場所精神在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的體現

時間:2022-08-16 04:07:57

導語:場所精神在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的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場所精神在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的體現

內容提要:公共藝術是城市階段性發展的標志,是一種當代文化的社會形態。場所又與我們日常的城市生活、居住空間,記憶中的人、物、事之間密切關聯。換言之,公共藝術的場所精神不僅是藝術家個人創作的體現,亦是公眾意識的表露,更是時間與空間的締造。因此,本文從“場所精神”的角度出發,以武漢“大禹神話園”為例,探討公共藝術創作的路徑。在此過程中,厘清藝術與場所,與公眾的關系,旨在詮釋如何用公共藝術講好場所故事并彰顯場所精神。

關鍵詞:公共藝術;場所精神;大禹神話園;情感認同

城市為人所建,亦因人而存在。阿倫特(Arendt)認為,城市代表了一種主要的人類存在的場所。[1]各種公共場所則構成了真實而生動的社會生活,它們有多種存在的形式,既能為嘈雜喧囂的環境提供幾分寧靜,也能為平淡的閑暇時光增添一些樂趣。不同性質的場所有各自的功能訴求與情感寄托,人們依附于其中并儲存個人或集體的記憶,而公共藝術正是承載這些場所意義的良好載體。它引入公眾共同關心的話題,強調參與、重視體驗、力求共享,不僅是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和創造性的審美演繹著場所價值,傳遞著公眾在城市生活中的思想與態度,起到強化并凝聚場所精神的作用。本文所探討的“場所精神”(GeniusLoci)是挪威學者諾伯舒茲(NobleSchultz)提出的一項重要概念。諾氏認為場所不止為抽象的區位(Location),更是人活動的具有節點意義的社會場所。它們是由具有特質的形態、質感及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總和決定了場所的本質——“定性”的、“整體”的現象,不能夠簡約其任何特質。[2]的確,場所既是復雜的自然定性的整體,又獨立于我們的觀念而存在,是一種外在的形而上的顯現,包含日常物質生活、社會活動和文化內涵,具有象征性的內容與精神意義。如果想了解各個地方的特性和文化,場所精神便是其中重要的決定因素。[3]場所精神涉及人的身體與心智兩個層面:首先,場所由自然場所與人造場所組成,當場所具備清晰的特性時,能夠讓人處于一種怡然自得的狀態,并影響著人的行為、情感與思想;其次,場所和天地、自然萬物產生聯系,傳遞著一種共同的生命形式,人與場所的關系又促成了場所精神,即“方向感”(Senseofdirection)和“認同感”(Senseofidentity)的生成。利希滕貝格(Lichtenberg)提到:“人們就物質的本質問題寫了很多——我更希望物質開始去寫有關人的精神世界。”[4]的確,我們依賴物質,但更需要精神的加持,需要在場所中體驗和感知生活的意義。在此過程中,一些能啟迪思想的藝術作品可以作為有力支撐,它作為真實生活中各種層面的具體展現,能起到“保存”和“傳達意義”的效果。藝術存在于場所中,并帶動著場所效應,古往今來,這個事實構成了無數藝術品產生美學影響的基本組成部分。黑格爾(Hegel)在《美學》中把“神”比作是創世主和世界的主宰,因而逃離客觀的世界轉而退回到精神世界,創造絕對的實體或涵蓋一切的整體。[5]藝術本質上具有精神性的象征意義,場所又暗藏與積淀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氣息,因勢利導的公共藝術在遵循場所特性的前提下,能使場所精神得到進一步提升。也就是說,要使一座城市的公共藝術具備堅實的場所力量,體現城市特有的人文魅力,就應該擁有獨特的精神訴求,讓人們徹底地感受到場所精神的存在。除此之外,還需透過藝術作品讓公眾與藝術、與場所之間產生良性的交流和互動,挖掘豐富的場所資源并提煉其特點,認真思考藝術創作和所在場所之間的具體關系。在當下的城市中,精神的意蘊在公共藝術所涉及的范圍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場所精神的角度來關注公共藝術,解讀當地歷史、文化,擺脫創作思維的慣性和套路,引導大眾重新認識、界定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間,最終獲得對場所的認同感,對城市的歸屬感,即探究公共藝術場所精神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不僅體現了人們在物質生活層面的富足,也意味著人們在精神生活層面的需求和提升。公共藝術必定是受到場所限制的,其場所特征總是針對特定的地域環境或此地域的人物、事件以及話題。[6]武漢市漢陽江灘的《大禹神話園》正是采用了與場所特性相融的理念,強調場所與藝術的內在關系,使本土性、參與度、體驗感皆滲透于景觀中,用充滿歷史記憶的故事,構筑成一個公眾喜愛的文化場所。因此,本文以其為例,具體分析場所精神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的表達和呈現。

