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情感與審美想象的關系
時間:2022-02-17 10:17:25
導語:藝術創作情感與審美想象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藝術的發展使得藝術家越來越在意藝術作品的內涵,審美者想要欣賞藝術作品,就要充分運用審美想象來貼近藝術家真正要表達的情感,運用審美想象的前提,需要充分了解這件藝術作品,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情感。本文主要研究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與想象之間的關系。
一、藝術與審美
藝術家通過社會生活的情感體驗創作出藝術作品,再由藝術作品傳遞給審美者,藝術家和審美者是既有區別又不能割裂的整體。審美和藝術創作力一樣也是一種能力,藝術家有著常人沒有的藝術天賦,對生活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很快地抓住藝術靈感。審美能力也同樣,有些人天生具有,有些人是后天經驗促成。藝術和審美不能割裂來看,藝術沒有了審美便沒有意義,因此,筆者把藝術家和審美者放在一起研究。到底審美者的審美對藝術創作有沒有影響呢?欣賞藝術時,需要怎樣發揮審美想象來聯想呢?這些問題需要從藝術家對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審美者的心理活動來著手。藝術所帶來的美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所帶來的美感,有鑒賞能力的審美者在欣賞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時,所感受的審美體驗是區別于日常心情的。黑格爾反對以快感說明美感,蘇珊·朗格也明確表示,對藝術產生了情感的特殊性,即審美者對藝術作品產生非同尋常的情感。她認為,“這種態度完全不同于對待一輛嶄新的汽車,一只可愛的動物,一個明媚的早晨的態度。他們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感覺到一種不同的情緒,因為藝術被看成一種特殊的‘經驗’。”除了藝術自身要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外,審美者也要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在本文開頭提過,有先天與后天的審美能力。審美者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投入激情后,傳遞到審美者那里的,僅僅是一幅好看的畫、一個好聽的旋律而已,看不到藝術作品背后的意義。每個人對審美的定義不同,有可能一件很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對于一個審美者來說,他認為沒有帶給他美的感受,但是,不代表這件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會遭到削減,應尊重每一個審美者的審美感受。
二、藝術情感的發展
情感是人類受客觀事物影響所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類對客觀事物作出的基本的主觀生理反應,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情感包含了人類許多情緒,諸如喜、怒、哀、樂、怨等情緒。藝術作為人類文明重要且偉大的發明,情感也貫穿了整個藝術創作的過程,情感論在藝術美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甚至到情感論高峰的浪漫主義時期,情感論起起伏伏卻始終長盛不衰。早期,藝術受到社會因素影響,雕塑與繪畫中注重肌肉線條美、形體美,藝術靈感來源于客觀存在,情感沒有放到藝術創造的主要地位;古典主義時期,宮廷生活盛行,崇尚理性,藝術只為貴族服務,藝術風格高貴、典雅又具有理性等特征,理性與情感得到統一;在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情感在藝術創作發展中被推向了高潮,漢斯立克更是把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美學稱之為“情感美學”。18、19世紀,康德和黑格爾等人的唯心主義哲學盛行,黑格爾提出“精神內容就是藝術根本之所在”,他的美學觀影響了許多同時代的藝術家,此時的情感論盛行,情感占據重要的地位。藝術創作中,情感論美學思想幾乎影響了整個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家,情感地位的突然上升和社會的變革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影響了整個西歐,新舊交替的觀念思想沖擊著民眾,革命所帶來的影響,也同樣沖擊著藝術家的生活和思想。