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教學實踐分析

時間:2022-07-28 09:28:00

導語:藝術歌曲教學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歌曲教學實踐分析

一、演唱前的準備

(一)呼吸的準備。眾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正確的呼吸方法是歌唱學習中最為關鍵和必要的基礎。在指導學生訓練吸氣時,教師要讓學生感覺仿佛是在聞花香一樣,氣要吸得緩而且深,如同在做深呼吸的運動:挺起胸膛,口鼻一起將氣息舒緩平穩地吸到肺里,橫膈膜下降,腰圍向外擴張,小腹向內微收。吐氣的時候要慢慢地將氣吐出去,以保持氣息緩慢、平穩、均勻而持續,就像是輕柔而緩慢地吹掉桌上浮塵一樣。其實,呼吸說起來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做起來卻不容易。在聲樂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相互觀察對方有沒有做到以上幾點。首先,吸氣無聲;其次,肩膀不能向上聳;最后,腰腹向外擴張。在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后,教學就可以進入下一環節——發聲練習了。(二)發聲的方法。發聲其實就是練習聲音的一個過程,其目的是要使聲音通過科學的方法訓練之后,達到氣息穩定、音色統一的狀態。在指導學生練習發聲的時候,教師應要求學生隨時保持住吸氣的狀態,打開咽腔、穩定住喉頭,找到打哈欠的狀態,用以氣帶聲、以聲送氣的方式練習。在做發聲練習時,可以讓一個小組的學生相互監督練聲,即一個學生彈伴奏,另一個學生演唱,并且指出對方發聲的優缺點,然后再由教師糾正錯誤的發聲方式,最后統一給出客觀的評價。因為每個學生的聲音基礎與嗓音條件都不一樣,所以最好分開練聲,這樣才能因材施教,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三)語言的要求。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的工具,一名聲樂學習和研究者在演唱時僅唱出優美的旋律是不夠的,還應把歌詞清晰地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遞作品的內涵。規范歌唱的語言要根據不同的作品要求來完成,如學習外國作品時,必須堅持用外文演唱。這要求學生在學習歌曲之前就要學習相對應的語言,了解其正確的發音的方式和語感。如果演唱中國作品就更不必說了,中國的聲樂作品講究“字正腔圓”,學生要練習標準的普通話,把平舌翹舌、前鼻后鼻音弄清楚。當然,中國的聲樂作品中還有一些地方民歌要求用方言演唱,這還需要學生對當地方言有一定的了解。

