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3篇

時間:2022-04-09 03:07:23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3篇

第一篇

一、質疑——發現課堂語言藝術的不足

深入課堂,我們常發現存在這樣的想象,教師語言令人嚼之如蠟,黯然無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流水帳”語言:一堂課,教師表情嚴素,語調平淡,沒能突破重點,教師照著原先的教案走流程,類似“是不是呀?”“對不對呀?”“懂了嗎?”(2)“指令性”語言:“我再說一遍。”“請大家給我聽好了。”“打開書,讀第一自然段”。(3)“接話式”語言:一節課,處處鋪石搭橋,生怕學生回答不出,教師說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4)“打斷式”語言:在課堂上我們也經常聽到“不對!請坐。”“錯了。誰再來?”“能不能多想想?長期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習,學生必然“金口難開”,從而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可見,語言藝術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發揮課堂語言藝術的魅力,以提高課堂效率呢?

二、思考——發揮課堂語言藝術的魅力

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該精致,它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精確的、有生命力的。用韋志成老師的話來說有‘四美’:1.音美,要講普通話;2.意美,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生動美;3.形美,追求修飾美、多樣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這并不是說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要字字珠璣,句句似詩。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教師的教學語言雖屬于日常口語,但又不同于‘大白話’,應該是加了工的口頭語言,與隨想隨說的日常交談有區別。教學用語既要有人民群眾經過錘煉的活潑的口語,又要有美麗嚴密的書面語言,教課是讓學生置身于美麗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行動——走進課堂語言藝術的殿堂

如此看來,走進課堂語言藝術的殿堂并不是無跡可尋的,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1.喚起生活體驗激發愛好。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形象的語言,能將“死”知識變為學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識;具有情感的語言,能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生動的語言,能吸引學生,讓他們聽了便“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教材化難為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我曾看過一些教學視頻,有位老師教學《筍芽兒》時是這樣操作的:教師問“你曾撒嬌過嗎?”生齊聲回答“沒有。”顯然,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要理解“撒嬌”這個詞語似乎有些難,于是,教師又問:“比方說,你和媽媽一起出門,看見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歡,可是,媽媽不給你買。這時,你會拉著媽媽的手,說……”教師一邊說,一邊做動作,學生看了,也模擬她的樣子,細聲細氣地說:“媽媽,給我買吧,給我買吧!……”有了這樣的鋪墊,再回到課文中學習,小朋友很快就領會了小筍芽撒嬌時的語氣。可見在教學中,老師將這些較難理解的詞語,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來引導,將抽象、枯燥的詞語具體化、生活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這樣的聽課過程中,激發了學習的愛好,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某些難詞的意思。同時,也能較輕松的將這些字詞進行遷移,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2.展現優雅體態激發情感。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在“臺上”的活動。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看出,一堂優秀的課堂教學不僅得力于好的有聲語言,也必然伴隨著自然、得體的教師體態語。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僅是一種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師整個人體的參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賞的微笑,一個肯定的點頭,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幾乎一切無聲的語言,即體態語言都可以用來作為人際間溝通的手段,都可以用來為教學服務。美國心理學家、哈佛醫院兒童心理咨詢部主任羅伯特•布魯斯曾說:“體態語言對于教師幫助學生長時間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務而言,不失為一種強有力的措施。”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教學,要想時時吸引學生,教師的教學語言至關重要。教師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概括,恰到好處地點撥,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并開啟心智,陶冶情操,才能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只要我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加強自身語言修養,在實踐中不斷砥礪、創造,相信一定能筑起語文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本文作者:奚周容工作單位:張家港市鳳凰小學

第二篇

(一)立足于教師自身,把握好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1.課堂導入中的語言藝術

教學過程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課程導入。在我看來,初中語文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他們比起小學生更能夠專注地學習,但比起高中生學習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又還不夠,他們更傾向于對感興趣和熱衷的事物的專注。然而,很多初中語文教師一上課就進入課文學習,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沒有被吸引,覺得課堂枯燥乏味,上課就容易走神,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初中語文教師要把握好課堂導入的語言藝術,如此才能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上好整堂語文課好做好鋪墊。

2.課堂授課中的語言藝術

錘煉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發學生思考的導言是一堂優秀初中語文課的第一步。除了導言,教師還要善于把握好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藝術,這樣,才能讓課堂散發語言的魅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初中語文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語言要準確生動,同時也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在授課時可利用課文內容的關聯性,采取聯系和比較的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初中生對知識系統學習、比較學習的能力還不夠。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進行示范教學。例如在上新課程的同時,聯系舊知識,進行縱向的聯系和比較,使得學生學習的知識更為系統,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也可以采取橫向比較法,如相似或同樣的主題,不同的作家創作出來,其內容側重點和藝術風格就有很大的差異,通過比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作家的創作風格。課堂提問,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3.課堂提問的語言藝術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還不夠,課堂提問,可以引起學生注意力,把學生偶爾開小差的思緒拉回到課堂上來。初中語文的課堂提問不能僅僅是為了提問而提問,也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提問,更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通過提問,從學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獲得其知識掌握程度的反饋,從而根據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的進度。初中語文教師錘煉好提問的語言藝術,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的互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課堂總結中的語言藝術

