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高中語文的隱性知識教學

時間:2022-04-03 04:35:00

導語:剖析高中語文的隱性知識教學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高中語文的隱性知識教學

高中教育在縱向上一頭連著九年義務教育,另一頭連著大學教育或社會就業(yè);在橫向上則是一頭連著學校里其他科目的學習,另一頭連著家庭與社會的生活。語文學習對高中學生具有極其明顯、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語文隱性知識不光存在于語文隱性課程,也存在于語文顯性課程。人們常說“知識已經(jīng)還給老師了”,這就是教師沒有重視學生將“顯性的課程知識”和自己“頭腦中的隱性知識”相融合的表現(xiàn)。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所謂教育,是忘卻了在校學的全部內(nèi)容之后剩下的本領(lǐng)。”

隱性知識又稱為“緘默知識”、“默會知識”、“默然知識”等,與顯性知識相對應。最早是在1958年,由英籍匈牙利著名物理化學家、思想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在《個人知識》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來的。實際上,在波蘭尼之前,就有許多先哲對隱性知識進行過探究,如德謨克利特的“曖昧的認識”、柏拉圖的“非理性認識”、亞里士多德的“實踐理性”等。波蘭尼的研究引起了各界的關(guān)注,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研究。人們這樣比喻:顯性知識是冰山的尖端,隱性知識則是冰山底下的大部分。石中英教授認為,在沒有意識到和自覺應用自己緘默知識的情況下,學生在外部力量(如紀律、考試、就業(yè)等)的強迫下應用純粹的邏輯力量和刻苦努力掌握了課程知識。結(jié)果在學生的頭腦里存在兩種沒有發(fā)生聯(lián)系的知識體系:一種是顯性的課程知識,另一種是在主題上與之相對的緘默知識。由于缺乏緘默知識的充分參與,或者說由于教師沒有了解也不愿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緘默知識,學生就不可能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顯性知識,真正將顯性知識變?yōu)樽约旱木褙敻缓蜕畹南驅(qū)?從而也就不能真正意識和使用自己理智的力量,并由此導致學生學習的自卑心理和依賴心理。[1]

一、認識語文隱性知識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具有良好的現(xiàn)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通過閱讀和思考,領(lǐng)悟其豐富內(nèi)涵”,“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等。[2]仔細推敲其中的“語感”、“領(lǐng)悟”、“揣摩”、“體會”、“體驗”之意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隱性知識”就潛藏其中。結(jié)合高中語文教學,語文隱性知識存在于高中生個人的經(jīng)驗、印象、熟練的技術(shù)、文化、習慣等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言語習得、個性閱讀、語境依附、語感獲得。

(一)言語習得

兒童并不了解母語的語音和語法規(guī)則,卻可以自如地生成合乎規(guī)則的言語形式,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在學習語言,這種習得是人生的內(nèi)在需要。言語習得具有默會性。母語的習得階段,人們對語言的接受是自然的、愉快的。高中語文教師依然需要注重學生的言語習得。例如,一個從小就生活在四川的學生,對于四川的山就有一種直觀的感受,即使他不能夠很好地將這種感受用語言描述出來,但是這種感受對于他理解人教版第五冊的《蜀道難》一課也是有著非常大幫助的。他可能會非常容易地被作者的描寫帶入到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經(jīng)驗之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興奮,并因而會比較輕松地背誦該首詩,準確地理解其中的一些詩句,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也容易理解作者內(nèi)心的感情和思路;如此等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二)個性閱讀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當然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個體,每個高中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進行語文學習時,語文隱性知識作為一個被實踐的對象,也就相應具有個體性。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且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生活閱歷、知識儲備、審美修養(yǎng)、個性經(jīng)驗不盡相同,每個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各有千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搞好閱讀教學,最重要之點在于啟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于閱讀的興趣、愛好和習慣,使之感到讀書是一生的需要和樂事。[3]

(三)語境依附

語言運用時需要依附具體的言語環(huán)境,這個語境可以是客觀真實的事物,也可以是模擬的生活場景,還可以是由語言或音樂營造的語言形象、情感和人際氛圍等。如熟語“鑼鼓聽聲,說話聽音”、“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它強調(diào)語境對意義生成的重要作用;而對語境的判斷和理解,是靠主體已具備的各種各樣的觀念和經(jīng)驗的激活,從不同的側(cè)面、角度運用不同的內(nèi)隱的情境知識予以觀照充實,從而把握言語對象的真正意義和說話者的真正意向。

(四)語感獲得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是一種經(jīng)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心理經(jīng)驗、情感經(jīng)驗,包含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lián)想能力等諸多因素。例如,對于認識的人,我們可以在成千上萬張臉中辨認出他的那張臉,卻說不出自己是如何認出這張臉的。同理,學生有大量的熟悉的文本做依托,就能從中領(lǐng)悟到語言的一些規(guī)則。

