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芻議

時間:2022-09-04 04:38:29

導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芻議

【摘要】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加快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轉型步伐,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化存在部分問題,急需進行解決與完善。為此,分析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并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結合教育發展的需要,針對性提出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對策,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創新

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開展的公共必修課程,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利用創新型教學方式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滿足現代化學生的要求,是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所要關注的重點。基于此,在了解實際教學現狀的情況下,為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出題新的思路,為大學語文走出教學困境提供參考。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課程定位模糊。一方面,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設置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專業課程中,認為學生主要的學習目標為提升自身職業技能,而忽視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設計,導致高職大學語文缺少明確的課程定位。部分院校在保證基礎課程課時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少語文教學時間,甚至出現不開設大學語文課的情況,使大學語文課程流于形式,很難達到整體的教育目標。另一方面,受外界教育環境的影響,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缺少與外界的溝通,各職業院校之間的往來只停留在資源共享層面。教學信息的閉塞,使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創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教學情緒日益低落。這種狀況的出現,會使教師教學隨意性增加,要么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學思路,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需求的思考。要么沿襲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課堂學習氛圍沉悶乏味,加重學生長期學習的疲憊感。最終導致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效果不佳,不能在全面落實教育改革背景下完成教學模式轉型與創新發展。2.學生對課程的重視不足。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相比較,職業院校學生的差距不僅體現在自身素養和學習能力方面,在科學和文化基礎方面也相對較弱。從現階段所呈現出的情況而言,高職院校學生雖然具備學習的動力和良好的學習態度,但自身存在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足的缺陷也十分明顯。受我國傳統教學理念的長期影響,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的環境中,自身創造力和學習積極性被一定程度地削弱,學生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存在不足。進入高職院校之后,這種對于基礎教育的偏見并未完全消失,大部分學生學習功利性傾向嚴重。許多學生認為語文這類基礎性學科可有可無,在課堂中不能集中注意力,不但浪費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還會降低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學生存在的這種負面情緒會降低學生主動了解和閱讀文學作品的積極性,使其不能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無法體會文學作品的魅力,進而不能實現自身人文境界的提升。3.教學方式創新程度不高。首先,高職院校所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高技能的人才,在技術性和專業性學科的投入較多,教學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善。學生在學習這類課程時,能夠在教學輔助資料和先進技術的支持下,發揮自身學習的潛能,配合教師更加快速地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形態的出現,使人文類學科缺少教育基礎設施的支撐,不能及時完成教學改革和創新。其次,就目前大學語文教學現狀而言,教師為在規定課時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采用傳統課本知識傳遞的教學方式,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主體,決定著教學節奏與課程內容。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的客體,只能在教師引導下被動地汲取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降低,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不但影響大學語文整體教學水平,還會阻礙其革新的步伐,限制大學語文課程現代化發展。

二、《大學語文》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

1.《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教學內容作為吸引學生的關鍵,是實現《大學語文》教學目標的依托,與學生具有直接的聯系。同時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決定著教學的最終效果,特別對于人文性學科的大學語文而言,選擇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內容尤為重要。只有學生對課程內容保持良好的好奇心,才能夠更加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對課程內容的探索與研究,進而順利地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大學語文》教材不能順應教育發展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革新,還存在教學內容過于陳舊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語文教材內容由文學作品構成,許多作品流傳時代久遠,具有較為深厚的內涵。將其應用到語文課程中,能夠幫助現代學生了解更多傳統知識與文化,讓現代人繼續接受文學作品的沐浴和熏陶。但從另一方面而言,部分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他們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較為久遠,不能夠符合現代的社會情形。同時也不適應當代青年學生的審美標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出現理解不深入的情況,導致語文教學內容失去原本的教育價值。2.人才市場缺少對學生的要求。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多樣化發展,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缺口日益增大,一定程度上為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造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功利導向嚴重。許多高職院校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中,為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將學校打造成為職業訓練的場所,所設置的教育內容也是圍繞市場轉動,使傳統學科逐漸失去主導的地位,發展空間受限。另外,在社會和政府的支持下,高職院校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托大辦學規模中,而忽視其內涵的發展。沉重的壓力使高職院校無暇顧及基礎學科的建設,致使本來能力和素養就不高的學生,更難得到文化的浸潤,進而導致高職學生思想水平低創新能力不強,不能得到全方面的發展。總而言之,外部人才市場和就業環境的影響,是降低大學語文教育水平質量的關鍵因素。3.課程建設投入不足。第一,高職語文教師隊伍建設力度不足。職業教育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使許多職業院校重視辦學擴張而忽視教師隊伍建設,學生數量與師資水平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導致《大學語文》課程教師多為外聘與兼職,教學能力得不到保障。第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高職院校所接受的教育經費多為專業課程的專項經費,其他基礎向課程很少得到教育資金的支持。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所需的經費大多為自籌,這種方式缺少一定的穩定性,會影響課程的建設質量和效率。第三,教學基礎設施的缺乏。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辦學重心為培養高技能人才。因此對于專業性課程的投入較多,所花費的人力與物力較大。而對于人文性的語文學科,許多高職院校認為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豐富性,無需投入過多的資源進行學科建設,導致語文教學基礎設施的缺乏。在這種環境下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其整體效果會受到影響。

