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鋼琴藝術發展歷程

時間:2022-01-10 03:56:48

導語:淺析中國鋼琴藝術發展歷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中國鋼琴藝術發展歷程

摘要:對鋼琴藝術的概念進行分析研究,一般從三個方面展開,分別是鋼琴創作、鋼琴教學及演奏。鋼琴藝術的發源地是歐洲,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鋼琴藝術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也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對推動我國音樂藝術的發展作用巨大。國人在接受鋼琴藝術的過程中,逐漸將本土文化融入其中,讓中國的鋼琴藝術獲得了創新性發展。因此在鋼琴藝術傳入我國后,其形式及藝術風格都出現很大變化。為了更好地對鋼琴藝術進行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國內鋼琴藝術理論和發展前景,以期推動我國鋼琴藝術的進步。

關鍵詞:鋼琴藝術;作品創作;演奏形式

在鋼琴藝術最初傳入中國之時,國內的作曲家就開始嘗試鋼琴曲創作,并對這一藝術形式展開研究,這些音樂探索為中國的鋼琴藝術理論建立奠定了基礎。本文對中國化鋼琴藝術的研究,主要從鋼琴曲的創新創作、鋼琴教學和藝術演奏等方面入手。中國化鋼琴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藝術相互交融形成的新事物,它和傳統音樂有一定的血緣關系,但在風格變化上又有明顯的區別。通過對相關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整理,我們能夠對鋼琴藝術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有助于推動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

一、國內對鋼琴藝術理論概念的研究

(一)鋼琴曲的創作。鋼琴曲的創作是我國鋼琴藝術的核心,因為只有進行鋼琴曲創作才能開展鋼琴演奏,才能推進鋼琴教學。在鋼琴藝術傳入我國之后,作曲家就開始嘗試把中國文化融入鋼琴藝術中,創作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鋼琴曲。賀綠汀是中國第一位完成本土鋼琴曲創作的藝術家,他創作的《牧童短笛》是中國鋼琴曲的代表作品。在賀綠汀之后,許多作曲家也加入鋼琴作品藝術創作行列,這為現代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也為我國鋼琴藝術的多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國外優秀鋼琴作品的不斷傳入,為國內鋼琴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加速了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并加速了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二)鋼琴教學。鋼琴藝術是19世紀末傳入中國的,在20世紀初,鋼琴藝術開始進行課堂。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蔡元培就向蕭友梅提出把鋼琴藝術納入音樂課程的建議,在蔡元培的倡導和推動下,許多師范音樂學院開設了鋼琴教育課程。相關史料記載,國內第一所開展鋼琴音樂教育的是1927年成立的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它是國內第一所成立鋼琴系的藝術院校[1]。音樂學院對學生開展專業化、系統化的鋼琴藝術教學,讓學生接觸和掌握鋼琴藝術,對于推動這門西洋藝術在我國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鋼琴系,這是國內進行鋼琴藝術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基地。這兩所學院帶動了國內各個高校的鋼琴藝術的教學,也推動了鋼琴演奏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最近幾年,國內各大高校在對學生開展鋼琴教學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高質量的專業教學,學生的理論素養和演奏水平的也越來越好。(三)鋼琴演奏技術的發展。自鋼琴藝術在傳入中國之后,在作曲家以及相關教育人員的努力下,在有識之士的支持下,其初期發展還算順利。在進入音樂院校教學體系后,鋼琴藝術在我國正式步入健康發展軌道,鋼琴藝術人才成長迅速,鋼琴演奏水平不斷提高。1951年,周廣仁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他是第一位在國際性鋼琴比賽中獲得獎項的中國人;1955年,傅聰獲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第三名,這標志國內鋼琴藝術演奏的水平實現進一步的跨越[2]。此后,國內又很多鋼琴家在國際藝術比賽中獲得各種獎項,甚至擔任鋼琴國際比賽的評委,這說明國內鋼琴藝術水平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在國際鋼琴藝術界已占有一席之地。

