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軌跡

時間:2022-07-31 09:29:56

導語:探討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軌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軌跡

摘要:藝術歌曲是音樂體裁形式的一種,這種體裁側重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曲調優美富有表現力;歌曲的鋼琴伴奏經過精心編配,是作品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歌唱渾然一體。常為音樂會演唱所用,中國藝術歌曲有著其獨特的發展軌跡,在中國音樂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學堂樂歌;藝術歌曲作曲家;概況

藝術歌曲是一種特定的聲樂體裁。原指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歌詞是文學家和詩人創作的優秀作品。這種體裁通常為獨唱曲,側重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曲調優美富有表現力;歌曲的鋼琴伴奏經過精心編配,是作品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與歌唱渾然一體。作品常為音樂會演唱所用,具有室內性、專業性和高雅的品味。藝術歌曲在德國稱為lied或kunstlied;在法國稱為mélodie;在俄羅斯稱為浪漫曲(романс)。這幾個國家的藝術歌曲對全世界的藝術歌曲作品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同樣有著一定的借鑒與學習意義。與所有音樂作品體裁一樣,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有著其獨特的軌跡,在中國音樂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從學堂樂歌到藝術歌曲

學堂樂歌主要是1898年的維新變法運動中,在新式學堂中設置“歌樂”課程所提出,后來梁啟超等人進一步主張效法日本借西洋音樂之力來創造中國“新樂”的主張,在這中客觀形勢推動下,誕生“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第一代重要作曲家代表是沈心工先生和弘一法師,他們都是中國最早一批留學日本學習西洋音樂的音樂家。他們當時和其他有關新學界的人士舉辦學習西洋音樂的“講習會”,發表西樂改造中國舊樂的文章,而且編寫了大量以外國通俗歌曲曲調填寫歌詞的新型樂歌。其中沈心工先生進行的學堂樂歌創作與教學實踐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黃河》等。而弘一法師李叔同先生根據美國的一首曲調填詞的歌曲《送別》,廣為流傳,至今仍傳唱不衰。他們是早期中國藝術歌曲的探索者和開拓者,在創作中逐步嘗試采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詩詞與西洋樂器伴奏有機巧妙相結合,運用某些西洋先進的作曲技法,突破中國以往單聲部音樂體系為主的音樂創作手法,逐漸朝著和聲織體、復調手法、多聲部藝術效果等充分反映民族精神與時代特征的創作方式邁進。

二、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中較重要的中國作曲家代表

在學堂樂歌階段,真正屬于創作的作品數量極少,當時人們大部分都是集體誦唱,隨著人們審美價值的提高及音樂事業的發展,適合個人演唱的藝術性獨唱歌曲慢慢創作而出。從此,中國藝術歌曲創作開始有了一個全新的面貌,同時也出現對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較重要的一批作曲家。如:青主、趙元任、蕭友梅、黃自、劉雪庵、陳田鶴等。中國第一首真正的藝術歌曲是1920年作曲家青主留學德國時創作的男中音獨唱歌曲《大江東去》;歌詞采用了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全曲用歌唱及朗誦相結合的旋律性進行,配合豐富、激情的鋼琴伴奏,切合古詩詞的特點,完美表達了這首詞的宏大氣概和富于浪漫的氣息,也表達了作曲家對祖國的思念。青主的另一首藝術歌曲代表作《我住長江頭》,選用了宋代著名文學家李之儀的詞,借鑒了歐洲復調音樂的思維來創作,歌曲以流暢動聽的民歌曲調表達了戀人的堅貞信念和崇高情操,是一首意境深遠的抒情歌曲。趙元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他被蕭友梅先生成為“中國的舒伯特”,由于他從事語言學的研究工作,曾深入各地城鎮考察和記錄方言語言及研究中國歷代有關聲韻的文獻。因此,他創作的歌曲很注重詞曲的結合及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中國派”曲調特點。《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趙元任創作的非常著名的一首藝術歌曲,很受歌唱家喜愛,是音樂會演唱的經典樂曲,這首歌曲是趙元任根據劉半農寫的一首著名白話詩所創作的,被認為是在調性思維和民族風格的拓展上具有相當重要的示范價值。他另外創作的《賣布謠》《海韻》等也都是藝術性很強的歌曲。在藝術歌曲創作中,黃自是位成就很高的作曲家,他創作的作品中,藝術歌曲是數量最多的,也最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和成就之一,他的藝術歌曲文辭典雅,曲調優美,意境深遠。有部分是以古詩詞為題材,在處理詩詞的韻律與曲調關系上,有較細致的考慮,其中以《點絳唇》《南鄉子》最為突出。有部分歌曲以現代的詩詞為題材,代表作有《春思曲》《思鄉》《玫瑰三愿》,這三首都是非常優秀的中國藝術歌曲代表作;另外還有人們非常熟悉的歌曲《踏雪尋梅》、《花非花》等。蕭友梅是我國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及作曲家,他一生創作有100多首歌曲,其中藝術歌曲比重很大,“藝術歌曲”這個詞就是蕭友梅公派德國留學時從德語kunstlied翻譯過來的,他創作的藝術歌曲,全都是自己寫鋼琴伴奏,他希望能借鑒西方音樂,促進改良舊樂和創作新樂,期望中國音樂與西樂能并駕齊驅之日。由此他改變了當時學堂樂歌中存在的現成曲調填詞的狀況,他創作的歌曲中《問》是最有名的一首,《踏歌》、《南飛之雁語》、《楊花》等都在當時的學生中流傳較廣。我國還有其他比較杰出的作曲家,如陳田鶴,他創作的藝術歌曲非常優秀,風格是明顯的舒伯特似的,有《山中》《采桑曲》《楓橋夜泊》《懷念曲》等。賀綠汀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他創作的藝術歌曲《嘉陵江上》《菩薩蠻》《戀歌》等也非常出色。還有江定仙、施光南、羅忠镕、鄭秋楓、尚德義、陸在易等都創作了非常優秀的藝術歌曲。