浪漫主義時期相較于古典主義時期,藝術家與貴族間的雇主制度消失,導致藝術家謀生手段以及演出場地改變,更重要的是,觀眾群體的改變,古典主義時期,宮廷生活崇尚理性,藝術家服務于統治階級,藝術作品盡顯理性與高雅,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的大部分作品。浪漫主義時期,藝術不再只服務于少數人,中產階級與底層有了更多的權利,對動蕩社會的失望和回避現實是藝術家和大眾當下共同的感受,“博愛”成為藝術創作的主題,認為人人都有權利享受和欣賞藝術,不再是只有小部分貴族所享受。社會的變革必然導致思想的變革,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黑格爾的情感論美學思想在當下的社會現狀中應運而生,賦予了這個社會時期的藝術風格時代特征,哲學家和藝術家紛紛成為黑格爾的追隨者,希望在“理性王國”破碎后,藝術成為眾人的精神信仰,成為可以脫離現實的唯一途徑。浪漫主義藝術家和唯心主義哲學家意識到,想要逃離現實,只能通過藝術來實現,在精神超越物質的時代,苦悶和煩惱需要藝術的安慰,把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不存在的放到藝術里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藝術情感論的美學思想被黑格爾及藝術家推向最高峰。
三、怎樣運用審美想象欣賞藝術
蘇珊·朗格把藝術作品看作是藝術家的情感符號。符號是冷冰冰的,與情感似乎是對立的,藝術家正是將自己的藝術創作情感灌溉在這些藝術品中,才使這些藝術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情感。如果這些情感符號只有藝術家自己了解和感受到,那么他的藝術品在別人眼中,就真的成為冷冰冰的、沒有生命力的符號,必須有審美者欣賞理解它,藝術品的價值才會得以實現,審美是一種直觀交流的心理活動,藝術家、藝術作品以及審美者要共同完成,才能使情感流通。藝術欣賞中,情感傳遞的同時,不同的審美者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同一個審美者在不同的時空,審美體驗也不同。朱光潛在《談美》中提到,了解是欣賞的預備,欣賞是了解的成熟。想要真正欣賞一件藝術品,就要充分了解作品的藝術家,以及藝術家所處的社會背景,等等,有了足夠的了解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欣賞,否則我們的審美想象只會單純地按照自己直觀的想象,甚至有可能歪曲這件藝術作品的真正意義。丹納也在《藝術哲學》中談及,“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我們欣賞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就要了解他們當下的社會思想,了解到當下的民族文化,了解為什么早期繪畫以形體美為美并注重線條美的原因;了解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情感論美學思想是怎樣形成的,藝術家們的社會背景及民族特征是怎樣的;了解20世紀的藝術為什么越來越脫離現實,影響藝術流派的因素是什么。有了充分的了解,去想象藝術家在什么情況下創作的藝術作品,才能更貼近藝術家投入在藝術作品中的情感。
四、浪漫主義音樂與審美想象的互動
音樂是有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時間藝術,它不像雕塑、繪畫以及文學那么直觀,音樂更加抽象,而且比其他藝術形式更加浪漫,“音樂屬于浪漫型藝術,它的特殊性,顯然也不能脫離浪漫型藝術的普遍原則。”黑格爾的音樂美學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家,黑格爾說,“如果我們一般地可以把美的領域中的活動看作一種靈魂的解放,而擺脫一切壓抑和限制的過程,因為藝術通過供觀照的形象可以緩和最酷烈的悲慘命運,使它成為欣賞的對象,那么,把這種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樂。”蘇珊·朗格也說,“我們叫作‘音樂’的音調結構,與人類的情感形式——增強與減弱,流動與休止,沖突與解決,以及加速、抑制、極度興奮、平緩和微妙的激發,夢的消失等形式——在邏輯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音樂就是情感生活的音調摹寫。”浪漫主義時期,歐洲像一個音樂王國,就在于音樂是情感表達的最高藝術形式,而情感論是這個時期的主流美學思想。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非常需要審美想象力來支撐欣賞時的心理活的。“回到內心世界中去”的哲學思想推動了這個時期的音樂發展,使得這個時期的歐洲盛產音樂家。法國哲學家丹納也把音樂與建筑兩種藝術視為模仿性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分開來看。筆者認為,把音樂當作非模仿性的藝術形式是不準確的,法國作曲家柏遼茲認為,音樂有兩種模仿,一種是用音樂的形式模仿客觀存在,被叫作“直接的模仿”;另一種是采用音樂的形式去模仿人們受客觀事物影響的內心感受,被稱為“間接的模仿”或者“感覺的模仿”。