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語文新教材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時間:2022-04-27 02:53:25

導語:統編語文新教材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編語文新教材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自信”的滲透應貫穿在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處,如課前,文化自信設計不可或缺;課中,文化自信滲透不可或缺;課后,文化自信印證不可或缺。作為教師,應把這一切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做精做細做實,以此讓學生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當然其精神大廈也建立得更加堅實。

【關鍵詞】統編新教材;文化自信;設計;滲透;印證

精心解讀統編語文新教材主編溫儒敏和全體教材編寫者的深刻用心、編排特點和選文特色,我們驚喜的看到,新教材重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選取與學習,而這,實際上就是重“尋根、立魂、養心”,實際上就是重“文化自信”的溫習、滲透和傳承,實際上就是注重學生精神大廈的奠基與崛起。“要有光,能夠點亮兒童的生命。”[1]“文化自信”其實就是“一束光”,能夠點亮內心,照耀前方,為學生的成長奠基。

一、課前:文化自信設計不可或缺

悉心調研當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我們發現新教材實施過程中重字詞訓練而輕文化自信滲透的現象仍然比比皆是。對此,我們應進行必要的“糾偏”或“側重”。字詞句的理解固然重要,然而文化自信的滲透、人文生態的建設和品性精神的滋養也不可或缺。作為教師,從一個大的視域進行課前資料上的精雕細琢,不僅僅是高效課堂的需要,也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需要。比如,“統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材第六單元選取了我國古代的幾篇經典作品,從主題來說,都與人的品格、志趣、情懷、抱負有關,而這,恰恰就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極好的典范之作。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在課前備課環節,就應該強化文化自信方面的設計。如孟子《富貴不能淫》中,“何為大丈夫?”孟子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標準,而后代無數仁人志士都是孟子這一觀點的踐行者。究竟是哪些仁人志士?基于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深挖這方面的資源“為我所用”,當然更重要的從更多事例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南宋時期的文天祥……實踐證明,課前準備得愈充分,愈有課中的精彩、厚實和多姿。語文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必要的重組、刪減、補充,使之變成沉甸甸的德性滋養的資源,使之成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維他命。或從作品思想的淵源出發,或從當世時代的背景入手,或從作品更深處的脈絡說起,讓學案一開始就置于一個周全的視域中,讓“語文味”和“文化味”結合起來,為課堂的博大、堅實和深遠而奠基。

二、課中:文化自信滲透不可或缺

課堂是踐行文化自信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更是如此。讓文化自信汩汩而出,不是靠簡單的詞語解釋、誦讀背記和中心歸納就能完成。設計一些巧妙的問題讓孩子們思考、討論、反饋、頓悟、對比,或能不知不覺滲透文化自信,不經意間潤澤其心靈、沐浴其情感、滋養其品性。還可以引領孩子們與古人對話、與大師交心、與偉人溝通,在感受偉大靈魂的同時,一點一滴積累文化自信。例如,學習“統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材第六單元中的《愚公移山》時,可以設計諸多問題滲透文化自信,如“‘愚公’真的‘愚’嗎?‘智叟’真的‘智’嗎?”“公”是敬稱,“叟”是貶稱,這樣如此矛盾的詞語放在一起意味著什么?在“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意味著怎樣的自信?他的“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座大山挖平”的自信又來源于什么?這樣的滲透讓孩子們意識到:自信來源于人民群眾,只要緊緊依靠人民,就有強大的自信,就能推翻“兩座大山”。同樣的,在學習本單元的《詩詞五首》時,在領略這些千古名句時,對比蘇軾評陶淵明的《飲酒》,陸游評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沉入到詩詞的深處,揣摩藝術特色、積淀文化自信、傳承高尚品性,何樂而不為呢?只要教師有意而為之,文本涵詠中、言詞交鋒處、碰撞切磋中,哪里能不閃現出文化自信的光芒呢?

三、課后:文化自信印證不可或缺

文化自信不僅僅是經典名篇中時時可見,現實生活中也時時發現其“影子”。于是,課堂滲透,課外印證,不僅僅是教學歷程中應有的走向,也是孩子們內心世界中的一個自然而然的訴求。作為教師,應把文化自信印證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做精做細做實,以此讓學生走得更遠,當然其精神大廈也建立得更加堅實。《富貴不能淫》的教學臨結束時,引領孩子們說說當今現實中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大丈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學習臨結束時,引領學生回顧中華民族的百年歷史,頓悟到新中國正是起步于憂患之中而最終強盛起來;學完《愚公移山》后,細數今日的新時代“愚公”,比如一生只為修一渠的黃大發;學完《周亞夫軍細柳》,例舉今日更多的“剛正不阿”的例子,以此發現文化自信正在一點一滴的傳承。還可以引領學生寫一寫,因為“從讀到寫是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比如寫寫初中生的學習生活中如何印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寫寫如何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攻克知識上的難點?寫寫如何學習周亞夫的精神復興中國夢……這樣的讀寫結合中,文化自信再一次被鼓脹,再一次被強化,假以時日,或成為精神骨骼中“血肉相連”的一部分,而這不正是統編語文教學和發展核心素養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嗎?

參考文獻:

[1]徐冬梅.回到常識的兒童母語教育[J].教師月刊,2013,(4):54.

作者:趙國慶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柏樹鎮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