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改教學措施論文
時間:2022-09-09 06:45:00
導語:高中語文新課改教學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新課改高中語文
一、探究性學習的主要方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知識文化積累,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素的融匯整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1.1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生活積累和知識整合
閱讀是語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積累、形成再現和再造表象的活動。所以茅盾說,讀書應當一邊讀,一邊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凄,一邊到現實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師,可以教給我們很多的東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積累足夠的經驗和豐富的閱歷。有了生活的積累,文本的晶讀才有堅實的基礎。
文本研習是自身認知結構與外來信息有機整合的過程,要讓學生在閱湊時發現閱讀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整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將學生已有的相關“內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讀者的共鳴。
1.2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文本探究要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將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使文本的思想與學生的思想發牛碰撞,產生認識頓悟和思想飛躍。沒有感性因素,哪里有情感和形象?語文課就失去了語文味。因此。閱讀教學應該是一種深層次的審美積累、生活感悟和文化積淀。余秋雨的《風雨天一閣》,把挖掘歷史遺跡、搜羅文化古籍看作是比生命都重要的事。是啊,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幾乎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一個人的文化積淀也必然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歷程。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積淀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積淀的人將如何立足于社會。立足于生活。
1.3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多層次的解讀
《考試說明》要求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從作者、瀆者、文本,從表面、內涵、背景,從歷史、創新、局限等等來進行觀察、思考、比較、評價。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文化復合體,無不具有文化的多元性與多面性。竇桂梅老師在《圓明圃的毀滅》這堂課即將結束的時候說:“現在圓明園什么都沒有了,那留給你的是什么?”有人說是“難過”、“嘆息”、“淚水”、“無奈”。而有一個男牛說是“恨”:“不僅恨英法聯軍,也恨當時的中國人。”令在場的人感嘆不已。十一二歲的小學生對什么是“民族性的自省”可能還只是直覺,但在他l"fl,L,中卻留下一顆“思考的種子”,等待其日后生根、發芽。一部《紅樓夢》,有人讀出了愛情的悲劇,有人讀出世態的炎涼,有人讀出官場的腐敗……這些都跟每個人的生活閱歷、文化取向有關。多元解讀有界,深淺也有度,而創造無限。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進行多向拓展。開拓學生的視野;進行充滿個性的多層文本解讀,煥發出生命智慧的光芒。
二、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探究性學習的根基
高考語文《考試說明》要求:能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這正是作家在創作作品時,真正想讓讀者把握、思考、獲得的精華所在。這種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是單一的東西,它反映廠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層面。
2.1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人文審視
語文實施人文教育,首先就要審視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對長期居住在北京四合院而形成的那個時代北京特有的封閉文化以及北京人獨有的文化精義“忍”。可能令現在的學生百思不解。其實,那時北京人獨有的文化態度正是北京人生存文化的折射,是北京人精神狀態的外顯。更是北京人皇權思想長期作用于內心后的一種心靈痕跡。韓愈曾說:“文貴創新。人貴獨立。”處在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時期,我們不僅要爭取人格的獨立,還要堅持審美價值和文化品位的獨立,從眾化的文化消費必然會導致文化畸形化、泡沫化,阻礙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面對當前文化低俗化、從眾化以及作品泛情感化的病態情狀,我們應該不斷反省,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品位,確寺一種健康的審美標準。
2.2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精神審核
人文精神主張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尋求人的自由發展與完善,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意義給以無限的關懷。說:“一個民族的發展前途總是由人文精神決定著的。”讀曹操的《觀滄海》、《短歌行》可以引導學生思索如何才能善待美好的生命,才不虛此一生。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體現了超越時代的崇高境界。語文教材匯聚了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鮮明的人文色彩,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是感染,這種感染要求教育者本人就必須具有人文精神的素養,每一堂課都充滿人文氣息,以思想點燃思想,以自由呼喚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涵養寬容。發掘學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潛在的個性潛能,誘導他們內心深處自由因子的復活,鼓勵他們張開創造的翅膀.展爪精神的風采.讓他們看到自己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的想像力、創造力所具有的潛力。
2.3探究學習應該注重民族心理的審度
讀魯訊的《燈下漫筆》,在關于中國封建社會“奴化”的本質解剖中,既讓人體會到魯迅思想的博大與精深,更讓人體味人的尊嚴與人格,展望未來社會的人的文化存在形態。民族心理的內涵是文化。因此民族心理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文化的內化過程。改革開放使我們的民族心理有了漸趨平和的開放心態,有了漸具和諧理性的社會發展心態,而現代文明的到來也使一些人對農耕文化懷著無限的依戀。2006年高考語文霞慶卷19題這樣說:“這是當今社會中村落的悲哀,而對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談不E的,或幸或悲。”為什么說是“當今社會中村落的悲哀”,又為什么說“對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談不上的”,這蘊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態度?你怎樣看待村落的命運?回答這些問題。正是對“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探究。
三、文化建構是探究性學習的終極目標
古人云:“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社會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引領和精神的支撐。文本鑒賞的終極目標就是文化建構和創造。
3.1探究學習應該注蓖文化品位的建構
閱讀《米洛斯的維納斯》,如果一個讀者只會從文本到文本,那么,他的閱讀是無法談及文化晶位的;如果他能想象出斷臂維納斯作為一個藝術品如何表現出女性的質樸與柔美,他的閱讀多少有了~點文化的味道;如果他能品味出斷臂維納斯那獨步世界文化殿堂的驚世魅力,以及南此而派生出的“殘缺與完美”的文學理念和美學見解,那么閱讀鑒賞的文化立體結構也就建立起來了。一篇文化含量極豐富的文章,可能因為消極的閱讀態度和有限的文化涵養.而削弱了文本的文化內涵。要讓閱讀者在閱讀感悟中完成一次次知識升華的提煉,一次次靈魂蕩滌的凈化,一次次人格重鑄的鍛造。這種境界只有用探究的精神、質疑的思維、求索的品性去閱讀才能求得,這才是閱讀的至境。
3.2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文化個性的建構
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不僅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常態和主流,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本民族文化才有勃勃生機。讀蘇軾的《赤壁賦》,體會蘇軾清靜自然、超群飄逸的生活方式。讀陶淵明《歸周田居》,置身于閑暇和順的自然狀態。實現向自然的復歸。這些灑脫豁達的處世態度,執著于心主萬物的自然.,天道觀,與近日主張回歸自然的現代生態觀所追尋的目標是一致的。文化在很大程度.卜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要在新的歷史起點E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必須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滿足人們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個性需求。《考試說明》提出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它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也是高考閱讀中難度較大的一題。公務員之家
3.3探究學習應該注重文化形態的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以它特有的文化形態體現出人文精神。《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有價值的文化精髓之一,《詩經》之后湘楚文化獨領風騷,而后百家爭鳴的狂飆席卷神州大地,人們的精神家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濯洗,唐宋元明清的詩歌散曲小說爭奇斗妍,精彩不斷.無論是李杜詩篇萬幾傳,還是三國紅樓千人醉,中國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到了“五四”時期,陳獨秀、、魯迅等“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中國文化在新舊時代的交替里更顯出東方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個人尊嚴、榮譽感。個人的快樂、幸福都以國家、家族、家庭的形象出現。從天下一統中感受自豪,從家人的平安、團聚中獲得快樂的精神享受。我們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構建健康的文化形態,體現個性文化的自省、自覺。總之,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人文教育的必然趨勢。它將推動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把語文教育推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 上一篇:全球金融一體化人民幣匯率制度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