一、主題與精神的整體性

“公共藝術”是一個不斷延展且復雜的概念,它的誕生首先建立在一個可以自由分享運作的公共領域空間上,再則是相對地擁有一個可以自由且無礙延伸的公共領域時間,認識公共藝術的外在表現與內在精神是其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武漢公共藝術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萌芽,以公共區域修建的單個雕塑和壁畫為主要表現形式,一般用于紀念、教化或裝點、美化城市空間。21世紀初,隨著公共藝術理念的傳播和興起,以及國際視野的打開,武漢公共藝術在主題、媒材等方面較之以往有了不小改變。為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發揚與繼承本土文化,一批藝術家開始團隊合作,對場所特性和藝術主題的把握更為嚴格和精準。正如冀少峰在《與武漢共生——武漢城市公共藝術》一文中所言:“武漢公共藝術起步是很早的,特別是在新世紀以后,不僅經濟騰飛,藝術生態亦日益活躍,公共藝術的發展走向了多元的表達路徑。”

二、文化與景觀的融合性

尚輝指出:“應在藝術作品中充分顯示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個性,才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風格,不同的藝術語言,不同的藝術載體和媒介。[10]“大禹神話園”毗連晴川閣,遙對黃鶴樓,融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和藝術審美于一體。園中雕塑林立、小路蜿蜒,點綴翠竹勁松、矮樹石凳,給人帶來靜謐秀美的感官享受。不少市民、游客攜孩童來此休憩玩耍,一邊講述遠古時期的精彩傳說,一邊欣賞這些氣勢恢弘的群雕畫卷與江邊美景,感知、體驗場所的氛圍并與藝術產生情感的共鳴。神話園的建造時間為2006年,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長約400米,寬約60米,鳥瞰呈“刀”字形。園內雕塑與壁畫集中展示了大禹治水的敘事路徑,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一對四目相對、頭尾飛翹、高達6米的石雕巨龍形成的半圓拱門,將人們緩緩帶入遙遠的神話情境。巨龍的造型來源于紅山文化玉器——玉豬龍形象,其造型古拙、形象簡練。由《臨危受命》《偷竊息壤》《浩浩洪水》等表現禹父鰩治水的開篇讓觀者迅速沉浸于敘事的脈絡中;第二部分:氣勢非凡的《大禹降生》(圖首當其沖,天神剖開鰩腹,幻作虬龍的禹一飛沖天,成年后的大禹持神斧與巨蛇殊死搏斗的《搏殺相柳》等,則展現出大禹作為治水英雄驍勇的一面,例如作品《應龍畫江河》就雕刻了他雙手緊握治水工具耒,指揮身有雙翼并具有神力的應龍和背負玉帝所賜神土的玄龜,一同奮力開挖河道,導水如海的畫面。除此以外,還有反映大禹作為尋常人柔情一面的《九尾狐說親》,描繪了媒人九尾狐為大禹和涂山氏之間的愛情搭線的場景,《三過家門而不入》用石刻鑄銅表現禹舍生忘死、公而忘私,幾番路過家門不進卻直赴戰場的決絕之情......這些由圓雕、透雕等打破傳統石刻手法組成的作品讓觀者眼前的大禹更為形象和真實;第三部分是大氣蓬勃、高雅華貴的《檢閱九鼎》《南方治水》《鎮江柱》等巨型銅雕、高浮雕和大理石、花崗巖雕刻組成,在大敘事間又包含多個小篇章,材質及色彩的選擇反映出歷史人物的滄桑與果敢。作品呈鏈式分布、弧形排開,錯落有致的布設在小徑上,由祭祀臺北側延伸至晴川閣外墻。在歌頌禹治水成功,再接再厲的《檢閱九鼎》中,大禹乘四龍馬車騰云駕霧,對江而立,與9只馱鼎神獸遙相呼應,意指將洪水時期分別為各部落掌管的地塊,連成整體并劃天下為九州,九州各鑄一鼎,設官治理。因此,矗立在湖邊的《九鼎》依次為龜、豬、鹿、犀牛、象、熊、虎、羊、鱷魚,9種動物馱起鷹鼎,形態莊嚴,象征禹統一華夏,為園區核心與靈魂所在;最后一部分以“中國洪水文化展示館”作為集中觀摩與詳解的場所,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大禹對抗洪水的艱辛和神勇,并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大禹。藝術的進步是在變遷中保持秩序,并在秩序中產生變遷。[11]場所有著一種變動性的精神維度,它會隨著藝術的融入而產生變化被大眾重新理解,然后成為積淀場所精神內涵的符號特征。“大禹神話園”用融入雕塑、壁畫和景觀的公共藝術形式對公共場所進行整合,吸引與促進人群彼此影響,增強公眾的文化獲得感和主體性,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

