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引讀法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8:16:00

導語:閱讀引讀法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引讀法教學管理論文

“讀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讀書?有些人主張閱讀要“少而精”。但精到什么程度,也說得不太清楚。我們認為,閱讀既要重視數量,更要重視質量,兩者要統一起來考慮。

首先必須明確“讀書”的重要性,掌握讀書的整體功能,讓學生視覺、聽覺和思維器管處于積極狀態,眼、耳、口、腦并用。其次,無論整體或部分的“讀”都必須目的明確,常讀常新,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牎耙練ā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指導學生“反辣和“會讀”兩個方面,經過長期有序的“閱讀法”操作訓揀,打破以往將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知識對象的注入式閱讀教學,轉變成以學生閱讀為主,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啟發性閱讀教學。

一、“引讀法”的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了讀的重要性:“各年級都要重視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閱讀總得讀。”朗讀是有聲的感染,它可以使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語言。閱讀教學中,以讀為基礎,以“引”為暗示、啟迪,以情傳情,學生才讀得快,讀得好。這種教法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將情感因素作為拓展學生思維、激發興趣的“引爆點”,它既依賴于瑯瑯誦讀,也少不了析詞解句,推敲標點符號,以讀代講、寓讀于講之中,達到師生思維和情感共鳴。

從小學生心理特征分析:他們好奇心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40分鐘里要保持飽滿的學習情緒,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認真的閱讀和思考,僅靠嚴格的紀律約束和一環扣一環的緊張提問是不行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因此要求我們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努力增強教學的情趣,寓教于樂、融理于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吮吸知識的瓊漿。

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目前小學生讀學過的課文有的讀起來較流利,有的讀起來卻結結巴巴。由此而見,閱讀教學中的“讀”的功能還沒有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讀”作為訓練語言的基本途徑,廣大教師還沒有真正地引起重視。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主,指導學生讀清楚、讀正確,讀出語調的抑揚,節奏的快慢,語音的輕重。一句話也就是指導學生表情達意地朗讀課文。

從小學對閱讀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讀是理解的一面鏡子。學生朗讀課文,使作者的語言化為兒童自己的語言;也幫助自己正確、深入地理解課文,發展學生的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從兒童閱讀心理來分析,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知識感知與情感體驗總是融匯在一起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從兒童閱讀心理出發,以教材為依據,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運用“引讀法”做到創設情境培養情,加強朗讀感受情,文字訓練品味情,以情激情強化情。教師掌握契機,引用文中蘊含的情和自己的情來扣擊學生的心弦,達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二、“引讀法“的運用。閱讀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好一篇課文,往往需要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引讀法”是把讀的技巧和師生的情感兩者結合起來,以讀代講,讀中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達到情知和諧統一的諸多教法中的一種。那么具體如何運用呢?

1.教師在課前的情感體驗。

(1)發掘教材的思想感情。

我們在備課時,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去發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作者傾注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發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學時,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實處。例如:寫景的文章要善于從景物描寫入手,發掘景物的內在美,以體會作者傾注的情感。又如記人的文章,我們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整體形象,善于從人物外表的形象描寫(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發掘人物內在的思想、品質、精神,從而體會作者傾注在人物身上的愛憎感情。

(2)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調。

為了更深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在備課時,進行情感體驗和揣摩,把握教材的情感基凋。寫文章是感情動于內而文辭發于外,讀文章則是披閱文章辭而后沉浸于文章特有的情感氣氛之中。文章的內容不同,基調也不同,或像太陽一樣熾熱,或像月亮一樣恬靜……把握好了教材的情感基調,教學時,教師的語言、語調、表情、動作等才能與課文的基調合拍;以情傳情。

2.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傳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教師要用自己的情(師情)來扣擊學生的心弦,使之產生情感共鳴。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生情。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我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進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而產生感情的共鳴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作者對國土,對親人的愛戀,對侵略者對反動派的憎恨之情交織在一起,感情跌宕起伏。我們在教學時首先播放樂曲《松花江上》,使學生產生低沉悲壯激憤的感情,縮短與作者感情之間的距離。接著通過語言再創情境:3.公然背叛革命,舉起血淋淋的屠刀大肆追捕革命者和進步人士,作者被迫踏上了遠去法國巴黎的郵輪。這情境的創設為情感引讀打下了基礎,學生便很自然也較投入地進入了角色。

(1)誦讀吟味,放手讓學生明理動情。

朗讀是把書面的語言化為有聲的語言,把學生吸引到課文所表達的內容和情境中來,使他們體會文章中心所在,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情感引讀正是在學生入境生情之時,教師以引帶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佳妙之處、感人之處,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如教《春》中的第一段“盼春”,引讀如下:師:盼望著,盼望著(讀出盼的感情,語言漸強,語速漸快)生: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則睡醒的樣子。(讀出欣喜之情)生:欣欣然張開了眼。師:山--生:朗潤起來了。師:水--生:漲起來了,師:太陽的臉--(語勢漸強)生:紅起來了,提問:早春來臨,作者抓住哪些特點來寫的?學生回答后再作引讀,讓學生隨老師所定的基調在讀中體會到重讀的字和詞中“張、朗潤、漲、紅”,從朗讀的重音中理解課文,感受到春回大地,春日融融的暖意,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的情感。

閱讀任務的完成需要。一定的閱讀方法,其方法在訓練過程中就應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引讀法”的形成本身也要經歷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由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因此,“引讀法”的訓練要強調系統性,漸進性和計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