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語文教材提問策略及建議

時間:2022-07-05 04:31:23

導語:統編語文教材提問策略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編語文教材提問策略及建議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激發。“提問策略”單元教學分五步實施,即提出問題、從不同角度提問題、學習提問分級、提出高價值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逐步實現提問能力進階,并向普通單元拓展、鞏固、提升。此外,還要向低年級前置滲透,向高年級進階提升,前后承接,全向實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策略;單元教學

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下冊均安排了“提問策略”單元。四年級上冊的語文要素為“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四年級下冊則為“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以往教材中的提問質疑形式零散、內容膚淺、策略不成體系,對學生提問能力的進階幫助不大。提問能力的形成與提升,需要循序漸進、不斷延展的過程。根據統編教材的編排,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實現小學段的全向度實施。

一、分步實施,深度進階

1.第一階:提出自己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首先要讓學生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提出好問題并非易事,所以在指導學生提出問題時,要適當輔助,提供借鑒。(1)仿照書后問題提問。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導讀要求“讀課文,積極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范圍寬泛有利于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減輕畏難情緒。書后練習要求“小組交流,仿照下面的問題清單整理大家提出的問題,說說你有什么發現”,通過泡泡提示學生可針對全文或部分內容提問,滲透簡單的分類意識。(2)仿照文中批注提問。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導讀提示學生可參考文旁、文后提出的問題質疑。如文旁有“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文后有“課文的題目是《蝙蝠與雷達》,為什么一開始要寫飛機?”旨在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提問。起步階段,學生多從局部提問,鮮有針對全文的問題。教師不要作過多限制,對思維水平不高的問題,也要充分肯定,保護提問積極性。2.第二階:從不同角度提問像《蝙蝠和雷達》這類科普文,提問很容易集中在知識和內容上。其中一些問題偏離文本、干擾教學,如“雷達為什么不能發現隱形飛機?隱形飛機是怎么實現隱身的?”所以學習提問必須疏導規劃,從不同角度提問是一個好方法,四年級下冊《琥珀》就是從四個角度引導提問的:3.第三階:學習提問的分級問題的重要程度通常可以分為“不影響我對課文的理解”(不重要)、“可以幫助我理解課文內容”(重要)、“可以引發我深入的思考”或“可以促進我對寫法的掌握”(很重要)三類。根據重要與否,確定分配的時間、投入的精力、解決的順序。不同學習時段也要考慮,有的對起始課時重要,有的對第二課時重要,有的可以課后自主解決。以《琥珀》為例,從縱向上看,問題總體上是越來越重要;如果同一角度提出了多個問題,則可加上序號,以示重要程度。4.第四階:提出高價值問題學會提問是關鍵學習能力,但要想提出高價值的問題,達到以問統學、以學促思、提升思維水平的目標,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點撥,促進學生提問能力的進階。如針對學生不會從寫法視角提問,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先思考“如果讓你來寫,你打算寫些什么?你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在以寫作者視角思考的基礎上,再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就容易多了[1]。同樣,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從啟示角度質疑,如“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只有好處嗎?請你聯系生活經驗提一提你心中的困惑”。學生置身于思辨話題中,便于打開思路。5.第五階:嘗試著解決問題(1)推測。推測最主要的是抓富有特點的細節,它們背后常隱藏著答案。如可以借助下表對《琥珀》課后習題3進行推測:推測還可抓住反復出現的細節。如引導學生發現文中太陽(陽光)的多次出現,思考為什么一再強調這一細節?思考作者為什么認為悲劇發生的那一刻一定在晌午?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環境描寫,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隨意想象,它們點出了琥珀形成的條件,為故事發展做好鋪墊。以此類推,繼續關注蒼蠅、蜘蛛形成化石過程等細節,會有新的發現。(2)結合課文內容和相關資料。《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千年夢圓在今朝》都建議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查找資料解決問題。許多問題就藏在課文中,聯系上下文尋求答案最為便捷。查找資料解決問題也是課標大力倡導的。此外還可以通過求教他人的方式嘗試解決。