三、場所與敘事的連貫性

大禹神話園通過合理的主題性公共藝術設計,刻畫神話故事場景,敘述有意義的場所空間,激發人們的情感同構。在園中,每一組雕塑的下方銘牌都配有與背景相對應的簡潔文字,便于觀者對藝術形象的解讀。園內雕塑皆透過神話的背景與敘事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利用藝術獨特的手法巧妙地處理了故事的離奇情節。譬如“禹的父親鯀,是一位悲劇性的治水英雄,身形為白馬。為了治水從天帝那兒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察覺后殺死。鯀死不瞑目,其身三年不腐。天帝派天神剖開鯀腹,身形為虬的的禹趁機蹦出,一飛沖天”。此番話寓意著大禹繼承父親遺志,擔起繼續治理洪水的重任,雕塑作品的再現又留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從古至今,有關“洪水神話”的敘事從沒在人們心中消逝過,巴比倫古文獻以追蹤“大洪水”為楔子,希伯來的《舊約·創世紀》從“諾亞方舟”講起,我國的萬古絕唱“鯀禹治水”,更是鳴奏出抗御天災,整治山河的強音,尤其禹心志果決、歷經辛勞、變通方略,越過重重艱難險阻的治水道路,是氏族社會時代精神的寫照,展現出中華先民勁拔不屈的風骨和巧奪天工的睿智。因此,大禹神話園承襲了令世人傳頌的神話敘事,其雕塑古樸厚重、磅礴大氣,身邊滔滔江水奔騰而逝,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不知不覺沉浸于中華遠古先民們自強不息,與洪水抗爭不止的艱苦歲月回想中。由場所精神所激發的記憶與聯想便成為場所中最豐富的特質,它是故事的累積,是氣氛的傳遞,具有高度可意象性,潛在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人與物之間的互相依附。人們在此種環境下對場所乃至城市產生安全感、認同感與歸屬感。作為一個以洪災和治水為主題的紀念性景觀,大禹神話園的場所精神既考慮了漢陽江灘的空間特點,又融入了與之對應的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在充分彰顯大禹治水的國家意義,塑造其英雄氣概的同時又將之生活與日常化,清晰的主線及邏輯契合了人們的心理基礎,起到了較佳的藝術效果。通過歷史場景講述人民故事,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既教化大眾,也提升新的認同感,這將成為公共場所中文化認同的模型。[12]傳統的藝術遺產為公共藝術的創作指明了方向,而以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建構敘事情境,依托場所環境,挖掘地方文化,表達公眾訴求,則是當下我們對公共藝術事業的支持和對場所精神的傳頌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公共藝術媒介,引起公眾的廣泛注意,從而對社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與效應,其與場所的協調不僅是視覺上的整體調和,更是文化精神上的和諧一致。這種由場所特性與藝術相融集結而來的意義,強調一種肯定與維系,包括許多象征性的內在元素,并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我們或將感受到,公共藝術所凝聚的場所精神讓人們有興趣參與其中,從而與場所、與城市,更讓人與人之間產生親密的聯系。在公共藝術場所精神中所強調的傳統與敘事,不是一味地抄襲舊的圖式,把曾經流傳下來的收藏在博物館和美術館里好看又珍貴的物件或故紙堆里的事件,拿出來再重新復刻一遍。而是要找回過去流淌在人們血液里鮮活的記憶及潛藏的情感,用恰當的藝術手法重新編織與再造,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結語場所不僅是簡單的表征,亦是集結了自然的意義,又以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新方式相結合;自然的意義如同一種語言符號從其脈絡中抽離而出,它啟發了人們在場所中思考各自應該扮演的角色。那么世界上所有經由人創造的物,它將存在于天地之間,并都顯示出這種關系,在根植于地方性的同時表達出不同存有物的模式。公共藝術實現場所精神的人為建構方式,就是利用藝術的媒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場所故事。人類依靠故事組織起來,故事讓我們超越動物、主宰地球,從舊故事到新故事,從舊傳統到新創造。諾貝爾獎新桂托卡爾秋克(Tokarczuk)說:“如何敘述這個世界具有巨大的意義。”的確,我們用故事為世界、為人生賦予意義,我們用公共藝術的語言、視角、隱喻、重構等等來敘事是為了賦予場所更大的意義。敘事能成為塑造場所精神的好幫手,也能使場所的整體感和連續性顯著提高,而保存與尊重場所精神則意味著在一個不斷更新的歷史語境中使其具體化。也許很多雕塑、景觀作為單獨的藝術品來看是十分成功的,但置于公共場所中成為公共藝術作品之后,就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許多因素都需要考慮和把握,不應切斷與場所及周遭環境的一切聯系。這是因為人的情感、故事和回憶才是場所得以生動的基礎,缺乏人氣的場所終歸只是一個沉悶的空間。公共藝術在時間與空間架構中,為特定場所表達出獨有的文化背景和立場,展現出場所脈絡的歷史性。當我們植根于地方文化,合理并善用公共藝術,借此與大眾建立直接的聯系,讓其感受到來自于藝術的溫暖和關懷,這種關懷也就是場所精神的具體顯現。人們在此種可看、可觸、可感的真實情境中與藝術、與他人、與場所互動,才能體會充滿意義的公共藝術之場所精神。

作者:殷子 張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