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1.明確整體教學目標,樹立專業教育服務理念。大學語文是職業院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具有綜合性教育功能的課程。大學語文以漢語言為主要載體,集合古今中外海量的優秀文學作品為主要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特征。相關教育結果表明,通過對于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學素養,并實現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得提高。尤其是對于即將進入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而言,具備扎實的母語知識,能夠更快速地完成崗位過渡,適應崗位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并將教學目標設置為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更好地完成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方面,高職院校應加強語言和文字的基礎知識教育,并通過教學創新方式的應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實踐應用的技巧,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人文修養。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可細化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為利用以基礎知識傳授為主和實踐為輔的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實現教學整體成效的提升,以促進高職學生的全方位發展。2.重視教材的建設,提高教學內容的時代感。在全面落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應停留在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上,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性和文化性思維方式,結合當代青年學生的需求,編寫科學合理的教材,賦予課程全新的生命力,完成大學語文現代化的建設。在增強《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的文學性方面,除選用傳統篇目內容外,還可以將國內外勵志性書籍引入到教材內容中,比如莫言、余華、劉震云等現代當紅作家的作品,以更好地適應當代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征。通過勵志和責任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和學習態度,從而輔助教師完成語文課程的教育任務。在增強語文教材內容時代性方面,可在完善基礎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開設幾門選修類課程,如名著賞析、外國文學閱讀、演講與辯論等,利用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相互促進的方式,增強學生協調能力和交際能力,完成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育。3.革新教學理念和方式,增強教學職業性。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效果不明顯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學教學方式的一成不變,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解決教學理念和方式落后的問題,使學生更愿意接受教學內容,更加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目標。首先,大學語文課程應逐漸淡化教師的單一傳授,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可具體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盡量縮短課堂講解的時間,為學生設置自主思考的問題,利用引導啟發的手段鼓勵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語文教學內容應加強與實踐的聯系,可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演講競賽、知識競答、作文評比賽等,轉變教師角色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引領者,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還可結合學生實習和實訓活動,為學生安排記錄實習生活和書寫實習日記等任務,進一步鞏固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果,使語文知識貫穿學生學習始終,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最后,大學語文應面向就業市場,不斷提升教學的職業性。將語文教學重心轉化到培養學生四項基礎能力方面,并設置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開設口語課、寫作課、閱讀課等,增強學生從事各項職業的基礎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的就業,實現語文教育作用的最大化發揮。

總而言之,教育的快速發展和轉型,社會對于人才要求的轉變,使高技能高素養人才成為市場和崗位的寵兒。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認識到教育改革的緊迫性,在立足大學語文實際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主動探索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并大膽進行嘗試,不斷增強語文教學的時效性,從而更好地完成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白尉華.“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國際公關,2019(09).

[2]陳曉靜.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思考核心研究[J].智庫時代,2019(14).

[3]何洋.創新創業培養模式下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研究[J].才智,2018.

作者:殷如昕 單位: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