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之鄉存續發展有效路徑

時間:2022-06-17 03:32:11

導語:民間藝術之鄉存續發展有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藝術之鄉存續發展有效路徑

摘要:文化認同作為文化傳承的基本依據,不僅是構建中國民間藝術價值體系的心理支撐,也是促進社會轉型期民間藝術發展的有效舉措?!懊耖g藝術之鄉”的建設應以推動民眾對民間藝術精華的再認同為抓手,堅持“以人為本”,喚醒民眾文化自覺,形成民間藝術的認同體系;營造公共文化空間,為民間藝術傳承搭建舞臺,讓鄉民心有所棲,維系民間文化生態,強化民眾對民間文化認同的文化‘根’意識,鞏固民間藝術的文化陣地,從而使“民間藝術之鄉”擁有存續發展的內在活力。

關鍵詞:文化認同;民間藝術之鄉;以人為本;公共文化空間;文化生態

文化認同是指個體與群體或個體與個體之間共同文化的確認,強調個體對民族集體文化價值觀的認可、接受與融入。文化認同是文化傳承的基本依據,也是民族認同、社會認同的基礎。文化必須“被群體中的人們所共同接受才能在群體中維持下去”。[1](P391)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上的文化成就,傳統文化價值的延續從根本上取決于人們對該文化的認同程度。民間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被學界視作中國“本原文化”,“從文化的性質上看,它帶有民族文化的基礎性質。也就是說,任何上層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2](P587)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觀念的物化形式,是民間文化一種重要的傳承載體。時至今日,伴隨現代性而來的城市文化與異質文化的沖擊與滲透以及工業化、標準化的價值取向,造成農耕文明中成長起來的民間文化秩序的破壞和文化生態的失衡。民間藝術逐漸萎縮導致“民間藝術之鄉”這一文化品牌的“身份”漸以凋敝。如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沖突中尋求平衡點,重拾民間文化再出發的豐沛能量與活力,重塑“民間藝術之鄉”的風采,讓民間藝術在當代社會生存境遇中重獲新生,成為我國社會文化之根的民間文化建設的重心。根植于傳統文化,秉承多元與個性化發展并存的雙重張力,推陳出新與合理“揚棄”,最大限度地追尋民眾對民間藝術精華的再認同。這不僅是構建中國民間文化新價值體系的心理支撐,更是社會轉型期民間文化發展的必然,也是“民間藝術之鄉”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沒有民眾的文化認同,民間文化價值構建就失去它應有的理論外延,完整意義上“民間藝術之鄉”建設的歷史任務也就無從談起。