二、左右滲透,遷移運用

學貴有恒,提問策略的學習僅靠兩個單元專項學習是不夠的,更不能囿于小品文,需要在其他單元中遷移運用、鞏固拓展。1.從反復出現的語言細節提問神話傳說中有許多反復出現的相似句子,可以成為學生產生問題的源泉。以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反復出現的相似詞句,如第二自然段的“眼睛一睜”“黑乎乎一片”等七個“一字句”,產生問題——這些“一字句”有什么好處?2.從有新鮮感的語句提問老套語句令人乏味,新鮮表達倍受青睞。從這些新鮮之處質疑,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感受文章的表達效果。如對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中的“細細的溪水,流著山䓍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可引導學生從與眾不同的地方質疑:為什么說溪水中流著香味?還能流著月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表達的效果好在哪兒?3.從前后變化大的地方提問故事中那些前后變化大的地方,背后往往隱藏著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情感,值得引導學生去質疑、發現、探究。四年級下冊《巨人的花園》第一自然段中巨人的花園四季分明、美不勝收,第六自然段中巨人的花園即使在春天,卻仍然寒冷、荒涼。對比閱讀,學生自然會質疑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對比閱讀巨人前后對孩子們態度的變化、巨人態度變化后花園的變化,學生會質疑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質疑,作者這樣寫想要向人們傳遞一種什么觀點。4.從行為沖突的地方提問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有沖突則更精彩,形象有沖突則更鮮明。四年級下冊《貓》開篇就寫貓的種種古怪行為,老實、貪玩、盡責,有褒有貶。此處引導學生質疑,作者到底是喜歡貓還是討厭貓呢?作者明貶實褒的好處是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用法?這些問題將直指本文的寫作特點,直擊作者隱藏在語言文字中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5.從不合常理的地方提問課文中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地方,更容易隱藏作者想透露給讀者的秘密信息,在此處提出問題,是解開這些秘密的密鑰。如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中,西門豹將巫婆、官紳頭子投進水中后,明知他們有去無回,還要對著漳河站許久,學生就會質疑他站許久的原因是什么。當然,質疑產生的問題很多,而課堂是有限的,教師要教會學生按不同的學習需要去篩選問題,按不同角度、難易梯度選擇合適的問題,展開研學。

三、瞻前顧后,承接提升

提問單元雖安排在四年級,但不局限于此。高年級要嘗試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與中年級一道形成完整進階的系列。1.提問策略向低年級的前置滲透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將提問策略前置,適當滲透,有利于與前后承接。低年級學生自主提問能力弱,可以通過簡單的直觀比較啟發他們提問。漢字內涵豐富,背后隱藏著大量信息,可以成為啟發低年級學生提問的沃土。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我的發現”版塊中,在比較“神、祖、禮、福”“補、襪、衫、被”后,引導學生質疑——“這些字與偏旁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有的是‘礻’字旁,有的是‘衤’字旁?”這些提問雖簡單,但同樣有助于學生增進對漢字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發他們對漢字的熱愛之心。2.提問策略向高年級的進階提升高年級學生思維水平顯著提升。高認知水平的發散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思維有利于激活學生高水平的認知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上質疑提問,如從有爭議的地方質疑,培養辯證思維。如五年級下冊《跳水》習題3:“在那個危險時刻(指兒子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船長是怎么想的?他的辦法(命令向海里跳,不跳就開槍)好在哪里?”要求學生解釋好在哪里,雖然也有發散性,但指向單一,缺少思辨過程。教師可以激活學生的辯證思維:有人說船長的做法很好,有人說船長的做法不近人情,你是怎樣認為的?在有爭議處,有利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去思考、假設、推測,去分析、比較,最終做出自己的判斷。如是不是只有威脅開槍、逼迫跳水一種方法?萬一摔在甲板上怎么辦?跳到水里就能得救嗎?船長心里有救兒子的把握嗎?是哪些有利條件讓船長下決心讓兒子跳水的?這一系列的問題,既是學生心中的困惑,也是推動他們高階思維發展的階梯。

參考文獻

[1]陳培達.深度導入:指向語文要素的課堂學習起點[J].語文建設,2020(04):24-27.

作者:李思瑤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