初中生的學習概括能力還不夠,需要教師的輔導幫助。初中語文課離不開總結這一環節。教師用精練、有概括性的語言進行課堂總結,能幫助學生理清整堂課的思路,分清重點難點,有效地進行復習。課堂總結還可以留下思考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為下節課做好準備。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段結束語“戀愛,多么誘人的字眼,就連別里科夫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人,也經受不住愛情的誘惑,居然從套子里探出頭來,要品嘗一下戀愛的滋味了。像他這樣的人會獲得姑娘的愛嗎?他的愛情結局將會怎樣呢?”教師巧設懸念,讓學生聽完課后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激發學生下堂課的聽課興趣。

(二)立足于學生角度,把握好課堂教學的語言

初中語文教師要錘煉好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語言藝術,讓課堂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具有啟發性。從立足于學生的角度上說,其實就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聽、說、讀、寫這四大方面。目前,初中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存在著一些普遍的障礙和問題,教師要針對這些問題,利用教學語言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促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實施者是教師,教師既要從自身的教學過程設計去提升語言能力,也要立足于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地錘煉自己的語言,提高自身的語言魅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文作者:童文頌工作單位:福建永定縣湖雷中學

第三篇

一、用真誠的語言

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暴風雨式的“辱罵教育”和“棍棒教育”難以開啟青少年心靈的大門,而春風化雨般的“和諧教育”“對話教育”往往能使學生敞開心扉來和你交流,引發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有一次,我在班上調查學生進網吧的情況時,一個學生主動承認自己進過網吧,并檢舉出了班上的幾位同學也進過網吧。可被檢舉的學生卻揚言要“收拾”這位據實相告的同學。我聽到后非常生氣,準備嚴厲地批評他們。可當我看到他們低垂著的腦袋,我馬上調整自己的情緒,將三位學生叫到教室外,用平和的語氣說道:“你們認為小張同學說真話不對嗎?應該包庇你們的錯誤行為、蒙騙老師才對嗎?在老師的眼里,你們就像一棵棵小樹苗,經不起暴風雨的打擊,已經長歪了,老師的本分就是要讓你們一個個長成參天大樹,所以我必須幫你們認識錯誤、糾正錯誤,而不是要定你們的‘罪’。”三個學生聽了,一個勁向我道歉。這件事讓我感到,教師巧妙的引導猶如一把金鑰匙,能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與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二、用激勵的語言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一天,我們班的一位叫小林的學生在放學后離開教室時,隨手將座位旁的窗戶關上并按下了插銷。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當天晚上,其他教室和我班有些沒有關嚴的窗戶都被風吹開,玻璃損壞嚴重,而小林關好了的那扇窗戶卻完好無損。我抓住這件事,在班會課上對小林的舉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此以后,全班同學都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班上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三、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與一個早戀的學生談心時,為避免該學生產生對抗心理,我只字不提男女之事:“你看,這棵桃樹,因為春天到了,所以開始發芽了。多好的春天啊,給萬物帶來了生機!你看,一棵芽,以后就是一朵桃花,再以后,就是一個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呀!”“怎么搞的,這里已開了一朵花,哎,開早了呀!現在還沒到開花的季節,沒到開花的時候開的花,是一種不結果的花呀!”該學生聽到這里,心里似乎被猛推了一下。我又說“:爭春,不一定要提前表露;早柳提前發芽,但春天剛到,就開始枯黃,變成提前飄落的柳絮;竹筍,春日還把頭埋在土里,吸收著豐富的水分和營養,后來拔地而起,直沖云天……”我的話講完了。該學生先用驚恐的目光望著我,繼而低下了頭……我把桃花早開喻作早戀,我發現難懂的道理一旦用簡單的生活現象說出,而受教育者在接受道理的情況時,又能有一個輕松的臺階下,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何等的使人感到愜意!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了讓學生不失面子,也為了使自己的批評不會太僵硬化,我們不妨也學習運用一些“詩情畫意”的形象語言。

四、用幽默風趣的語言

前蘇聯教育家斯維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無論我們是幽學生一默,還是幽自己一默,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我覺得教師充滿愛的語言就像一團火,能點燃學生心頭的希望之苗;像一把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頭的智慧之門;像灑滿學生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霾,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堅冰。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用好語言,善用語言!

本文作者:黃海洪工作單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廣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