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畫中線的藝術

時間:2022-03-26 11:03:45

導語:淺析中國畫中線的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中國畫中線的藝術

摘要:傳統中國畫是以線造型的藝術,這種方式不是偶然出現的,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審美取向、哲學思想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線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了它的獨特魅力,線具有情感性、象征性、意象性的表現,“線”的藝術特征在其不斷地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關鍵詞:中國畫;線性;審美特征;意味學習

中國畫就必須接觸到“線”的藝術,它不僅僅是一條“線”,“線”只是呈現方式,其中也承載了中國文化所賦予它的許多獨特內涵,不僅僅限制于中國畫中,在傳統中國書法、建筑、音樂等藝術中都能找到它的蹤跡,這里就只從中國畫中去探討。改論文主要從中國畫的造型方式和這種造型的形成原因,還有對“線”性藝術的論述談起。

一、中國畫的造型方式

中國畫能夠異于其它繪畫門類而立于世界繪畫之中,能夠以國家命名的藝術形式而存在,線的特征是其中一條重要的內因。特別是中國古代繪畫,中國畫家以線造型的呈現方式,與西方的團塊造型有著根本的不同。從原始社會時期,東西方的巖畫描繪方式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線模仿事物輪廓。因此線條造型方式不是中國特有的,中國畫線條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背景,但也不能唯線條論。從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已經確立了中國線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的藝術傳統。“從人物畫“十八描”到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南朝謝赫“六法”論中“骨法用筆”即靠線條的濃淡深淺、輕重徐疾的變化來支撐物象的意蘊和情感的傳達。”[1]中國畫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境生象外”的尚意主觀表達。中國儒家盡善盡美的內斂心理和諧,道家解衣盤礴的逍遙狀態。傳統中國畫家很少直接對物寫生,不追求對客觀物象的逼真描摹,往往在“觀之入目,了然于心”基礎上,憑借頭腦中鮮活的印象進行再現性創作。目識心記,因此線是經過畫家提煉、加工過的意象造型方式。

二、以線造型形成的原因

傳統中國畫延續原始人以線造型方式,而西方則走上了追求視覺真實的造型方式,造成這一不同的原因有很多,起決定作用有幾個方面。第一,宗法制社會結構,整個國家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家族編織成的巨大網絡,人們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行為方式都被籠罩,人生活在血緣關系的體系中,對本家族的傳統維護和對祖先的崇拜,使人重視傳承,傳宗接代,藝術的傳承也就這樣下來。第二,農業社會,農民靠天吃飯,固守一片土地,人類的傳統習俗、觀念、被長期保存、積累下來。第三,“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哲學觀,使人不追求客觀逼真再現,追求心理上的真實。所以傳統中國畫不論怎樣發展都是在一套筆墨體系之內的添加,卻不易突破的原因。中國人形成了實踐理性的先驗思維模式,重視個體的直接體驗和傳承前人的成果,哲學上是儒釋道互補的范疇,美學上都具有形而上的玄學意味。線恰好是傳達這種恍惚不定意味的方式,在剛柔并濟、長短參差、濃淡干濕、一波三折的線條,去體悟生活不息的大千世界。中國畫尚意重神韻,不追求形似的美學特征,不能曲解為中國畫就是不寫實的,西畫就是寫實的,中國畫就是以線造型的,西畫就是以面造型的。五代黃筌《珍禽圖》,描繪的各種鳥、烏龜、昆蟲等,宋代花鳥趙佶《芙蓉錦雞圖》,還有明代波臣畫派曾鯨,都是造型準確,精工細致的“真實”追求。西畫中浪漫主義流派,印象主義等都具有很強的寫意性。線條可以不受物象本身具有的,是經過畫家理性的思考與感性認知得出的。但是也不能認為線是國畫特有的,線在西方畫中也是有的,如布洛欣、費欣、席勒等人素描、速寫都是以線造型或線占很大成分,而且線是使用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能夠作為畫面結構的支撐,只不過到了油畫上線逐漸讓位于體塊、色彩。