一、堅持“以人為本”,喚醒民眾文化自覺

眾所周知,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文化事物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大都適應著人們生理上、心理上、社會組織上的各種要求。文化一旦在人的大腦中形成認同,便會建立起支配自我思想和行為的認同體系。在文化認同的影響下人們衡量不同文化的價值,使文化沿著文化主體的意愿,朝著符合自身文化認同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文化認同的內向維度“文化自覺”?!拔幕杂X”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造”。[1](P190)“文化自覺”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前提,貫穿于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始終。因此,在“民間藝術之鄉”建設中,應沿著“以人為本”的營造理念并貫穿始終,立足于優秀民間文化的根基,使民眾對地域社會民間藝術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前景有充分認知,激發民眾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形成民間藝術的認同體系,使民間藝術真正成為民眾所享用的精神財富,并在價值觀念、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上發揮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從而使民眾主動承擔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使命,方能實現“民間藝術之鄉”永續發展的目的。具體而言,“以人為本”的營造理念包括:第一,充分尊重鄉民文化主體地位。我國基層文化建設習慣于政府決策自上而下“植入式”建造,這種單獨依靠政府力量“植入”基層土壤的文化觀念往往忽視地域文化實際存在,忽略鄉民文化主體地位,很難在基層社會生根結果,并造成文化建設千篇一律的不良局面,而且政府力量一旦撤出,這種“植入式”所產生的“無根”文化猶如曇花一現迅速凋零?!懊耖g藝術之鄉”的建設應從尊重民眾實際需求出發,由政府以公共財政、技術協助或其他服務等引導的方式,激發鄉民內發性的力量,主動參與、主動創造并努力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自下而上依靠自身優勢進行建設,從而使文化主體真正成為傳統民間藝術參與者、創造者、傳播者與受益者。第二,充分發揮民間藝人的骨干力量?!懊耖g藝人”是生活在基層、具有某種文藝技能的職業或半職業的人。民間藝人長期扎根鄉村,活躍鄉里,他們的技藝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基層長期形成的文化習俗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間藝人掌握與承載相關類別的優秀民間藝術傳統知識和精湛技藝,不僅豐富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也深刻影響民眾內心世界,從而鞏固優秀民間文化藝術的思想陣地。因此,保護并發揮民間藝人的骨干力量,建立科學的民間藝術傳承機制,是建設“民間藝術之鄉”的香火命脈。第三,注重文化傳承中“兒童意識”的培養。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是靠傳承而延續的,這種傳承不僅僅是“個體”的傳承,還包括“群體”傳承的培養,其中“兒童”是培養“群體”傳承的核心,因為人在童年時期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與審美取向對未來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影響深遠。如果傳統文化與優秀民間藝術教育長期缺位,使兒童對于民族文化藝術產生隔膜,導致文化認同培養體系不健全。只有強化對兒童優秀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重要性的教育,把優秀民間藝術納入學校人文素質教育,逐漸形成國家政策引導、全民重視、學校教育與兒童自覺參與的交叉融合立體教育模式,才能讓兒童真正擔負起傳承者的職責,民間文化傳承才不會斷層,“民間藝術之鄉”的發展才有希望。第四,呼喚新鄉賢對“民間藝術之鄉”建設的引領示范與管理作用。“新鄉賢”是指在當代鄉村長期扎根鄉間,有愛鄉情懷和高尚道德倫理情操,并擁有現代知識技能和新的文化視野的人。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新鄉賢文化建設,有利于延續農耕文明、培育新型農民、涵育文明鄉風、促進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新鄉賢”的影響不是來自行政力,而是來自人格的感染力,他們具有“文化自覺”的意志力,能夠擔負起優秀民間文化傳播的責任。作為鄉民在現實生活樹立的賢德標桿,“新鄉賢”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積極擔當,以及言行舉止的榜樣力量是“民間藝術之鄉”的發展的精神生產力。

