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語言藝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
時間:2022-03-25 04:08:16
導語:潛語言藝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類的交際是顯語言交際和潛語言交際的結合。它們相互交替、融匯配合共同完成了語言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過程。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顯性的語言來教學,更要注重以內在語、節奏語、眼神語、表情語、手勢語、體勢語等為主要內容的潛語言來進行教學。本文就是詳細分析了潛語言的概念和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潛語言藝術;語文教育;教學效果
對于潛性的現象,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構成人們的精神過程。它們的關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作一座漂浮于在大海中的冰山……無意識才是這座冰山的主體,他埋藏在水中,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實際上卻主宰著整個冰山。”[1]這其中的無意識就是潛意識形態。語言,是人類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存在顯語言和潛語言。顯語言就是通過語言或文字直白地傳遞信息、交流情感。潛語言就是通過語音語調、表情眼神、體勢手勢等多種渠道來傳遞隱晦的、潛藏的信息和微妙的情感。潛語言包括:內在語、節奏語、體態語、眼神語、表情語、手勢語等。在語文課堂這個特殊的交流環境中,就得充分運用豐富、直觀、立體的潛語言藝術,以追求更為科學、生動、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一、內在語
“在人類運用有聲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中,有時或由于性別、性格、語言習慣的原因,或限于說話的場合、環境,以及說話雙方的身份、地位,或出于得體、禮貌和策略的需要,人們說話經常要委婉些、含蓄些、隱晦些和含糊些,而不能太直截了當。這種“話里有話”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在語。”[2]課堂用語要講究內在語藝術,一方面運用在課堂教學組織上,一方面運用在課文內容解讀上。在課堂教學組織上,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課堂教學用語不能太過直接,要含蓄委婉。比如:“這位同學的發言真的很有個性,那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呢?”“你的回答真的很幽默,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等,這些語言中透露的內在信息就是:對你的積極參與課堂表示肯定,但是回答并不正確,需要你深入思考。在課文內容解讀上,內在語即是通過拋開文本表面的含義,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這三句話都有“愿你”兩個字,語文教師在朗讀這三個“愿你”時要利用內在語提示自己結合實際生活,塑造心理角色,探究詩歌深層含義。這三個“愿你”祝福的對象都應該不同,按照詩歌含義,分別賦予他們合適的角色,分別是初次踏入社會的青年人,墜入愛河的年輕女子,人世間的蕓蕓眾生。語文教師在朗讀詩歌時,就要通過角色語言的塑造傳達出這樣的內在語,使教學語言更具魅力、感染力,也更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二、節奏語
節奏的要素主要表現為聲音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語文教師可以使用快節奏來表達興奮、激昂、壯烈等為感情基調的文章,使用慢節奏來表達哀怨、優美、沉思等為感情基調的文章。在一堂語文課中還要注重主導節奏與輔助節奏的配合。比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詞整體節奏應該是緩慢的、低沉的,在對詞中描寫美好夢境的理解,情感的捕捉方面就可以讓學生利用情景再現方法,感受蘇軾與妻子相識、相戀、相知的過程,來調節課堂節奏;或設計關于愛情和別離的問題讓學生碰撞思想,激烈討論,增添緊張的、輕快的輔助節奏。
三、眼神語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課堂教學中,第一流的教師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師用語言,第二流的教師施以懲罰。”語文教師要擁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在課堂教學中傳遞潛在的信息,表達豐富情感。語文教師要根據文章的感情基調合理運用眼神語,輕柔舒緩的基調,就要用溫柔、纏綿的眼神;慷慨激昂的基調,就要用緊張、激憤的眼神。教師在分析文章內容時要打開心靈的窗戶,用眼神語來引導學生體會故事內涵、感悟人物形象。比如:王潤滋的《賣蟹》中“他的臉笑成了一朵花,小眼睛有節奏的眨巴著……”“過濾嘴驚訝得睜圓了眼睛。”語文教師就可以也模仿人物有節奏的眨巴眼睛,夸張地睜圓眼睛,更為形象生動地再現人物的神態和性格,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表情語
羅曼•羅蘭說:“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比嘴里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3]微笑,是教師的職業表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始終保有親切自然、溫和愉悅的表情,讓微笑充滿在教學的每個環節,寓教于樂,營造良好的智力環境與和諧的課堂氛圍。語文教師的表情語還要根據文章內容、學生情緒而變化。在講解輕松幽默的文章時,教師的表情就要“喜笑顏開”“眉飛色舞”;在講解慷慨悲壯的文章時,教師的表情就要“神情凝重”“緊鎖眉頭”;在講解抒情優美的文章時,教師的表情就要“含情脈脈”“溫文爾雅”。
五、手勢語
羅丹說,“手有時比嘴還能說話。”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手指、手掌、手臂的動作變化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語文教學注重情景再現和生動形象的表達。教師在娓娓道來地講解知識時,手勢動作要輕柔,并用手勢的變化來輔助語言的理解;教師在慷慨激昂地朗誦詩歌時,手勢動作要注重變化,根據詩歌情感或有力地舉過頭頂,或坦誠地放在胸前,讓課堂學習更加生動。手勢語還運用在再現文章情景中,以此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都德的《最后一課》有這樣的描述:“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教師就可以模仿都德的手勢,也拿起粉筆竭盡全力地寫下“法蘭西萬歲!”,然后做出“散學”的擺手手勢,直觀而又形象的教學,一定會讓學生記憶深刻。
六、體勢語
教師可以通過體勢語再現文章內容,以加深學生理解。朱自清的《背影》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語文教師就可以模仿父親翻越月臺的身體動作,用體勢語言解讀“蹣跚”“探身”“爬”“攀”“縮”“傾”等動詞的含義,學生在老師的體勢變化中更快地理解慈祥“父親”的形象,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結語
一堂優質的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潛語言藝術,它體現了語文教師內在的素質和修養,是語文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潛語言藝術時要遵循自然、適量、適度的原則,避免頻繁的、低俗的、夸張的、嘩眾取寵的課堂表演。語文教師還要不斷加強體態語言、心理學知識、美學知識的拓展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潛語言藝術營造愉悅、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精華,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分析綱要[M].劉福堂,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9.
[2]張頌.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出版社,1994:239.
[3]克特•W•巴克.:《社會心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317.
作者:務楠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 上一篇:《狼牙山五壯士》藝術風格分析
- 下一篇:地理課堂如何運用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