三、中國藝術歌曲各時代的發展概況

1.20—4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是從20年代開始的,當時以作曲家蕭友梅、趙元任、楊仲子、陳嘯空、李樹化、邱望湘、錢君萄等進行歌曲創作,其中蕭友梅最先做出努力,雖有借鑒德奧藝術歌曲的痕跡,但音樂抒情清新,詞曲結合貼切,深受青年知識分子的喜愛;他的歌曲代表作有《問》《南飛的燕語》《星空》等。趙元任對中國藝術歌曲有非常大的貢獻,他創作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藝術歌曲,如《叫我如何不想他》《賣布謠》《聽雨》《也是云》等。而且他率先采用白話詩為歌詞,其音樂作品形象鮮明,詞曲優美流暢,富有情感表現力,風格新穎,富有中國特色,他十分注意歌詞聲調與音韻的特點,在曲調寫作和和聲配置的民族特色方面,做了開拓性的探索。2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有很堅實的基礎,有一個相當高的起點和開創性的意義。30年代有一批中國留學生回國,他們對藝術歌曲非常關注,與國內的音樂家一同探索創作,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藝術歌曲這種體裁迅速發展,創作很繁榮,涌現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這時期的作品有以下特點:首先是題材廣泛新穎,其中以抗日、愛國、思鄉的作品占重要地位,抗日題材的作品有黃自的《抗日歌》、《旗正飄飄》,閻述詩的《五月的鮮花》,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隊歌》等;愛國情懷、思鄉的作品有黃自的《睡獅》、尚應能的《吊吳淞》、江定仙的《國殤》、賀綠汀的《嘉陵江上》、馬思聰的《添字采桑子》、黃友葵的《木蘭詞》、林聲翕的《白云故鄉》等。其次,藝術風格多樣,有優美典雅的、含蓄浪漫的、古典韻味的、簡潔質樸的、活潑生動的等。如黃自的《思鄉》、《玫瑰三愿》、《花非花》、《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點絳唇》、青主的《我住長江頭》、江定仙的《歲月悠悠》、陳田鶴的《秋天的夢》、冼星海的《江南三月》、黃友葵的《杜鵑花》、劉雪庵的《楓橋夜泊》、周淑安的《紡紗歌》等。最后,這個時期作曲家采用西方現代作曲技巧創作,使作品有著更豐富的音樂形象;如冼星海的《老馬》、陳歌辛的《春花秋月何時了》等。40年代有新的客觀環境和新的斗爭,當時國難加重,政治時局非常動蕩,當時民眾對愛國、解放、民主的呼聲日益高漲,一批愛國民主歌曲應勢而創作出來,藝術歌曲的創作有所減弱,但根據中國古詩詞或現代詩所譜寫的藝術歌曲,獲得了新的的進展,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歌唱者喜愛的作品。代表作有劉雪庵的《紅豆詞》、《追尋》、應尚能的《我儂詞》、陳田鶴的《江城子》、《山中》、夏之秋的《思鄉曲》等;有部分作曲家在尋求創新及對民族風格的探尋有所突破,他們將傳統音樂與現代作曲技法有機結合,創造出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新民族風格,如譚小麟創作的《別離》、《自君之出矣》,冼星海創作的具有京劇唱腔及悠揚細膩旋律的《楊柳枝》、《別情》、《白頭吟》,江文創作的以中國五聲調性為特征,風格質樸的《水調歌頭》、《垓下歌》等。在40年代末,還出現了以重慶國立音樂學院“山歌社”為代表,對我國各民族部分民歌進行精致藝術加工、改編的藝術歌曲,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康定情歌》、《繡荷包》等。2.50—70年代50、60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時期,這時期有一批代表廣大群眾思想感情和歌頌新時代、新生活、新風貌的藝術作品。作品題材較廣,反映生活的各方面,角度較靈活,運用的形式較多樣,因而廣受群眾的歡迎。