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微動畫藝術風格與趨勢
時間:2022-03-27 09:47:41
導語:網絡微動畫藝術風格與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微動畫是動畫產品借助網絡新媒體逐漸衍生出來的全新動畫形態,具有生產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社交屬性強等顯著特征,更側重于娛樂性和互動性。在創作手法上,微動畫構思巧妙、微言大義,善于用夸張、諷刺等手法對現實百態進行演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微動畫當屬《飛碟說》《壹讀君》等自媒體動畫。當然,一部網絡微動畫作品藝術風格的形成是相對復雜的,一方面是創作者的個人風格,這與創作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素養等密切相關,具有非常強的主觀性;另一方面是作品整體的風格,并集中體現在色彩、畫面、人物、場景等方面。可以說,藝術風格是主觀性與時代性、差異性與統一性、民族性與世界性兼容的,但不管是網絡微動畫,還是傳統動畫,創作者都會在廣泛汲取本土文化養分的基礎上,打造獨特的藝術風格。基于此,筆者結合我國微動畫發展現狀,在簡要分析網絡微動畫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其未來的設計趨勢,以期為相關創作主體提供有益參考。
網絡微動畫的藝術風格
網絡微動畫藝術風格的個性特點集中體現在傳統藝術元素的融入與創新方面,具體包括繪畫、色彩、呈現方式等元素的個性塑造。網絡微動畫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第一,受國畫、工筆、皮影等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我國網絡微動畫設計風格呈現出鮮明的寫意性,如微動畫《進去就出不來了》就充分彰顯了傳統國畫的風格魅力,采用國畫筆法,簡單幾筆就塑造了貪吃老鼠的生動形象,盡管沒有西方美術的寫實性,但卻勝在獨具神韻。目前,網絡微動畫美術設計中的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都非常多元,不僅有素描、水彩、油畫等傳統形式,而且有墨水、金屬、泥沙等現代材料,豐富多樣的美術設計風格中,蘊含著豐厚的傳統美學元素。第二,回顧中國色彩文化的發展史,無論是遠古時期的仰韶彩陶還是封建時期的唐三彩,不管是傳統水墨畫的黑白還是民族服飾的艷麗,都對中國網絡微動畫的色彩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網絡微動畫的色彩構成中,許多顏色都有著約定俗成的指向,如紅色代表喜慶、白色代表悲傷、黑色代表邪惡、綠色代表希望等,這些民族性色彩元素的融入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微動畫中的體現。例如,公益性微動畫《進去就出不來了》,巧妙地采用隱喻手法來表達嚴肅的反腐主題,并靈活植入民族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就動畫形象來講,偷油老鼠的形象采用了國畫創作手法,線條簡單,神韻十足,并通過平涂的表現方式完成了整體風格的搭配。而就色彩運用來講,創作者主要采用了黃色和黑色,其中黃色的油罐子屬于實物拍攝,黑色老鼠則蘊含著豐厚的色彩文化,寓意著邪惡,盡管整部作品色彩相對單一,但卻形成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和情感渲染。可以說,整部作品既有傳統美學元素的應用,又有現代表達手法的創新,讓嚴肅的微動畫更貼近地氣,并有效引發受眾深思。網絡微動畫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第一,網絡微動畫為滿足全媒體時代的傳播需要,人物形象設計更加夸張而富有趣味,呈現出了有別于傳統動畫的風格,如Flash動畫的人物形象就具有典型的扁平化、夸張化特征。第二,網絡微動畫風格多變,尤其是在表現方式上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手法和題材,在民族風格的創新上取得了突破進展。如早在2014年,故宮博物院以《雍正行樂圖》為藍本,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動圖處理,推出了“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微動畫,并迅速走紅網絡。《雍正行樂圖》是展現雍正日常生活狀態的手繪圖,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藏品,但由于紙媒的傳播屬性限制,其藝術價值推廣效果不是很好,受網絡文化的啟發,工作人員借助數字繪圖對其加以改編,將其變為可在新媒體上傳播的動態圖,賦予了其全新的表現方式和藝術風格,實現了有效創新。此后,故宮博物院一發不可收拾,不僅推出了許多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動態圖,而且開發了一系列的衍生品,實現了故宮博物院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其在微動畫領域的創新實踐。
網絡微動畫設計的發展趨勢
