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藝術歌曲創作特征
時間:2022-10-10 11:26:58
導語:施光南藝術歌曲創作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施光南先生是我國60年代后期著名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近千部聲樂、器樂作品。他的作品很多主要有:《打起手鼓唱起歌》、《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祝酒歌》、《,你在哪里》、《祝酒歌》等等,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形象豐富,意境雋永,民族風格濃郁,筆法凝練,雅俗共賞。其中聲樂最能集中體現他的藝術成就,也是最能展示他的創作風格。施光南先生的藝術歌曲創作能夠獲得如此巨大成功一方面跟他早年的音樂積累和獨特的創作風格有關,另外一方面,即他獨有的創作特征。
關鍵詞:施光南;創作特征
一、時代性與表現性相融合
一首歌曲,如何才能引起廣泛人民大眾的共鳴呢?必須要將歌曲的主題與時代相互融匯在一起,讓歌曲充分反映出來時代的呼聲,并能表達出人民群眾的心聲。這樣的話即便是時移世易,但只要回顧往昔,回憶過去,那熟悉的旋律總能讓人記憶猶新,把人們帶回那個熟悉的年代。就像施光南的大部分藝術歌曲,都具備鮮明的時代烙印。在他創作的大多數作品中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時代主題相互緊扣,在此之外施光南先生還完美的結合了音樂作品本身特有的表現性,用音樂旋律把當時人們藏于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施光南的藝術歌曲創作時期是在中國文化最為黑暗的“”期間,那個時期也可以說是他平生以來最為困難的時候。但是,在困難面前他沒有退縮,他勇于與現實的黑暗作斗爭,選擇用音樂作品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在經歷了“”這個黑暗的時期之后,施光南的創作靈感完全的被激發了出來,接二連三的創作出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與此同時他在創作上把時代性與表現性特征交融統一在一起,表達出自己對于當代社會的思考、批判和認知,從而給人們一種強烈而又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現出一幅帶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典型特色的、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景象,表達了八十年代時期中國青年人對于家鄉的熱愛、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國家未來富強渴望和憧憬。這一主題引起那個時代人們的注意與共鳴,從而提高人們對歌曲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施光南聲樂創作一貫堅持融個人于大眾的感情旨歸,希望聲樂創作能抒發出更多普通民眾的心底感情。比如他創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這首歌曲,強烈的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唱出了人民大眾的心聲。其中采用的節奏音型以附點音符、十六分音符居多,速度設定也是一種輕松活潑,歡快明亮的,彰顯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為人們譜寫出一幅描寫美好生活的生動畫卷,表現出人們熱愛家鄉、建設祖國的一片豪情壯志,歌唱出人們心中的喜悅與未來生活的憧憬,與千千萬萬人民的思想產生共鳴。
二、藝術性與形象性相結合
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上的情感以及文化需要而產生聲樂藝術作品這一特殊的精神產物。因此,一首聲樂作品的好與壞、成功與否,不僅僅是要看這個作品創作的如何好,更多的是要看它的創作和演唱是否能夠形成一種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能后得到大眾的認可,得到性感上的肯定。聲樂作品的創作一般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傳達三個環節,經過這三個過程后形成的作品被稱為一度創作。實現藝術鑒賞性、滿足審美需求的高超藝術表演則被稱為二度創作。一度與二度創作兩者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即二度創作是一度創作的演繹和闡釋,而二度創作要以一度創作的旋律和風格為依托在歌曲的情感表達上進行創作。施光南非常重視的是歌曲的創作風格、領域和體裁的多樣性,他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較為擅長的使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來塑造作品形象,用這種手法來增強自己的聲樂藝術作品創作。他在聲樂作品創作上,充分展現了藝術表演家與音樂作品形象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關系,并在挑選演唱者的時候都做到嚴格認真。歌唱家關牧村之所以被廣大觀眾熟悉和熱愛,正是因為演唱了施光南先生所創作的作品《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而施光南的作品也因為關牧村的精彩演繹而顯得非常完美和生動,深入人心。
三、節奏感與韻律相統一
