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音樂演唱分析研究
時間:2022-10-20 04:14:44
導語:《關雎》音樂演唱分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古詩詞集典雅、綺麗、含蓄、豪邁為一體。而今快速發展時代中大多數人們處于快餐文化之中,早已淡卻了古詩詞的幽靜淡泊之美。而藝術歌曲作為橋接古詩詞和現代世界的橋梁,不少近代及現代作曲家紛紛為古詩詞創作旋律改編成曲,為大眾所追捧。藝術歌曲《關雎》也被改編成不同版本,多種合唱版本以及不同的獨唱版本等。筆者從歌曲詩詞由來、曲式、演唱技巧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也許希望能在理論知識上幫助筆者自己的實踐演唱有所感悟和進步。
關鍵詞:古詩詞歌曲;《關雎》;演唱分析
一、《關雎》的由來
春秋時期的王朝開始衰敗,外敵侵略,社會動蕩不安。周代專設的采詩之官,會每年春始之際,去民間征采可以反映百姓歡樂疾苦的歌謠,交由整理音樂的太師進行譜曲,演唱給天子聽,這是作為管理國家的參考資料之一。《詩經》可謂是周代初期到春秋中期一個整體社會的映射:先祖創業的贊歌;祭奠鬼神的樂曲;高官貴族宴請交往之曲;以及民間百姓的勞動、狩獵、婚戀、社會風俗等等。《國風•周南⒋關雎》篇幅小巧,卻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者卓殊的地位。《關雎》是《詩經》的首篇。由于這首詩詞作者不明,具體年分不詳,所以《詩經》中詩篇先后順序在當時是否有所用意我們無法尋源。但在后人的種種研究中卻認為這是有原由的,過去至今《關雎》被不少文人大家解釋為不同意味:1.刺時之說。司馬遷以為《關雎》是在直指周代政治有所缺失,含有諷刺之意;2.后妃之德說。“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①意為贊頌后宮賢德妃子行為美德。3.婚歌說。認為《關雎》是贊美婚姻的,在當時有漢代的文人以為這是貴族的婚禮寫照,原因為“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用“鐘鼓”在當時貴族家庭才會出現的器樂取悅喜愛的姑娘。3.愛情說。這種觀點是較為現代的說法,當代眾人也多為同意的說法。不論《關雎》到底是何用意的詩詞,后人的解釋都是有意或無意的為達到某種用意而去詮釋的,包括現代的愛情之說。但在聲樂的學習中不論是在教學或是自我學習,《關雎》在現代學者看來均被認為是表達男女愛情之歌,來是就是字面意思:“君子”對“淑女”的愛慕追求。這也利于歌唱者在學習中的理解與融會貫通。本文以下內容將以男女愛情為解讀方式。
二、詩詞分析
《關雎》作為詩經的首篇,詞的內容描述男子在河邊遇到了喜愛的女子,從而展開追求女子的“坎坷”過程以及最后美好的結局。趙季平先生創作的《關雎》版本,律線條時而悠長又高亢清麗,溫婉細膩頗有古風韻味。精致樸實的詩詞配以豪不造作的旋律相得益彰,渾然一體。趙季平先生的《關雎》問世后受到廣大音樂者的喜愛,并有著相當高的傳唱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在河中央的小塊陸地上兩只相互依偎的鳥一高一低的叫著。“關關”代指一種名叫王鴡的鳥的叫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詞采用“興”的手法用兩只相愛的鳥來興起男女之情,比喻形態美好品性賢德的女子與克己守禮才德兼備的君子是上好的佳配。“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男子在河邊見到心愛的女子順著河流擺動著婀娜身姿采摘荇菜時,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里表現了儒雅男子紳士的追求女子,得不到時的日常狀態,夜不能寐翻來覆去無法入眠。孔子認為修身就是個人行為與社會規范和道德指令保持一致。這里“君子”的行為十分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君子”就是“文”和“質”比例適當才可以成為“君子”。若是質樸勝過文飾會顯得粗鄙,文飾高過質樸則過于浮夸。“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錯落不齊的荇菜要左右不停采摘,溫柔賢德的女子要用琴瑟演奏傳達愛意。參差錯落的荇菜,要左右撥弄著采摘,美麗賢德的女子,要用鐘鼓演奏去取悅她。這里描述男子得到心愛女子后的種種惹她歡心和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關雎》詩歌的中所描寫的可以看出男子追求女子就是抱著結婚的目的,男子為追求女子以及追求到后的舉止行為是含蓄儒雅的,是符合社會中修身的要求的。整首詩歌情感表現不論是在男子求而不得或終抱美人歸,過程都是有節有度盡善盡美的,所以孔子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②。
三、曲式分析
