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創作研究

時間:2022-07-21 10:04:03

導語:陶瓷藝術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陶瓷藝術創作研究

摘要:本文結合古今中外藝術創作的有關論述和個人創作體驗,對陶瓷藝術創作的收藏、價值和創作狀態等問題進行了粗略梳理與思考。

關鍵詞:國畫;瓷畫;藝術創作;創作狀態

羅伯特•亨利在《藝術精神》的序中說:“博物館里收藏的藝術作品,無法造就藝術之國。但是,有藝術精神存在之處,就會出現珍貴之作供博物館典藏。更棒的是,人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能夠獲得無比的快樂。藝術讓人邁向平衡與秩序,判斷相對價值,了解成長法則,檢視經濟生活,這一切都是值得人們探究的美好事物。”筆者從這段話中提煉出了三個問題:1、怎樣的藝術作品是值得收藏的?2、怎樣的藝術創作是有價值的?3、怎樣的藝術創作狀態是最好的?其實,這幾個問題是我思考已久的,它在我心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只是苦于不能提煉出精準的語言來表述,羅伯特•亨利先生精準地為我作了回答。

1、怎樣的藝術作品是值得收藏的呢?羅伯特•亨利說“有藝術精神存在之處”的藝術作品是珍貴的。這一思想與我們國畫的創作理念是一致的,因為中國畫追求豐富的文化和精神內涵。中國人有極強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常常將自己從自然物象中品味出來的特別品格與人們認為人類應該具有的精神品格相關聯,將其以各種藝術形式呈現出來(比如文學作品、書畫作品等),以之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例如,國人酷愛梅、蘭、竹、菊,尊之為“四君子”:于梅,元代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在畫作《墨梅》中贊曰:“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以梅之品格引導人們樹傲骨,不同流。于蘭,《孔子家語•在厄》曰:“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以蘭之品格引導人們立世需守節。于竹,清代畫家鄭板橋在畫作《竹石圖》中贊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以竹之品格引導人們面對挫敗不屈服。于菊,魏晉文士鐘會(司馬昭的謀士)在《菊花賦》中贊之:“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詠菊》中寫道:“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以菊之品格引導人們不爭世,守貞操。“四君子”,是中國文人畫表現最多的素材之一,文人士大夫們借之表達自己的情志,引導世人培養優秀品格。大自然里的梅、蘭、竹、菊以其獨特的品格教會人類怎樣面對現實,文人畫里的“四君子”以其極具正能量的“藝術精神”鼓勵人們做最好的自己。亦因此,人們喜與梅、蘭、竹、菊為伴,將其培栽于房前房后,日日品賞;亦因此,人們還喜以“四君子”圖為伴,將其懸掛于堂前室內,時時品讀。“四君子”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崇高的,“四君子”圖在中國人的心里是珍貴的。

2、怎樣的藝術創作是有價值的呢?羅伯特•亨利說:“讓人邁向平衡與秩序,判斷相對價值,了解成長法則,檢視經濟生活”的藝術創作是有價值的。這與國畫的創作主旨也是一致的。中國畫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鳥。對于人物畫,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說:“以忠以孝,盡在于云臺。有烈有勛,皆登于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人物畫的“教化”作用,讓中國人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對于山水畫,南朝•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圣賢暎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山水畫以“借景抒情”“借景抒懷”的表現形式,引導人們感悟人生哲理,培養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對于花鳥畫,人人皆知,其核心是“以物寓意”“托物言志”。中國畫,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無一不在引導人們“邁向平衡與秩序,判斷相對價值,了解成長法則,檢視經濟生活”,因此,參與創作中國畫的人們的一生都是有價值的。

