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高中語文教學方案探析
時間:2022-04-20 10:21:00
導語:激發高中語文教學方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教學面臨尷尬的境地。本文擬從課堂教學入手,探討激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能力結構特點,采用多種策略變學生不愿學,苦學為想學,愛學,樂學,主動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策略選擇教法處理教材特色課堂設計
時下,高中語文教學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①”,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學科特點的原因,高考語文成績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心理的地位堪憂。如何改變現狀,讓學生重新熱愛學這門學科,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要解決它,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角度試作一些探索。
精心選擇教法,激活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如是說。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所授教材內容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采用適當的方式,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生想學,甚至主動去學,從而收到極佳的課堂教學效益,。
1.巧置懸念,以疑激趣
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課前或課中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激發學生興趣味,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課堂教學定會活起來。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群英會蔣干中記》時,預習之后,設置懸念,是蔣干中記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產生爭論,不是蔣干,還會是誰呢?進入課文,學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說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即情節了,進而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創設情境,以境致趣
現代課堂教學可采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來達到激趣的目的。具體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筆者曾執教市級賽課《荷花淀》,利用多媒體展示出美麗的荷花,美麗的荷花淀。并以之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因美而產生學習興趣,因美而震撼心靈:荷花的美就是家鄉的美,就是祖國的美。丈夫們有如此美麗的祖國,有如此美麗的家鄉,而如此美麗的家鄉卻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躪,為了美麗的家鄉,為了美麗的祖國,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漸成長為堅強的抗戰游擊隊員。進而學生便不難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樣的美好品質了。他們善良純樸,他們熱愛生活,他們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衛國的小說的重大主題,以及充滿詩情畫意的小說的藝術描繪。
教學情境的創設還可以利用教師精美的語言,借助美術手段等多種方法達成。
3.利用朗讀,以讀促趣
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是讀。課堂上恰當運用讀的方式教學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以《荷花淀》課堂教學為例,在品味“夫妻話別”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時候,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男同學讀水生的語言,女同學讀水生嫂的話,教師旁白。聲情并茂的朗讀,把人物性格演澤得淋漓盡致:學生沉浸其中,課堂氣氛活了,學生理解加深了,學生興趣味濃了……
當然,讀的方式很多,還可以有誦讀,表演讀等等。
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激活課程資源,讓學生愛學高中語文課文歷來就吸引學生,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們承載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讀者(學生)共鳴,“創造性地運用教材②”必然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愛語文,喜歡上語文課。
1.用活教材資源,使學生在“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③”中馳騁。
針對學生的基礎,以及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實情,靈活處理教材,發揮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④”。既注重語文運用,又重視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學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網絡,四和院的特點之后,才能體會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閉”,“忍”的精義。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這一內涵,才能體會作者對于傳統的“胡同文化”復雜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見吧,北京胡同”所蘊涵著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學生習得了分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當地的建筑,生活習慣等等所包孕的傳統文化內涵,給學生提供研究的課題:茶館文化、飲食文化、農家樂文化……讓語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中。還可開辦學生喜歡的講座,舉辦學生喜愛了的語文課堂活動諸如課本劇表演,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辯論會等,學生馳騁于開放的語文教學中,享受語文帶來的快樂。
2.靈活處理教材內容,使學生在不斷思維中輕松地提高語文素養。
教材是《課標》的載體,是課程目標實現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應用活教材這個例子,而不是把它當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內容,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教學《促織》分析到文章結尾時,一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老師,我認為文章結局太圓滿,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個敗筆,應該刪去?!眴栴}一出,課堂熱鬧了,我將同學分組討論,幾分鐘后,一個或稚嫩或成熟的閃爍著思維火花的看法登場了。有人認為“魂化促織”,爾后“裘馬過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寫社會黑暗。但馬上有人站起來反對這個結局有因果報應的思想,是宿命論的體現。又有人認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給小人物一個美好結局何嘗不可,任何中國古典文學總是喜劇多過悲劇,即便是悲劇,也往往是悲極轉喜,如《竇娥冤》尚可昭雪,《梁?!凡灰不p雙飛了嗎?一個同學補充:“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間,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虛幻的東西上?!绷硪粋€同學得到啟發,“讓我想起了前邊學過的卡夫卡的《變形記》,人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連人的價值,尊嚴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劇的結局,難道不是人生悲劇,社會悲劇,時代悲劇嗎?”……
新教材中選入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的內容。《伶官傳序》“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論述,《我與地壇》對生與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樓閣》中“動與靜”、“大與小”有形與無形,有限與無限的闡釋,《米洛斯的維納斯》殘缺與完美探討……無一不染上強烈辯證思維和理性色彩,若能對文中涉及矛盾關系細加品味,深挖本質,觸類旁通,改變視角,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些矛盾關系的看法。不僅使課堂活躍,而且有利于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讓學生享受思維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在不斷思
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樣的課,學生能不喜歡嗎?
如果我們語文老師去想方設法地、千方百計地設計、上好每一堂課,力爭將自己的課新穎、精巧地設計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將語文課堂演繹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識的迷宮”,使學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絢爛多姿的語言藝術和課堂設計里而樂不思“蜀”、樂不思歸、樂而忘憂。這樣的語文課,誰又能否認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語文課呢?
借助對聯激活語文課中國的詩文多,對聯也同樣不少。我們語文教師,要做對聯搜集、整理,甚至撰寫的有心人。說句實在話,當年喜歡語文,不就是因為喜歡對聯么。今天,自己教了語文,那豈能冷落了它!魯迅先生的《祝?!?,寫到魯四老爺書房一對聯時,只上聯在:“事理通達心氣和平”,下聯脫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聯到底是什么?此時,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學生:拿起你們的筆,據作者刻畫的魯四老爺其人,擬對之。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屏氣凝思。稍后有對:“詩書飽讀性格穩重”;有對:“禮教固守厭棄寡婦”……雖然同學們對得千奇百怪,甚至驢頭馬嘴,但是課堂氣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明示下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作者何以故意讓其脫落?這與下聯的內容有關嗎?,魯四老爺“品節詳明”嗎?有“品節”嗎?“德性堅定”嗎?有“德性”嗎?魯四老爺配談這些嗎?這一連珠爆式的扔給學生,果真“炸”醒了他們,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個人物和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良苦用心。
切合課文學習的對聯可謂不少,教師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寫是一種;學生們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寫也是一種。總之,語文學習離不開對聯。
借助時政新聞激活語文課社會的飛速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鮮活的語文“活水”已流到了語文課堂的門前,我們再緊閉大門,讓學生鉆“故紙堆”,讓學生“嚼蠟”式地悶“死”在你的課堂里,能怪人家說“誤盡蒼生是語文”么?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邊的小事;國內、國際大事:“神五”的飛天;2008的北京奧運;伊拉克戰爭;中東的多事之地;“9•11”恐襲;伊朗核問題;海地內亂;中、美、朝、韓、日、俄的六方會談……都可以引入語文課堂,和課文里最恰當的情節、內容組接起來,激活沉悶的、乏味的、教師獨角戲式的語文課堂。
參考書目:
魏國棟呂達主編《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①
任長松:《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②④
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③
- 上一篇:單位人才儲備的戰略性思索
- 下一篇:企業策略變革的路徑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