節奏是聲樂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它在音樂的表述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使命,而節奏的作用表現在:為了襯托藝術作品的主題樂思,刻畫音樂風格,進而表現作品的藝術美。在施光南創作的藝術歌曲中,就非常注重節奏與韻律是一致感。因為對于音樂而言,節奏與韻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節奏與韻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使節奏增強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也使得樂曲的韻律表現更加具有特色。其二,節奏直接影響著音樂主題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性。可以看出不同的節奏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內涵。施光南的藝術歌曲作品的在節奏上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輕松飛快的節奏;二是舒緩深沉的節奏。施光南就是把這兩種節奏特征結巧妙的運用結合在一起,他所創作出的聲樂作品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為人民塑了許多鮮明的藝術形象,使廣大人民深刻體會到施光南作品的藝術魅力及將強大感染力。
四、抒情性與適應性相結合
施光南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抒情性,情感,清純質樸。在《我怎樣寫歌》這本書中他這樣寫道:“我自己的氣質總的說來,是比較偏重于含蓄、深沉、抒情的。”他認為作品的基礎就是應有真摯的感情。在他大部分作品的歌詞和旋律中都有所體現。特別是他在創作作品上多采用村詞的手法,更進一步的加強了作品的抒情性,起到了調節音樂氛圍的作用。歌詞運用暗喻與陪襯的手法,完美地把對祖國、對生活的愛和對愛人的愛相互融和在一起,構思巧妙。在一些藝術歌曲創作的中,無論是流暢優美的歌曲還是悠長、輕緩的音調,他都采用非常細膩的節奏音型和具有強弱、起伏變化對比的旋律線條,以及相得益彰的語調陳詞。就像《祝酒歌》中,歌詞中的“來來來”,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人民滿懷歡快愉悅的心情舉杯高歌“十月革命”的勝利,并向往著祖國美好的將來。這首歌曲從歌詞和旋律都突出證明了他在情感的強烈表達,在展現了人們滿懷喜悅舉杯高歌的心情。施光南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能夠取得這么大的成就,跟他與生俱來的創作天賦分不開。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夠根據演唱者的自身風格特點,有針對性的創作出適合該他(她)演唱的歌曲。能激發出演唱者的音樂表現力,讓演唱者以最佳狀態演藝作品。這也說明了他的藝術創作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的。也只有最適合的表演才是最好的,最能打動觀眾的。
五、融入特色的民族風格
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和民族風格是施光南的藝術歌曲創作中一個最重要的特征。這也是他的藝術歌曲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他的音樂作品中能夠巧妙地利用民族化的音樂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感,用舒緩的節奏來展現音樂美的一面。施光南的藝術歌曲創作都會采取使用一種單一的民族風格或者多元化的民族風格的方法。所謂的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本民族的藝術特征,主要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氣質、精神和神韻。比如《打起手鼓唱起歌》這首歌曲在創作這首歌曲期間他留意到了維吾爾族經常用到的附點再加上前十六,后十六,弱起等節奏型,這些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民族特色,進而充分的運用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濃郁的新疆風味。他不僅汲取了民族地區豐富的曲調特征,而且還更進一步的探索了各地方的民族器樂技法和戲曲唱腔的風格,把這些特色結合在一起,例如《幸福歌兒永不落》這個音樂作品中,他利用二人臺伴奏音樂旋律加花這一特點,還加入了#fa這個特性音級進行創作展現了極具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漓江謠》就是一首具有濃濃的廣西民族音樂韻味的作品,也是因為他采用廣西彩調和文場音樂的行腔創作;巧妙地將藏族民間音樂的行腔和襯詞襯腔手法融合在一起創作成的《我要飛翔,我要歌唱》也是極具濃郁的藏族特色。這都可以看出施光南的藝術作品的藝術語態和結構形態都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將民族風味與音樂融為一體。
六、結語
施光南老師是我國當代音樂史上一顆閃耀著光芒的璀璨明珠,他在歌曲的創作上借鑒和學習前輩音樂家們的成功經驗,并且沿著他們開辟的道路,為音樂的發展之路執著勇敢的探索。在施光南的藝術歌曲創作中,音樂風格各不相同。但他們卻有一個共通之處,都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施光南老師的藝術歌曲創作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在于,他善于將人們重視的、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將這些焦點問題轉化為歌曲主題,對其加以情感進行創作,并通過歌曲本身的演繹來反映情感,使這些被關注的問題得以解決、抒發。在歌曲的創作過程中,他把中國的傳統音樂和西方的優良的作曲方法結合在一起,不僅表達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特點還注重人民群眾的感受。也是這種通俗易懂的藝術特色,被億萬人民演唱和流傳。
[參考文獻]
[1]劉艷芳.施光南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2]曹楊.探討施光南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征[J].藝術研究,2014,05.
[3]楊志剛.試論施光南抒情歌曲的藝術特色[J].黃河之聲,2000,10.
作者:李沐 單位:安陽學院
- 上一篇:師范專業認證生成性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傳統藝術在古箏演奏的表現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