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思鄉》演唱技巧探究
時間:2022-09-11 09:17:23
導語:藝術歌曲《思鄉》演唱技巧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黃自先生是我國30年代優秀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一生中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作曲家,其音樂理論及創作也為我國音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思鄉》是黃自先生藝術歌曲創作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寫了游子在外的思鄉之情。本文會從不同角度來淺析《思鄉》的演唱技巧。
關鍵詞:黃自;《思鄉》;演唱技巧
一、“思鄉”的創作背景
《思鄉》是黃自先生1932年完成的抒情性藝術歌曲,由著名的詞作家韋瀚章先生填詞。黃自先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在那個黑暗動蕩的年代,他把希望寄托于音樂創作,希望能以此激勵人們團結共進,克服危難。故而創作了藝術歌曲《思鄉》,這首歌曲深切的表達了黃自先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也刻畫出海外萬千游子對祖國母親的思念以及盼望山河統一的美好期許。
二、“思鄉”的音樂特點分析
(一)旋律特點。《思鄉》是一首具有現實意義的抒情性藝術歌曲,有濃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其旋律婉約優美,扣人心弦。前奏部分由鋼琴弱力度演奏,輕快柔美的曲調仿佛早春時節萬物萌發的聲音,只要聽過,便會在心底生根。第一樂段的首句歌詞也呼應了前奏的意境,“柳絲系綠,清明才過了,”而緊隨其后的“獨自個憑欄無語,更那堪墻外鵑啼,一聲聲道,不如歸去。”也清楚的向聽眾交代了第一樂段的整體情緒。《思鄉》的第一樂段運用大量的半音變化手法,在淺吟低唱中借景抒懷,讓人仿佛置身于清明的細雨中,在垂柳下與啼血的杜鵑一同為鄉愁黯然神傷。第二樂段的旋律特點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用連續半音上行的手法使情緒到達新的高度,為高潮部分“問落花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與他同去。”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思鄉》第二樂段的整體情緒更加高漲,旋律走向如點燃的火焰,越燒越猛,深刻的描繪出作者對時局擔憂又無力改變的復雜心理。(二)調式調性分析。《思鄉》是采用單二段曲式寫成的,為降E大調行板(Andante),4/4拍子。整個歌曲結構規整,篇幅短小,風格雅致,由26小節組成。前奏3小節,第一樂段8小節,為4+4方整樂段。間奏4小節引用前奏第1小節前三個音,起轉調過渡作用。第二樂段9小節,為4+5非方整性樂段,部分轉為g小調,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尾聲3小節,與第二樂段第9小節疊入一小節,全曲終止在主調主和弦的主音位置,完滿結束全曲。
三、“思鄉”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語言的運用。說到歌唱語言的運用,我們便要搞清楚“說與唱的區別”。生活交流中的語言表達只需要吐字清晰,把句意表達清楚即可,并不要求音色好壞,而歌唱中的吐字發音便要與之有所區分,它比生活中的語言更夸張,更要求表現力。以《思鄉》第一樂段歌詞“柳絲系綠,清明才過了,獨自個憑欄無語,更那堪墻外鵑啼,一聲聲道不如歸去”為例,針對這段歌詞我們可以運用“兩拼法”來演唱,“兩拼法”即為在拼音中把聲母和韻母作為兩個獨立的結構單位互相拼合(如:絲:s+i=si;系:x+i=xi)。“兩拼法”要求字頭的聲母要咬的足夠準確,聲母咬完以后馬上與韻母結合,絕不拖沓,這需要歌唱者聲、唇、舌、牙、喉、腭的配合都非常靈活敏捷。用標準的美聲唱法演唱《思鄉》時,除了運用“兩拼法”咬字發音,還要求把每個字都放到共鳴腔體里演唱,保證每個字都在腔體里“豎起來”,這樣咬字發音就不會使人聽起來有懶散的感覺,從而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二)氣息的控制。歌唱中氣息的控制至關重要,可以說能否唱好歌便取決于氣息運用的熟練程度。以《思鄉》中第二樂段第一句“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為例,演唱這句時氣息要平穩通暢,不能唱著唱著氣息就“浮起來”,這樣才能為下一句高潮“問落花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做好準備,在演唱最高音“問”時,氣要想象吸得更深一些,因為深呼吸與高位置是辯證統一的整體,沒有深呼吸,就不會產生高位置的聲音。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說過:“一個好的共鳴音響,聲音里面總是有混著氣兒的感覺,音越高,氣越通。”由此可見呼吸的良好運用在歌唱中至關重要。(三)音色的把握。歌唱者是否能演唱出優美動人的聲音,其中音色的好壞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音色好的聲音聽起來會讓人如飲甘泉,久久難忘。好的音色與聲帶震動的頻率、腔體打開的大小、氣息合理的運用和形體規范的程度都有很大的關系,這寫都需要歌唱者勤學苦練,能擁有好的音色絕非一日之功。除此之外,在演唱不同的歌曲時音色的把握也不盡相同,大調的歌曲在演唱時大多要求共鳴腔體不能開的太大,以此保證音色集中明亮。小調的歌曲一般強調打開共鳴腔體,使音色稍稍偏暗,來迎合音樂情緒。以《思鄉》中“我愿與他同去”。(四)情感的表達。情感的準確表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在此筆者也不過多贅述。歌唱中情感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說一下形體表演與情感表達的關系。聲樂演唱不僅是聽覺藝術,也是視覺藝術。演員站在舞臺上,其形體表演一定是落落大方,精氣神十足的,一定要杜絕在表演中懶散,隨便的作風,要時刻注意肢體語言要符合情感表達的走向,不能做無意義的肢體動作,因為手勢是情感表達的“無聲語言”。除此之外,面部表情的變化也要做到情生于內而表于外,根據塑造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心理狀態,面部表情要有“春、夏、秋、冬”之分。我們都知道,眼睛是心靈之窗,人的各種細微和復雜的感情都能通過眼睛表達出來。在表演中,不同的眼神反映著不同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著名的京劇大師侯喜瑞先生說過:“眼是心中苗”,歌唱演員要通過眼神與觀眾交流,用眼光示意景物的高、低、遠、近,用眼神拿捏情感變化,這樣才能把歌唱活,使人感動。
四、結語
以上是筆者對演唱黃自先生的作品《思鄉》的一些淺薄認識,希望能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用的經驗。最后,愿大家在藝術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勇攀高峰,創造輝煌。
[參考文獻]
[1]馮長春.黃自音樂美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及其本質探微[J].中國音樂學,2000,03.
[2]李琳.論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之特征[J].菏澤學院學報,2005.
作者:張宏鳴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 上一篇:周杰倫歌曲藝術特色探析
- 下一篇:解讀藝術歌曲對聲樂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