趙季平先生的《關雎》版本曲調婉轉悠揚,張弛有度。全曲節奏四四拍,典型中國民族傳統七聲調式,D羽調,單三部曲式。A部分曲調平緩,有敘事的成分。a1部分以恩愛的“雎鳩”來襯托“君子”配“淑女”,旋律平緩具有延展性。a2部分生動形象的描述了男子對河邊采摘荇菜身姿綽約的姑娘的愛慕,使得他茶飯不思,日思夜想。旋律此時有了推動歌曲發展的跡象,出現四、五甚至八度的跨度。B部分的分為b、b1、c、c1、c2五個部分,其中b、b1屬于歌曲SONGOFYELLOWRIVER/152020發展中承上啟下的部分,兩句歌詞相同而旋律是“同頭異尾”的模式,速度比起A段落要更加流動一些,其中b、b1的演唱力度也被標記了中弱和中強以此來升華和推動歌曲的情緒,其中b1的“側”字更是將歌曲推向高潮的邊緣。c、c1是歌曲高潮部分,因此無論從詩詞還是音樂旋律的表達都更加的波瀾涌動,女子在男子熱烈追求下在一起琴瑟和鳴的幸福畫面。A`整體旋律節奏回歸了最初的平緩。呈現出首尾呼應且意猶未盡之感。
四、演唱分析
《關雎》里所演唱的是關于男女互相傾慕之情,一種“發乎于情,止于禮”的純凈感情。A部分的演唱屬于敘事型,聲音線條平緩且偏黯淡。a1部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行云流水般,用氣息帶動著聲音似故事敘事者一樣娓娓道來。“窈窕”與“淑女”中各有一個八分休止符,演唱時可做停頓狀,但不可時間過長,以免破壞作品氣氛。“君子好逑”中的“好”字八度的翻轉凸顯出“淑女”確是“君子”好的配偶。“好”字嘴唇需豎起成“o”狀,叼著音符唱出來。a2部分“寤寐求之”中“求”向下翻轉六度到了小字一組的“d”,演唱時緊盯歌唱位置在眉心處,以防隨著音高下滑。B部分屬于承上啟下段落,歌唱的語氣中多了幾分焦灼和低落感,形容男子在追求女子時,求而不得,夜不能寐的狀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在B段進行了兩次(bb1)的反復,最后一遍b1的“側”字將歌曲推向高潮的邊緣。B部分筆者認為歌唱的速度較A部分速度要略微提起來更加流動一些,表現男子求之不得卻無計可施的焦急狀態。在b1演唱“側”字時,歌唱線條要做一個“棗核”狀,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氣息始終作為歌唱的根基要穩住不能松懈,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歌曲的進行。c、c1是歌曲的副歌部分,這部分歌唱者音色要明亮但不可過于高亢,這樣既符合男子得到心上人青睞開心至極時,用琴瑟和鐘鼓取悅女子的情境,也符合孔子所推崇的“樂而不淫”。由于b2部分最后一個音在“d2”上延續了八拍,銜接c部分第一句“f2”的音高也是有些許難度的。首先要在進入c部分之前快速的吸好氣息,提前預想好音高及口腔軟腭高度,演唱速度也不能隨之有所放慢而是要更加積極地狀態。在c部分第29小節的“采”字口腔上口蓋抬高,利用氣息將聲音直接打在門牙處,接著“之”字用弱唱做一個滑音狀,為下一句做鋪墊。c1部分“芼”字也是同樣的歌唱方式。c2部分“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中“之”字要盡量拉長聲線,唱出一種幽遠靜謐的感覺。這一整句需要聲音用弱控的方式演唱,因為這是高潮部分的結束,也是引出A`部分的開端。A`部分屬于A的再現,演唱速度回到初始的節奏,歌唱的情緒也要平靜下來,好似講述故事一般有始有終。
《關雎》中對于感情的抒發是有節制,有分寸,符合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和之美”。“詩三百,以一言蔽,曰思無邪”是孔子對于《詩經》的評價,而《關雎》作為《詩經》的開篇,由此看出《關雎》是極具中和之美的。辭藻淳樸的詩歌加上曲調清麗悠揚的旋律,頗具民族和古風的韻味。音樂與古典文學相結合,既體現了古典詩詞的價值所在,亦體現藝術作品的核心。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是對每演唱者起碼的要求,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我們當下應該所躬行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黃貝如.對古詩詞歌曲《關雎》的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16.
[2]羅卉.淺析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J].中國音樂學,2009,(01).
[3]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嗍[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4]羅黛.淺析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關雎》的演唱特色[J].黃河之聲,2018,(06).
作者:袁彤 單位:陜西師范學前師范學院
- 上一篇:人物形象表現及語言藝術探析
- 下一篇:藝術歌曲《碩鼠》創作技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