二、鋼琴藝術理論研究現狀

(一)鋼琴理論研究成果。在我國,鋼琴藝術是舶來品,也是在傳入中國后與傳統音樂藝術交匯融合形成的新事物。對鋼琴藝術研究成果進行歸納,要從鋼琴曲的創新創作、鋼琴教學和藝術演奏等方面入手。鋼琴理論研究是要建立在豐富的鋼琴藝術實踐基礎上的,由于鋼琴藝術不是原生藝術,因此在理論研究上,國內明顯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存在滯后性,在學術領域沒有形成影響很大研究成果。我國的鋼琴理論研究起步于上20世紀70年代,但這一時期正是“”后期,學術土壤貧瘠、學術氛圍不佳,學界的理論研究沒有取得開拓性成果。這一時期的理論實踐主要是對國外的鋼琴理論進行翻譯,并將這些翻譯成果作為教學內容介紹給音樂院校的學生,讓學生了解這些理論知識,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當時比較系統翻譯的演奏理論是涅高茲的《論鋼琴表演藝術》[3]。到了20世紀80年代,音樂界開始對鋼琴藝術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扎實的研究成果。魏廷格對鋼琴藝術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匯總國內鋼琴藝術作品,并對它們進行系統分析。他是國內第一個對鋼琴曲進行整體研究的人物,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斷的背景下,基于現代音樂的時代特征及風格特點對鋼琴藝術進行分析,從鋼琴創作的歷史發展以及藝術特色等方面提出全新的學術見解。當然,相關研究成果還有很多,這些都扎實推進了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二)鋼琴演奏和教學研究。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鋼琴演奏和教學研究也取得很大進展。1955年3月,傅聰參加了“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學者傅雷對傅聰鋼琴藝術風格、演奏技巧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提出把本土音樂藝術融入鋼琴演奏藝術的主張。可以說,傅雷是中國第一位主張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鋼琴藝術的學者,其觀點頗具前瞻性,對中國鋼琴藝術的本土化發展意義重大。此外,這一時期還有很多學者對鋼琴教學模式及手段進行了探索,如廖乃雄先生總結鋼琴藝術教學的規律,推出了許多教學改進措施。先后在全國10余個大城市舉辦"奧爾夫音樂教育講習班"或專題講座,使這些先進的現代音樂教學模式迅速在國內傳播,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做出較大的貢獻。再如應詩真,著有《鋼琴教學法》一書,撰寫《鋼琴教學中關于基礎訓練的幾個問題》等論文[4],根據心理學以及美學理論解決鋼琴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對鋼琴教學展開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鋼琴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對促進鋼琴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6年,人民音樂出版社主辦的《鋼琴藝術》正式出版,這是國內第一個鋼琴藝術專業雜志。《鋼琴藝術》的出版發行,為鋼琴音樂界理論研究提供了平臺,對鋼琴理論的發展作用不言而喻。

三、鋼琴藝術教學和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一)鋼琴藝術教學方面。梳理過去的鋼琴藝術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掌握鋼琴藝術的發展規律,有助于我們認清鋼琴藝術方面存在的不足,更有助于我們把握鋼琴藝術的發展方向。首先,國內在對鋼琴藝術學生進行的教學,主要采用的是一對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有助于對學生進行精準的能力培養[5],但造成了一定的師資浪費。因此,在鋼琴課程的安排上要因地制宜,技術課可以采用一對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課可以采用大課堂的方式,這既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又不影響對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其次,在鋼琴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主要以西方音樂作品為主,先讓學生練習一些簡單的鋼琴曲,再通過復調作品的練習讓學生具備演奏基礎能力,之后再選擇一些奏鳴曲讓學生進行演奏技能的練習。這種拿來主義雖然省力,但不利于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我國目前是鋼琴藝術大國,鋼琴藝術人才濟濟,優秀鋼琴作品眾多。采用本國鋼琴音樂作品,既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又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一舉兩得。其次,鋼琴音樂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其理論部分多以西方理論為主,而不是依據本土音樂理論安排教材內容。雖然這些鋼琴教材都很實用,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鋼琴理論的需要,但不適合當前文化多元化發展要求,也影響我國鋼琴音樂理論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果一味地跟在西方鋼琴教學模式和理論后面爬行,勢必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為此,各藝術高校要對鋼琴藝術課程進行調整,把國內的優秀鋼琴作品及理論納入鋼琴教材中,編修出具有中國藝術特色的鋼琴教學教材。這樣才可以讓更多優秀國內鋼琴作品得到展示的平臺,在豐富教材內容的同時,推動國內鋼琴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二)作品創作及理論研究方面。在進行鋼琴演奏的過程中,無論是鋼琴家還是學生,都比較偏愛國外的鋼琴藝術作品,原因不是國內鋼琴藝術作品質量不高,問題還是出在心理上。最近幾年,中國鋼琴文化開始大踏步走向世界,并成為世界鋼琴藝術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要大膽展示自己,敢于將一些中國優秀的民族樂器融入藝術演奏中,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中國的鋼琴旋律。不僅為世界提供全新的鋼琴視覺享受,也讓中國音樂文化走上世界舞臺中心。不僅如此,在鋼琴藝術理論上也要不斷耕耘,大膽創新,為世界鋼琴藝術理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綜上,鋼琴藝術傳入本國之后,它走過了一條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的發展之路,經過不斷融合、內化,今天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鋼琴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與外來藝術文化融合的產物,它和傳統音樂文化有著很深內在關聯。

參考文獻:

〔1〕張欣.高校藝術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革研究———兼評《鋼琴教學藝術理論與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07).

〔2〕梁玖.尋找藝術史學研究的中國路徑與中國精神———評李倍雷、赫云的《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7,31(04):110-111.

〔3〕范劼,李曉博.鋼琴教學研究的歷史與理論解析———評《鋼琴藝術的發展與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03).

〔4〕王一冰.中西鋼琴音樂藝術發展史及演奏技巧探究———評《鋼琴音樂的發展及其演奏技巧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8,(01).

〔5〕張帆.如何更好地演繹鋼琴獨奏曲來體現其藝術魅力———以《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為例[J].黃河之聲,2017,(05):73-73.

作者:黃劭涵 單位:陽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