而柏遼茲本人認為,第二種的模仿更為重要,他指出“永遠不要以物理的模仿代替感覺的模仿(表現),也就是說,不要在充分展開戲劇情節和只應表現強烈感情的時候,來顯示雞毛蒜皮的造型效果。”雖然音樂是聽覺藝術,沒有視覺藝術那么直觀,也不可以否認它的模仿性,只是音樂的模仿性是需要充分的審美想象和聯想。音樂是一種區別于其他藝術的特殊藝術形式,音樂是需要二次創作的,不同的演奏者演繹相同的作品會給審美者不同的情感體驗,審美者需要運用審美想象來跟隨演奏者的腳步,更能貼合演奏者要表達的意圖。當然,不一樣的審美體驗、感受到的不同情感也是需要具備審美能力才能感受到的。浪漫主義時期解放思想,也解放了許多音樂家,如肖邦、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他們的藝術作品也流傳至今,他們也是黑格爾美學思想的實踐者。正如舒曼,毫不掩飾他思維情感的跳躍,因為舒曼有家族遺傳精神病史,像他的音樂一般,情感豐富且分裂,而他和克拉拉著名的愛情故事,也可以讓我們了解舒曼音樂風格形成的原因以及詮釋作品的方法。音樂藝術就是情感藝術,情感的表現是音樂的全部,風格上,每個音樂家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特征,使得每個作曲家的藝術作品帶有濃烈的個性特征,肖邦的悲傷憂郁風格,李斯特的張揚炫技等;文化上,因為戰亂時的音樂家對自己民族都有特別的情感,這個時期的音樂家也非常喜愛在創作中帶有民族氣息,肖邦為自己本民族作了《波蘭舞曲》和《瑪祖卡》等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的鋼琴曲,創作是滿含熱情的,肖邦死后,也是讓他的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安葬,了解這些以后,會不會讓審美者聽到他的作品時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呢?筆者認為,會的,對那份熱情會有更深的理解;體裁上,也打破了古典程式化限制,出現了單樂章交響詩和敘事曲、標題音樂等新型體裁;音樂要素上,旋律自由化,抒情成為音樂作品主題,調性結構以及情感張力得到極大解放。形式化藝術已經不夠表達這一時期的情感。審美者可以想象很多不同的場景和心情,所以,藝術家激情創作的作品和觀眾看到、聽到作品時所感受的情感不一定會統一。藝術家越來越希望自己所投入激情的藝術作品能被理解,這時出現了“標題音樂”,為了更好地表達感情,通過文字,希望聽眾能夠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跟著音樂家的思路去想象和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標題音樂”在浪漫主義時期被極大地推廣,最具代表的是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即興曲》,使得文學情節與交響樂結合,開辟了情感表達新領域,影響了后世許多作曲家,李斯特受柏遼茲影響,將“標題音樂”推向了新的高度。柏遼茲作為一位將文學與音樂結合的音樂家,引領了后來的音樂家對“標題音樂”創作的潮流,“標題音樂”是那個時期非常新穎和創新的形式,將審美者想象的思路和藝術家的情感高度統一,與以往開放式思想的純音樂形成鮮明對比。“標題音樂”降低了對審美者的要求,很容易就能理解藝術家的意圖,不能說這種音樂不夠“藝術”,藝術的包容性廣泛,對于起初要深入了解音樂作品的人來說,從“標題音樂”入手,也是很好的選擇。“標題音樂”的出現推動了形式與內容的發展,使得音樂和繪畫、文學、詩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最重要的是,連接了藝術家與審美者之間的情感傳遞。
五、結語
20世紀出現了多種藝術流派,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藝術開始慢慢打破現實,藝術創作上逐漸突破邏輯性,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也逐漸影響20世紀以后的藝術美學思想,這種無邏輯的藝術美學對審美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美想象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而審美并不是所有人可以隨便做到的,天賦固然重要,后天培養和引導也同樣重要,審美過程中,審美者要做到充分了解藝術作品及其相關的事物,再運用所了解的知識發揮想象,以達到真正欣賞、真正走進藝術家情感世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丹納.藝術哲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3][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何乾三.黑格爾的音樂美學思想[J].音樂研究,1984(01):43-67.
作者:田梓熒
- 上一篇:廣播法制節目傳播效果
- 下一篇:談解放區時期的法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