三、“線”的審美特征與發展

中國畫的線是情感的載體,中華民族是重情的民族。從線的長短、疾緩、方向、粗短,都能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從中國人物畫中看線的不同,東晉顧愷之的線條如春蠶吐絲,線條與物象之間的關系得到了緊密聯系。《洛神賦》中,用游絲般柔美細勁,飄逸瀟灑的線條與洛神和曹植間浪漫的愛情傳說達到了高度的一致。線條被賦予了情感的使命,線條已經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唐代的吳道子演繹了“吳帶當風”的風尚。從《送子天王圖》線條具有強烈的動勢和節奏感,使線得到了更進一步發展。宋代李公麟白描是古代線條藝術之大成者,創造性地發展了白描手法,并將白描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繪畫樣式,并且使線條的獨立美感與寫實造型矛盾得到統一。南宋梁楷的減筆水墨畫,使中國人物畫開辟了一條蹊徑,寥寥數筆,一個生動鮮活的人物便躍然紙上,使線條的語言更加豐富,山水畫是最能代表中國畫藝術精神的。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如古人寫山水總結十六皴點法。以書入畫,將書法引入繪畫。當然這些程式是畫家在長期的總結和觀察中得出的,如董源“披麻皴,雨點皴”,來自于江南山水的云霧環繞,秀水靈山。南方濕潤的氣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體圓潤,因此線條也就是不露鋒芒,圓潤靈秀。而李唐的“斧噼皴”則是對北方大山大水的反映,山水輪廓分明,線條老辣恣肆,頓挫方鋼。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環境造就了畫家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但是最終決定畫家藝術造詣的還得回到畫家自身,也就是張璪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當今的世界是地球村的時代,信息大爆炸,文化交流日益豐富。西畫在這種交流中吸收到了中國畫線的營養,產生了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比如高更吸收了東方藝術長處,在畫面上使用了大量的線,和平涂顏色的手法。馬蒂斯最初學習日本“浮世繪”,后來從中國民間剪紙中獲得了啟示,用帶著幾分天真與稚拙的線去表現自由天真和原始質樸的氣息,但是外國人怎樣學習中國畫或書法中的線條藝術,也不可能達到中國藝術中對線的獨特理解,中國畫線背后承載著的是中國內在儒家莊重典雅與道家解衣磐礡的內在精神。中國畫也在20世紀中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語言體系受到沖擊,西畫中的寫實、光影、色彩等都影響了中國畫。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畫家基本上沿著二條道路前行,其一是繼續走傳統中國畫道路,其二是中西折中的道路,第一條,如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等,他們雖然吸收了西面的一些長處,但從筆墨上還是傳統中國畫藝術。第二條,如林風眠、徐悲鴻等使中國畫色彩和寫實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不管是傳統還是折中的中國畫,它們還屬于中國畫的范疇,若用中國畫完全去描繪油畫描繪的東西,則使中國畫走上歧途,成為無水之源。中國畫的背景畢竟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能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而中國畫屹立于世界繪畫之林中,“線”的藝術特征是它的一大主線和特色。

四、結語

堅守本民族的藝術傳統并不等于故步自封,必須在繼承優秀傳統藝術的基礎之上,吸收外來藝術的有益成分,不斷豐富和發展本民族的藝術。政治經濟可以一體,但文化不能一體化,當今社會文化滲透,文化入侵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統治的方式,更應該強化文化自信,走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20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的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但也導致了人的異化,精神上的缺失,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危機,尤其是世界大戰給人們心靈上留下的創傷。傳統的藝術形式受到肢解,各種荒誕、錯亂、無厘頭的藝術形式蜂擁而至。傳統的筆墨語言受到沖擊,甚至遭到否定和拋棄。西方畫家也尋找新的藝術語言,日本浮世繪,中國書畫中的線條給了他們啟發。中國畫的“線”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語言與形式技巧,它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脫離了中國文化的語境,背棄了中國藝術精神筆墨的趣味到底有限,“線”的藝術將離開它賴以生存的沃土,再也長不出新的枝葉。”[3]中國畫的古老藝術能否老樹吐新芽,還需要中國藝術家不斷地開拓創新,找出一條發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陳龍海.中國線性藝術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馬新.中國傳統文化要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申.論中國人物畫中“線”的魅力[J].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作者:張遠坤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