二、《梅娘曲》的教學實踐分析

演唱前的準備工作就緒以后,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以《梅娘曲》為例,介紹相關教學心得。《梅娘曲》選自高師聲樂教材第一冊,其曲調優美動聽,難度適中,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作品音域只有九度,幾乎全在中聲區進行,十分適合聲樂初學者演唱。這首作品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定的場地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要想演唱好這首作品,學生演唱之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認真分析。(一)《梅娘曲》的創作背景。由于《梅娘曲》是為話劇《回春之曲》而作,小組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幾人為一組查閱資料,了解作品相關內容。眾所周知,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兒女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一起,歷經了艱難困苦,歷經重重磨難,迎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勝利。《梅娘曲》所講述的故事情節就發生在抗日戰爭這一時期,《梅娘曲》創作于1935年1月,是話劇《回春之曲》中的四首插曲之一,該話劇是田漢所寫的第一部抗日救亡多幕劇(共三幕),并且委托聶耳創作了該劇的插曲。話劇《回春之曲》是一部集戲劇、音樂為一體的抗日救亡名劇,其描寫的是一批遠在南洋的愛國青年華僑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一起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戰爭的故事,其情節曲折悲壯,感人肺腑。全劇集中體現了華僑青年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頌揚了海外兒女堅貞不渝的愛情。《梅娘曲》的歌詞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描寫,女主人公梅娘是一位出生于南洋的富商之女,她的愛人高維漢在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時不幸身受重傷,梅娘在得知情況后不顧家人的阻攔,毅然決然地趕回祖國看望愛人。高維漢卻因傷勢過重失去了記憶,不記得梅娘了。該曲正是描寫了梅娘此時的痛苦心情。(二)《梅娘曲》的結構分析。從整體的音樂結構上來看,歌曲《梅娘曲》為單樂段結構的分節歌。該曲的音域跨度為九度,即小字一組的d到小字二組e,分別采用了三個段落來描寫女主人公的情感發展歷程,其情緒的推動層層遞進。第一段描寫梅娘回憶往事,以其和高維漢在南洋時甜蜜美好的生活反襯現在的痛苦。第二段描寫的是心上人為保衛祖國參加了抗戰,她為自己當時沒能夠追隨心上人而深感內疚;第三段描寫了得知愛人受傷后,她不顧家人反對,只身一人來到愛人身邊,但是愛人已經失去了記憶。想到自己為了愛情拋棄了一切卻沒有結果,悲痛欲絕。劇情在如泣如訴的歌聲中把感情的積累逐漸推向了高潮。要表現好梅娘這一角色,將其復雜的內心世界勾畫出來,演唱者必須進入角色,體會當時梅娘的境遇。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前文所談到的歌唱語言練習,讓學生朗誦歌詞。該作品一共三段歌詞,層層遞進,情緒逐步爆發。可以分別讓三位學生各朗誦一段,按歌詞要求,朗誦出應有的情緒;還可以根據歌詞讓學生做幾個短暫的表演片段練習,分別表現出梅娘在這三段歌詞中的情緒變化。(三)《梅娘曲》的演唱心得。全曲的開始樂句是由弱拍起的,梅娘一聲“哥哥”,叫出了對愛人濃濃的情。演唱時,演唱者應像喊自己的愛人一樣,親切并且飽含深情。這一聲“哥哥,你別忘了我呀”準確地表現了梅娘見到躺在病床上的愛人時那種悲痛的心情,歌詞的旋律中間有一個休止符,其創作意圖是想在“哥哥”和“你別忘了我呀”之間做一些情緒上的停頓,以便于烘托氣氛,但要注意演唱不能在這里斷開,唱到這里時要明白不能在休止符上換氣或吸氣,要做到聲斷氣連、一氣呵成的感覺。接著后面是敘事性的演唱,“你曾坐在我們家的窗上”中“窗”字是一聲,演唱時要平著唱,注意不要唱成二聲;后面女主人公梅娘講訴起了他倆以前的美好生活以及相親相愛的過程,希望能夠讓愛人想起自己。但高維漢卻因為傷勢過重,如歌詞中唱的那樣,“已經不認得我了。”所以,演唱者唱到“但是”的時候要注意之前的兩個空拍,必須有這個較長的停頓才能表現出梅娘當時因為悲傷絕望而泣不成聲的情形。歌曲的第二段描述的是梅娘兩人參加抗日戰爭的故事,音樂結束在“7”音上面,這種終止是開放終止,給人一種強烈的不穩定之感,同時也表現出梅娘內心的憂郁與惆悵。第三段歌詞中寫到為了能來到身受重傷的高維漢身邊,梅娘不惜遠離父母與南洋。《梅娘曲》這首作品的音樂語言與歌詞配合得非常緊密,演唱時要做到如同說話一般地唱歌,即說就是唱,唱就是說。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演唱者要把握好這三段所表達的中心思想,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段開始的地方,“哥哥,你別忘了我呀”都是梅娘對愛人高維漢即深情而又急切的呼喚。這三段開始處,“哥哥”這個詞的演唱語氣都不要一樣,演唱者要仔細琢磨、反復思考,將梅娘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一步步、層次分明地刻畫出來.作曲家為了豐富“梅娘”這一人物的思想,體現她內心的復雜情緒,在三段歌詞的每一處結尾的樂句上,都做了不同的處理。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要加以區別。第一段中梅娘回憶起和愛人在南洋時的幸福生活,其結尾樂句的旋律結束在小調色彩的“6”音上面,這使人聽起來既委婉又抒情。梅娘此時是多么懷念往日的幸福生活,所以在演唱的時候內心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深入到當時的情景里去抒情達意,不但要有回憶美好過往的甜蜜之感,還要體現出梅娘想要喚醒愛人的深情厚意。但是高維漢已經不認識她了,全曲的結尾伴隨著連續的強拍休止以及三連音的運用,結束在了G大調的主音上。這里用到的是戲劇音樂中常用的朗誦式音調,歌詞中兩個“但是”的重復,似是梅娘因為失望而泣不成聲。所以在演唱時要仔細體會梅娘當時的心情,頭腦中要有畫面感。

綜上所述,《梅娘曲》雖然音樂結構單一小巧,音域范圍也不寬泛,但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除了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節奏、音準,具備基本的發聲方法,做好呼吸的準備之外,還應著重指導學生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感,以情促聲、以聲帶情,才能讓整首作品更具感染力,也讓學生更能感受到藝術歌曲真正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2]朱江書.今天我聽《梅娘曲》[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5(8).

[3]裴亞麗.試談歌唱中的情感表達[J].才智,2016(6).

[4]彭黃.聶耳藝術歌曲的特色和演唱研究——以《鐵蹄下的歌女》《梅娘曲》《飛花歌》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2(6).

[5]周小玲.歌者的詮釋——《梅娘曲》二度創作分析[J].藝苑,2006(2).

[6]甘曉鳳.略談師范聲樂教學中藝術表現能力的訓練問題——歌曲《梅娘曲》演唱探討[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8).

[7]李成瑞.一聲梅娘曲雙淚落君前——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雜憶之四[C].抗日戰爭與延安文藝研討會論文集,2005(9).

[8]王啟鵬.活雕的群像,愛國的頌歌——評蘇方桂新作《梅娘曲》[J].惠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7).

作者:李唯一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