二、語文隱性知識的教學條件

高中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如果能充分利用語文的隱性知識,重視隱性知識對學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反過來同樣能促進語文的顯性知識的教學。語文教學是一種“細活”,沒有捷徑可以走,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過做大量練習就能實現(xiàn)另外兩個目標。語文隱性知識教學并不神秘,只要有合適的“土壤”,同樣可以進行教與學。

(一)重建新型師生學習共同體

學校班級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的學習共同體,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的方式,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達到教與學的目的。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在《禮記•學記》中說:“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韓愈的《師說》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人否?從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途徑來看,利用網(wǎng)絡包括虛擬現(xiàn)實技術(shù),是一條很有效的途徑。[4]因為“網(wǎng)絡語言”在這群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占據(jù)了地位。文化要與時俱進,語文該如何傳承文化?“爆炸”的知識全部涌向教育,使教育所擔負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尤其是我們稱之為“語文”的這門功課。一個師生學習共同體,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是語文隱性知識學習的先決條件。

(二)構(gòu)建課堂知識共享的平臺

課堂是師生交往的主陣地,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向?qū)W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也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課堂討論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共同討論、探究與解決問題,學生由此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能力與人格的教學方法。[5]討論的過程中,語文課程的顯性知識可能轉(zhuǎn)換成學生頭腦的隱性知識,同樣在一位學生個人頭腦中的顯性知識,在另外一個學生看來可能就是一種隱性知識。即使學生個人頭腦中的隱性知識,也可能通過自己表達的流露,潛入到其他同學的腦海,成為個體的隱性知識。因為“一語道破夢中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知識共享是指知識所有者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是知識從個體擁有向群體擁有的轉(zhuǎn)變過程。[6]如果沒有師生的交往、生生的交往,每個學生都只顧自己埋頭做各種各樣的語文習題,就不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果與其他人共享知識,其他人就會提出疑問、做出解釋或提出修正意見。這樣,個人主觀性思想就會進一步接近真理。

(三)組建靈活的課堂教學形式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聯(lián)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2]學生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lǐng)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這五個方面都要有所提高。這些目標需要分散到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中,要求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應靈活多變,如“詩歌朗誦會”、“小記者招待會”、“辯論會”、“主題演講”、“組織學生與社會、家庭交流與溝通”……師生充分動起來,語文隱性知識才可能進一步被感知、被學習,教師的人格魅力、習慣、解題思路與思維方式才會影響學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學生之間的學習經(jīng)驗、實踐經(jīng)驗、良好習慣、氣質(zhì)等,也可能給教師的內(nèi)心注入年輕的血液。無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采取靈活的課堂組織形式使緘默知識在師生、生生之間“流動起來”。[7]長此以往,師生將形成一種默契,語文教學將收獲頗多。

三、語文隱性知識的教學方式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也就不一樣。語文隱性知識的學習并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內(nèi)隱學習和觀察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方式。

(一)內(nèi)隱學習美國心理學家羅伯(A.S.Reber)于1967年通過人工語法實驗首先提出了內(nèi)隱學習的概念,他將內(nèi)隱學習界定為:“無意識地獲得關(guān)于刺激環(huán)境的復雜知識的過程。”[8]他認為:人們學習復雜任務時能夠按照本質(zhì)不同的兩種學習模式來進行。一種是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模式。凡是需要付出意識努力,采取一定策略來完成的活動都屬于外顯學習。這種學習過程的特點在于它是受意識支配和需要按照規(guī)則做出反應的外顯加工。另一種是內(nèi)隱學習模式。在內(nèi)隱學習時認知主體并沒有意識到控制他們行為的規(guī)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guī)則。古語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涵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高中語文教師就應當為學生提供一些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引領(lǐng)學生個性化閱讀,積累語文隱性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催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靈感。

(二)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觀察學習指學習者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觀察他人行為的結(jié)果是受到強化還是懲罰,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應并親自體驗其結(jié)果,也可以學習。[9]根據(jù)觀察學習理論的觀點,人類的大多數(shù)行為是通過榜樣作用而習得的:個體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會形成怎樣從事某些新行為的觀念,并在以后用這種編碼信息指導行動。[10]在新型師生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是學生的學習榜樣,也需要在中學生群體中樹立榜樣。語文教師就要善于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給予正面強化,讓其通過觀察就能得到提高。“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教師要用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用愛心喚醒學生的愛心。

總之,人的競爭力是其隱性知識的函數(shù),人才與普通人的重要區(qū)別就是他們之間隱性知識累積方向和累積程度的差別。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zhì)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克服應試教育傾向。[11]高中語文隱性知識的習得影響著學生的今天與未來。高中語文教學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之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