二、營造公共文化空間,讓鄉民心有所棲

公共文化空間是滿足民眾日常公共文化生活所需的場所,既是民眾生活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意義上的傳播與文化價值生產功能的文化空間,同時也是實現民族文化認同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認同的建構所運用的材料來自歷史、地理、生物、生產與再生產制度、集體記憶及個人的幻想、權力機器及宗教啟示等?!保?](P4)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往往是一個地區獨特的地理資源和文化標簽,延續地方歷史文脈,是鄉民心中最熟悉、最熱鬧、最有鄉土味道的公共文化場所。既具有地理學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又包括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歸屬意識。比如傳統遺留的祠堂、戲臺、場院、廟宇等場所,不僅是民眾日常閑暇生活中思想文化交流與互動的地方,也承載著鄉民集體的文化記憶。公共文化空間橫向上把朝夕相處的鄉民團結在一起,并以豐富的公共文化形態承載民眾的情感寄托,主導民眾認知情感、審美態度、價值觀念等,為先進文化建設提供精神資源與文化根基,由此產生自我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向心力維系與凝聚著國家民族情感。縱向上公共文化空間則是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賦予“民間藝術之鄉”的發展以歷史文化的涵養和責任。事實上,民間文化作為一種潛隱不露的社會文化規范普遍存在于民眾社會生活之中。從民眾日常生活基本所需,到置身其中的各種團體、機構以及所參與和接觸的信仰、說唱活動等日常會話。如同魚兒生活在水中一樣,民間文化無不浸潤在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之中。正因如此,包括“民間藝術之鄉”在內的基層社會公共文化空間的建造,必須根植鄉土,發揮優秀民間文化內發性力量,汲取現代性的社會文化意識,重新建構民間文化的精神與價值,為民間文化傳承與記憶搭建生動的舞臺,為鄉民打造心靈棲息地。公共文化空間包含兩個層面:公共空間與公共文化活動。公共“空間”是基礎,公共“文化活動”是關鍵,二者有機結合共同構筑公共文化空間。第一,公共“空間”是村民進行公共文化活動各種設施和場所。除卻傳統遺留的文化設施與場所,也包含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修建的文化禮堂、廣場、書屋等各種文化設施與場所,還包括鄉鄰約定俗成的房前屋后一些原生態的休閑空間。事實上,傳統遺留與原生的公共文化空間是鄉土文化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實現對傳統遺留與原生公共文化空間的保護,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保留人才和空間,才能構建出更加科學與人性化的公共文化物理空間。為此,地方政府應發揮民眾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對基層民眾文化需求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對空間進行分析、分類,以便選擇更好適應民眾文化需求更好發揮公共空間效益的建造形式。與此同時,公共“空間”應遵照“本土化”原則,努力打造公共“空間”物理屬性上的唯一性?!氨就粱辈皇呛唵伪A暨^去空間形態,更不是刻意復制流行樣式營建,而是力圖在原有自然環境基礎上,營造具有地域特質的公共文化空間。第二,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的構建。公共文化空間不只是物理形態空間,更是文化生態空間。如果沒有文化活動注入,公共“空間”只是軀殼,沒有靈魂。臺灣華梵大學建筑系徐裕建教授曾形容:“政府為了政績和自我宣傳所建的圖書館或其他文化場所,由于只重視實體建筑,只注重保存外形,而忽略其中的‘軟件’部分,大多難以逃脫淪為門庭冷落、人跡罕至的‘蚊子館’厄運。”[5](P117)公共文化活動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民俗和節慶活動。目前,國家為了更好更多地把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融入民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要求各地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6]用以彰顯傳統文化內涵的精萃,喚醒人們的文化信仰,增強群體歸屬感,實現族群文化認同。另一種是地方政府針對公共文化服務有組織、有計劃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F階段,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采用自上而下的單一的供給模式,與群眾需求之間缺乏一種良好的文化溝通機制,民眾只能被動接受,導致這類公共文化活動吸引力低、群眾參與率也低的局面。地方政府要順應時代的沖擊與挑戰,把民眾的文化選擇和喜好作為公共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考指標,從文化和歷史傳統的視角切入并舉辦公共文化活動,鼓勵民眾的文化參與,以期找回一個地方特有的文化氣質與文化自信。總之,“民間藝術之鄉”的建設要深入挖掘地域歷史文化價值,選用保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合理應用于公共文化物理空間的建造。再以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為強力支撐,在公共空間中植入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活動,讓各類民間文化藝術活動都有一個展示舞臺和傳承空間,讓民眾作為文化的享有者與消費者快樂參與其中,從而營造出健康、積極、永續發展的文化氛圍。