代表作有丁善德的《山上的松樹青青的哩》、《愛人送我向日葵》、美利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羅宗賢的《巖口滴水》、彥克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杜鳴心的《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金砂的《來到咱農莊》、郭石夫的《解放軍同志你停一停》、朱踐耳的《唱支山歌給黨聽》、秦詠誠的《我為祖國獻石油》等。在1958年后,詩詞公開發表后,不少作曲家譜寫了以這類古體詩詞為題材的作品,作品有十分濃郁的藝術品味,表達深刻的內涵和意境,有獨特的風格;代表作有:《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歌曲當時有李劫夫、瞿希賢、趙開生三位作曲家分別譜曲,《卜算子•詠梅》也有賀綠汀、李劫夫、鄭律成三位作曲家分別譜曲,還有生茂、唐訶寫的《沁園春•雪》等。這一時期,還有一些作曲家對一些傳統的優秀民歌進行改編,并精心編配了鋼琴伴奏,這類作品廣受群眾喜愛,如丁善德的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黎英海的塔塔爾族民歌《在那銀色的月光下》、徐振民的陜北民歌《三十里鋪》、吳祖強的哈薩克族民歌《燕子》、還有王震亞編配的琴歌《陽光三疊》等。還有香港、臺灣也有不少作曲家也熱衷藝術歌曲的創作和演唱。70年代是“”的十年,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在當時嚴峻的政治局勢下曾一度停滯,后期局面稍有改變,主要作品有《臺灣同胞,我得骨肉兄弟》、《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打起手鼓唱起歌》、《千年的鐵樹開了花》等。3.80—90年代80年代是結束后,隨著“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實施,中國藝術歌曲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呈現了大放光彩、多元化的發展;作品主要有雅俗共賞型及新潮型兩種類型。前一種多采用傳統技法,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創新,作品風格多種,有思念故鄉及母親的、有熱愛祖國的、有謳歌愛情的、有抒發勞動情懷的、有贊美人格和情操的、有歌頌的等。代表作品有施光南《多情的土地》、鄭秋楓的《我愛你,中國》、敖昌群的《我愛你,中華》、施萬春的《送上我心頭的思念》、王立平的《大海啊,故鄉》、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金湘的《雨中嵐山》、石夫的《長相知》等,這些歌曲現在還仍是歌唱家們音樂會的經典演唱曲目。另一種類型的作品是與詩詞內容、韻律結合,采用西方現代的作曲技法,尋求富有中國獨特魅力的新風格。作品代表作有楊立青的《唐詩四首——為女高音、打擊樂與鋼琴》、羅忠镕的《牽牛花》、朱世瑞的《瀟湘夜雨》等。90年代是我國發展飛快的時期,這一時期國家和文化部門對文藝的發展大力扶持并要求積極創作,藝術歌曲的數量劇增,精品層出不窮。代表作有陸在易的《橋•家•盼》、《我愛這土地》、王西麟的《春雨》、劉聰的《故園戀》、三寶的《你是這樣的人》、張千一的《青藏高原》等非常多優秀的藝術歌曲。這些作品內涵豐富,注重旋律的優美動聽及音樂色彩、音色的變化,能綜合運用傳統與現代的技法,使作品呈現出高雅、情感真摯、層次豐富、清新動人的一種藝術境界。

四、結語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大國,而且古代歷來蘊藏著豐富的古曲、琴歌等藝術珍品,縱觀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脈絡,中國的藝術家們始終在中國原有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及發展,中西合璧,創立了屬于自己獨特風格一種重要音樂體裁,為我國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藝術財富。

作者:林小雁 單位:廣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