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榕樹課時教案論文

時間:2022-08-07 04:58:00

導語:故鄉榕樹課時教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故鄉榕樹課時教案論文

[內容]

一、教學目的

體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寫法并借鑒之。

二、教學難點與重點

啟發學生領悟本文以榕樹為眼前景與思鄉情的觸發點、聯系點,并以此聯想到諸多瑣細平凡的故鄉生活的掠影,來表達自己真摯、濃烈而悵惘的思鄉之愁。

三、教學方法及設想

以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以小練筆輔助教學效果的辦法,利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四、具體的教學實施步驟

(一)借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課堂教學。

附:《鄉愁》(臺灣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邊,母親在那邊。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現在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邊,大陸在那邊。

(二)板書課題,讓學生速讀“自讀提示”及課文來總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以設疑的方式導入課堂學習與討論。

1.請學生根據“自讀提示”提煉本文的主題,選材及寫作特色。(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之情?

3.找出抒發浮想聯翩的思鄉之情的段落,并體會哪些詞語寫出了這種強烈而真摯的情感?

(1、2題可先提問學生,3題請全體同學齊讀后再請個別學生分析詞語的表現力。)

參考答案

1題可讓學生自圓其說地解答。

2題中引起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的事物有兩個:

住所左邊的土坡上,有兩棵蒼老蓊郁的榕樹,以廣闊的綠陰遮蔽著地面。

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綠葉,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邊,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

3題的相應文字在204頁末段,分析詞語以學生的領會程度為準,教師適當地予以評價。

4.作者的思鄉之情包括了哪些內容?請針對感受較深的某方面內容說說你的體會。

(采用前后桌討論的方式,教師巡視啟發、點撥,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

要點參考

思鄉之情包括了以下內容:

·小時候在“駝背”之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的古老傳說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

·農人們酷熱時在榕樹下的納陰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這些抒寫出作者對故鄉親情、友情和鄉情的眷戀、思念。討論以學生自圓其說為妥。

5.文章在描述完思鄉的景物后,重在表現真摯、濃郁而悵惘的思鄉之愁,請學生根據課文加以體會。

(讓學生朗讀有關的討論文字,即208頁末段頭兩句。提問學生體會相應內容,即認識課文的敘事與抒情的有機性。)

6.這種思鄉情感的深沉、濃郁是貫穿課文始終的,請讓我們再次借助朗讀來加深體味。

(教師朗讀204頁末段,讓學生齊讀與之呼應的209頁的末三段。)

(四)導入課堂練筆。

1.以點明板書內容含義為教學過渡,說明本文是典型的“寄情于物”寫法,啟發學生根據相應文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等寫個仿寫性的片斷(例如可以幼時生活的某個場面、事物;或家鄉的某個景物、生活中的某個難忘的時刻或事情來寫)。

2.在給一定的時間后請寫好的學生當堂朗讀,教師進行簡要的評價。

(五)教學附記。

1.課堂討論應注意滲透的問題。

A.標題與內容的關系

故鄉的景物諸多,但作者為什么如此偏愛榕樹呢?原來榕樹一旦生長多年后,它的樹枝可長成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新樹干,這樣一株會長成許多株。這在鄉民的生活里必然是上蒼賜予的聚集場所,孩子們玩耍的樂園了,一切鄉情民俗也必然會在這里薈萃了。

所以標題一則體現出“寄情于物”的寫作特色;二則也傾注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情感。榕樹正是這些的體現與寄托之物,以此為題也便于景物描寫的集中和情感抒發的濃郁感人。

B.材料的安排順序與效果

文章先借“榕樹”這一事物來表現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再通過回憶發生在榕樹下的往事來抒發對家鄉的眷戀、思念之情,雖形散而神聚,條理仍有機、分明。

C.如何看待“駝背”老樹的傳說、燒紙錢“祈求”樹神和折樹枝“祭祀祖先的神靈”等細節?

作者正是借寫這些來形象、真實地體現出故鄉的鄉情與民俗,證明故鄉人們的善良、正直,他們的淳樸、可親之處。正因為如此,才讓作者如此夢縈魂牽,對這些不應只從迷信角度片面看待之。

2.板書設計。

在“駝背”上的“水手”夢

關于“駝背”的古老傳說親情令飄泊天涯的故鄉的榕樹女人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友情異鄉游子

農人們酷熱時的納陰乘涼鄉情眷戀、思念

兒時難忘的夏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