三、維系民間文化生態,鞏固“民間藝術之鄉”文化陣地

我國“民間藝術之鄉”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秀獨特的民間藝術樣式,承載地域文化生命密碼,維系地域社會傳統紐帶,凝聚民眾的家國認同。正因如此,我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劃定不僅是地區文化品牌,也是民族精神文化體系重要標志,更是完整的、富有意義的文化生態系統,在其生存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倫理道德以及經濟技術形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每個子因素所呈現的發展狀態多少都會在“民間藝術之鄉”存續發展過程中有所體現。然而,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型期,根植于農耕文明的民間文化生態極其脆弱、極易異化?!班l村的村民與較早的民間藝術的代表者已毫無共同之處了。現代交通工具、報刊、路牌、廣告、電影、廣播和電視使城市文化得以傳播和普及。而民間藝術已無法跟上它的腳步了?,F在村民唱的是城市的流行歌曲,而已經忘了自己的歌曲;他們開始復制機制的手工藝品,而對老式的農民花樣已經不感興趣?!保?](P230)一旦民間文化這一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生態系統呈現失衡與無序的狀態,也就意味著“民間藝術之鄉”存續發展的環境將面臨著嚴峻考驗。日本“一村一品”倡導者平松守彥說:“傳統的民間藝術品,鄉土色彩濃厚的民間節日,是永恒的寶貴財富。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不能讓它們消失,特別是不能讓它們湮沒在經濟繁榮的陰影里?!保?](P127)“民間藝術之鄉”建設的核心,就是通過文化建設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世界的關系,維系并保有民間文化生態系統整體的協調性,正確對待民間文化傳統,培養健全的文化土壤,保持乃至強化民眾對民間文化認同的文化‘根’意識。傳統民間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并獲得新生,“民間藝術之鄉”作為一種文化品牌模式才能獲得一種良性循環的存續發展環境。第一,強化對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挖掘、整理與保護?!懊耖g藝術之鄉”建設不是完全回歸農耕時代,更不是只顧經濟限于一種或幾種農特產品開發,而是在建設過程致力挖掘隱匿鄉間的文藝資源,擇取精華,保護和豐富與地區環境密切有關的歷史文化財富,為“民間藝術之鄉”的建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地方素材孕生地方價值。優秀的民間文化是“民間藝術之鄉”存續發展的精神血脈與延續基因。在謀求“民間藝術之鄉”發展的前提下,應強化民間藝術的搜集、整理和保護的工作,努力挖掘趨于湮滅的文化遺產,復活漸以消失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為傳統民間藝術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為“民間藝術之鄉”其存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尊重現有自然環境與歷史文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滋養一方文化。對民間文化認同的構建正是建立在相應的環境土壤之上。“民間藝術之鄉”的建設要避免為追求政績過度開發與設計,應兼顧一方水土的自然肌理與歷史記憶,保護民間文化藝術茁壯成長的土壤,合理適宜為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創造生存空間,保存地域社會民間文化藝術原有的文化性、精神性與藝術性的同時,融合新時代的審美理念從內容、形式和技術手段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進行新的創造,努力營造保有歷史文化深度又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新“民間藝術之鄉”。全面展現出民間文藝所特有感染力與溫潤閑適的人文情懷,把“民間藝術之鄉”建設成人、自然與文化和諧共存的理想家園。第三,打造“民間藝術之鄉”自身文化創新機制,實現文化創造性發展。文化的本質是創造,文化的生命是創新。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發生重大歷史變遷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傳統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既要正視時代變遷給非遺保護帶來的挑戰,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也要看到非遺傳承產生新的風格、流派乃至時代大作的機遇?!保?]并鼓勵實驗區以及傳承人群在保持既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基礎上要與時俱進,創造出新的與現實相融合的文化藝術內容與樣式。時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民間藝術遭遇的現實境遇有目共睹,無論是外來文化的滲透,還是傳統民間文化的自然消亡,這些因素的變化使得“民間藝術之鄉”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這就要求“民間藝術之鄉”順應時展,牢牢根植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借助政府的宣導、民間力量的支撐、受眾群體的廣泛參與,打造以民間藝術為源泉的文化創新機制。從而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匯通以及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的激蕩與沖突之中,保持自然、社會與人文環境和諧有序的文化生態,實現民間藝術自身文化創造性發展,“民間藝術之鄉”才有可能迎來更美好的發展未來。民間文化是“民間藝術之鄉”建設的生力軍,民間文化的興衰關乎“民間藝術之鄉”的存亡。

當我們在文化認同的視角下審視“民間藝術之鄉”的發展時,必須著眼于傳統民間文化本身。遺棄了優秀傳統就等于隔斷了發展的血脈,“民間藝術之鄉”的建設便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傳統是人類文化的遺存,是歷經千余年、百余年鄉土文化積淀的結果,承載著民眾民族心理和審美價值的情感訴求,維系民眾精神的記憶與生活的圖景,是民族文化乃至文明賴以延續和升華的基礎。同時也是喚醒民眾文化認同的價值凝結,并由此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民眾集體文化認同和凝聚力的重要載體。換句話說,傳統也是作為一種文化身份區別“他者”文化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努力保護這些儲存民眾集體歷史文化記憶“活化石”,并在民眾的生活中延續它的生命存在。借鑒傳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沉醉于傳統、固步自封勢必導致文化發展的僵化。我們尊重傳統,更應該將其生存和發展與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政策聯系起來,以傳統為源泉,不斷創新,才能維護我們文化身份認同的文化。實際上,文化認同雖然強調文化主體對所屬文化的認可、接受與融入,更主張把文化主體綜合實力的發展和創造通融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守護文化砥礪前行。所以,“民間藝術之鄉”的發展,要追隨時代的步伐,立足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文化狀況,融合新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創作出“淳風之美”的新民藝作品,從而引導“民間藝術之鄉”在文化、空間、生態、產業等方面展現出“春和景明”的圖景。

作者:劉偉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