網絡微動畫是傳統動畫的時代延伸,并在全媒體時代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動畫類型,憑借其個性表達、娛樂呈現、互動傳播等特征,贏得了廣大受眾的一致認可與好評,而其藝術風格的設計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變,具體如下。表現形式豐富,H5技術成主流。微動畫由于時長短、成本低,為廣大動畫愛好者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而作為傳統動畫的繼承,其具備傳統動畫所有的表現形式。創作者也不斷進行創新實踐,嘗試用新技術展開創作,如漫畫與Flash動畫結合、真實場景與Flash動畫結合、二維動畫與三維動畫的結合,多樣的形式語言組合產生了豐富的動畫效果,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微動畫將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完全打破形式與形式結合的框架束縛,逐步實現跨界整合與開放設計。目前,微動畫以Flash動畫居多,但Flash技術在語言、性能等方面存在較大局限,但利用H5技術進行微動畫設計制作則具有緩沖快、占用內存小的優勢,當下主要應用于移動終端的信息傳播領域,包括移動廣告、小游戲、心理測試、在線調查等。2015年,騰訊游戲就曾通過H5微動畫進行品牌推廣,以七巧板為引子,借助無限想象穿越到海洋、星空、山野,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可以說,H5技術將成為微動畫設計的主流方向。此外,三維微動畫也在積極擁抱信息技術,在跨界合作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早在2014年,一款名為“小偶”的APP風靡全國,其制作原理就是三維動畫與人臉識別技術的結合,受眾可以通過該軟件制作簡單的三維微動畫,如運動、搞怪、節日祝福等,同時支持自定義臺詞、自由縮放、全方位旋轉等,這種表現形式能夠實現與受眾的深層交互,進而達到強化傳播效果的目的。藝術性增強,民族性凸顯。2006年,由深圳環球數碼公司推出的3D仿皮影動畫片《桃花源記》,成功斬獲當年日本TBS動畫數字作品大賽優秀獎,以及我國“美猴獎”最佳短片獎,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作品強烈的民族色彩,國畫、皮影等傳統藝術元素的巧妙運用,讓廣大受眾眼前一亮,成為作品的最大亮點。但客觀來講,除了傳統文化元素為其增色不少之外,三維技術的應用也是其成功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與傳統藝術的完美結合才造就了《桃花源記》的成功。不難發現,民族化藝術風格依然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市場空間,信息技術與傳統藝術的對接日益深入,而在全媒體時代,微動畫設計也呈現藝術性增強,民族性凸顯的發展趨勢,如上文所述,在微動畫《雍正行樂圖》走紅網絡后,故宮博物院可謂是“吃到了甜頭”,隨后研發了互動APP《韓熙載夜宴圖》。這個APP主要利用手機互動的形式向大家介紹古典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當中的人物關系、室內布置、傳統文化等高大上的知識,輕觸畫面還能讓畫中人物動起來,故宮博物院利用微動畫這一新形式傳遞了故宮文化,并把傳統文化和新媒體有效結合起來,同時為微動畫在新媒體與動畫民族化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平衡點。大眾化制作,多元化傳播。傳統動畫制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從前期策劃到中期制作,再到后期編輯,在數字動畫技術尚未出現的時候,動畫始終是一門要求較高的學科,一部優秀動畫的背后往往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3D、Flash、H5等信息技術的出現,全面降低了動畫創作的門檻,使得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動畫創作者,網絡微動畫的興起主要得益于數字軟件的普及,尤其是Flash技術更是推動了動畫大眾化發展,因該軟件操作簡便,一個人就能夠借此創作簡單的微動畫作品,完全省去了繪制補間動畫的復雜。另外,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為了充分滿足受眾移動化、碎片化等閱讀需求,網絡微動畫的設計也開始注重時效性和敏感性,并開始向移動端轉移,積極構建全媒體時代的多元化制播矩陣。可以說,移動終端與網絡微動畫的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全面動畫時代的到來,如H5技術正在成為主流微動畫設計技術,因為該技術緩存小、緩沖快的特征更適用于移動終端的發展。目前,各類H5動畫制作的軟件開始涌現,由此衍生了一種全新的微動畫形態——H5微動畫,如H5游戲、小文章、邀請函等,在微動畫廣告營銷方面發揮了重要效能。另外,如上文所提的“小偶”APP,更是推動了3D微動畫的崛起,這款應用軟件憑借便捷的操作、個性的功能、逗趣的效果,讓受眾過足了3D微動畫設計制作的癮,贏得了廣大受眾的一致認可與廣泛好評。
網絡微動畫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移動軟件還是手機游戲,甚至是動態表情,都離不開微動畫的支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動畫制作軟件的成熟與普及,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一場微動畫設計制作風潮將席卷全國。相信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互聯網平臺的技術支撐和創作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網絡微動畫必然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用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作者:紀曉嵐 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新媒體
- 上一篇:交響樂作品創作與藝術風格分析
- 下一篇:吳冠南繪畫藝術風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