3、怎樣的創作狀態是最佳的呢?在“創作過程中能夠獲得無比的快樂”的創作狀態是最佳的。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的先輩早給了答案:清代畫家鄒一桂在《小山畫譜•天趣》中答之:“人能以畫寓意。明窗凈幾,描寫景物,名花折枝,想其態度綽約,枝葉宛轉,向日舒笑,迎風欹斜,含煙弄雨,初開殘落。布置筆端,不覺妙合天趣,自是一樂;”宋代畫家宗炳在《山水畫序》中答之:“于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結合自己的從藝經歷,再讀自己的創作狀態和感悟。筆者是一位瓷畫創作者,即用彩繪技法在瓷器上繪畫。彩繪,是陶瓷藝術的一種裝飾形式。彩繪藝人從起初只會在瓷上簡約地裝飾一些紋飾,到最終可以在瓷上描繪精美的圖畫,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探索——改革——創新——精益求精,讓瓷富有了極高的“藝術精神”,無論是技藝,還是內涵。創作瓷畫最能令人“自是一樂”的是“布置筆端,不覺妙合天趣”。我創作最多的是傳統文人畫,但并不是完全承襲,而是以當代人的視角去理解傳統文人畫,詮釋當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我喜歡看文人雅士的故事,喜歡讀古代詩詞,因為它們常常帶我進入精神愉悅的狀態,常常在我眼前浮現賞心悅目的景象。我很喜歡明四家(亦為吳門四家),因為他們都才學廣博。明四家里我研究最多的是沈周,因為沈周非常享受生活,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一直保持著樂觀開朗的心態,更因為沈周有《廬山高圖》。《廬山高圖》是沈周在四十一歲時,為賀老師陳寬(醒庵)七十壽,憑借想象而作的。我好奇沈周為老師賀壽為什么要選擇廬山入畫,他沒有到過廬山卻憑想象將廬山表現得如此精彩。原來,陳寬是江西人,江西有廬山,而廬山是文人雅士們所向往的名山,沈周要以老師家鄉的名山,來比喻老師有廣博的學問和崇高的道德,所以,他選擇了“廬山高”這個主題,以之表達對老師的高山仰止之敬意。沒有到過廬山,卻能把廬山表現得如此精彩,令我對“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于是,我也興筆創作了一幅表達對沈周敬仰之情的瓷板畫《山水清音》。此作品將畫面一分為二,上半部分示遠山,下半部分繪近景:遠山入云,飛瀑萬丈;近景一橋跨壑,流水潺潺。橋的兩端,一是坐于山頭亭間觀景的高士,一是攜杖急步上橋奔亭的儒者。想象能拜謁我崇敬的沈周先生的場景,好爽……,快意無窮。沈周的《廬山高圖》激發了筆者深入廬山感悟山水、感悟生活的念頭,于是,我邀約好友一起造訪廬山。在與廬山親密接觸的那些日子里,令我受益匪淺:觀真山真水,感其態其形;靜坐聽音,悟人間百態。深入現實生活,令我對人生有了不同的感受,獲得了不少感悟,也讓我對沈周的《廬山高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我對廬山瀑布情有獨鐘,常常以之入畫。因為心里有,所以創作時多為一蹴而就,無論是構圖布局,還是意境營造,都是從心底油然而生。我曾在鑲器上創作了一幅廬山瀑布圖,朋友們都認為很有氣勢、很美。可我每每端詳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反復琢磨終于找到答案,是意猶未盡,而這種意是用物象無法說盡的,于是我想到了前輩的辦法——意之未盡,題跋述之,在畫中的留白處題寫了唐•徐凝《廬山瀑布》的詩句“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詩畫相融盡我意,暢快……喜歡陶瓷藝術的都知道,瓷畫的構思布局與瓷器的器型天然合成,融為一體才是最佳的,因此,瓷畫藝人要想出佳作,先得讀透所有的瓷器的造型語言和藝術內涵,并且將它們存入自己的腦海,胸有成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有獨特的藝術構思的時候,腦海里會立刻想起怎樣的意境能賦于怎樣的瓷器之上,怎樣的瓷器能完美表達你的藝術精神。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亨利.藝術精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01-01.

[2]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09.

作者:劉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