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4 02:27:00

導語:課堂教學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教學觀研究論文

1、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實施中,隨著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一言堂”、“滿堂灌”現象少了,但是,有相當多的教師,他們的潛意識里沒有學生的存在空間;他們仍把自己當作主體,把學生當作客體;即使承認學生是主體,卻不知道怎樣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謂潛意識里沒有學生的存在空間,指在教學中,教師從備課開始就未曾或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在課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辦,不根據課堂情境及學生的需要隨時進行調控,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廂情愿”、“單向流動”。所謂視學生為客體,是指教師把學生當成一只可以隨意往里面填充東西的容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消極的地位。不知道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在,教師只在方法的層面考慮問題,只能圍繞多提幾個問題、多讓學生發言、多組織幾次討論等方面組織教學活動,本質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講究實效。由此可見,在新課程實施的同時,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與之相適應,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的任務。

2、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

新課程理念是以“生命”為邏輯起點,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舉的諸多現象都源于沒有從尊重生命的高度來認識學生。中小學教育面對的是處于集中學習的生命活動時期的兒童和少年。這個時期,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寶貴的,但他們自己卻并不完全認識其價值。他們缺乏生活體驗,各方面都處于形成狀態。這個時期,又是學生充滿活力和潛力的生命時期,他們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這段時期教育的影響力,超出現階段而擴展到學生的終身。因此,對學生的熱愛和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關注,是教育不容忽視的價值取向。正因為如此,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于反思與創造,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重視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和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增強教學設計意識,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工作;要學會充分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營造平等、和諧和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善于開拓和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敢于質疑問題;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究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嘗試將“書本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緊密聯系起來。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的功能,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這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3、重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感受,構造師生互動平臺

在使用新教材后,師生常常有課堂面貌煥然一新的感覺。讓學生對課程改革前后的課堂教學情況做一個對比,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生普遍認為:現在的課堂氣氛非常激烈,同學們各抒己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討論問題有時激烈得象開辯論賽一樣;課堂不再是老師個人的舞臺,它是師生溝通的橋梁,使老師和學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師已成為同學們的學伴;現在我們感到,在上課時思考問題、參與討論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也有不少學生提出要求,希望課堂上的提問應該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師問,學生答這一種形式,應該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并鼓勵他們勇于質疑。

一個負責任并謀求更大發展的商家,就會重視顧客的感受,并根據他們的的需求,不斷更新經營理念,提高服務質量,因追求對應平衡,這兩者之間呈動態上升趨勢,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是收益者。雖然我們不能把為商之道與教學問題相提并論,但是,“教學相長”的古訓忠告我們,教師只有經常傾聽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長此以往形成摒棄“教師本位”的自覺意識,實現教學觀念的徹底轉變。

二、注重全方位互動,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師講授時間

為使教學時間的分配有重大的轉變,教師應該增加學生參與教學的時間,使之占一節課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許有人會質疑:教師不講學生怎么能夠理解呢?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其中深刻的內涵,足以說明教學過程中,教師少講,學生多講、多做的重要性。在這種教學中,教師所花時間雖不多,而課堂教學效果會呈現質的變化,學生對知識有興趣了,思維活躍了,教學目的也達到了。新課程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活動”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時間優化降低教學強度,但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正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學的綜合實力不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強。

2、要關注教學活動中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

要將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變成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要重視這一過程的設計。通過設計觀察、操作、實驗、猜想、歸納、類比等活動,提供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使學生對這一過程有充分的體驗,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是這一過程的良好開端。在“有理數的乘方”教學引入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

老師問:你們吃過拉面嗎?

學生(情緒開始疑惑):吃過。

老師問:你們誰見過制作過程?學生開始用手比劃。

老師再問:在前不久深圳飲食節上,一位蘭州廚師制作出1024根細的如頭發絲樣的拉面。若廚師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條的拉面?學生開始思考,一會就說是32根,并寫出2×2×2×2×2,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寫出25——有理數的乘方。進一步,他們很快推算出,蘭州師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頭發絲樣的拉面。整節課學生情緒高昂,思維活躍。

再如,在“合并同類項”教學中的組織:學習了多項式這一節后,學生發現多項式3x+2-3是可以進一步化簡成3x-1的,在此基礎上,學生憑直覺也可以發現:5x2+2x-3x;7x3+2x2-3x2;7x2+3xy+2xy;7x2yz+3x2y+2x2y同樣是可以化簡的,而多項式7x2yz+3x2y+2xy2則是不可化簡的。因此學生自然產生這樣一種需要:即引入一種新的名詞和手段解釋上述兩種情形。這就是同類項和合并同類項概念的引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掌握新知就不太難了。

3、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師們比較熱衷于分組討論這一課堂教學形式,不過僅流于形式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的課例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表現為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師生互動的實效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表現在啟發學生的思維上,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和思維方式的訓練,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為此,教師要設計優秀的、恰當的、有必要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同一問題還可設置討論的層次和深度。當有了一種解決方法后,讓學生進一步研究,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解題有一種反思,首先驗證,然后找原因、甄別、類比歸納。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也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挫折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戰勝困難,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最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大家經歷了小組討論、小組與全班交流、個體與個體交流和個人與全班交流的全過程。這期間教師不是無所作為的,而是全面巡視小組活動;捕捉各種信息;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解答學生的問題。

充分發揮教育智慧還應表現在:當學生提出或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善于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予以肯定,讓資源共享;及時判斷其正誤,找到問題癥結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導,用適當方法點撥和引導,讓學生恍然大悟。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發展。

葉瀾教授說得好:“在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和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我們正在努力朝著這個方向邁進,超越自我,超越過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構造新的教育平臺。在此基礎上,將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長和創造的東西進行吸收和轉化,并運用于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生命活動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