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科學檢測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9:40:00

導語:語文科學檢測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科學檢測管理論文

高考制度恢復20年來,語文學科考試和其他學科考試一樣,在考查、鑒別人才方面,曾經做出過重要貢獻,為國家選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是長期以來,特別是實行標準化試題后,高考語文出現了嚴重偏差,很難檢驗出考生真實的語文能力。語文界的一位很有名望的人士說,現在的高考語文試題,好學生不一定能考好成績,考分最高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學生。回顧多年來高考語文試題的題型和結構,不難發現其中的偏差和弊端。

一、答案唯一,限制了語文思維的發散性

人類思維,依據解決問題所沿的方向,分為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前者是多方向的分析和尋找方法、途徑,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特點,后者是單一模式進行歸一求取答案。作為最具人文性、情趣性的語文學科,它的思維當然屬于前者。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多思維活動,養成多面向、多角度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但是,在語文標準化試題中,選擇題和判斷題占到半數以上。這類題答案明確劃一,固然有利于電腦閱卷,但卻違背了語文思維的發散性規律,限制了考生答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些所謂主觀性的“簡答題”中,答案往往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絕對化,甚至限定“字數”、“要點”,迫使考生沿著出題人的思路和想法答題。如果不看“參考答案”,語文水平很高的人恐怕也得不了多少分。再說這類題的答案也未必都正確。如1995年全國高考試題第4題要求選出“成語使用正確的一句”,答案是D。這句是:“關于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種種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話和傳說,說明古埃及人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其中“想入非非”這個成語有胡思亂想之意,多含貶義,用在這里感情色彩不對。

此外,這一類選擇題,只考查識別信息的能力,不考查獲取信息、記憶信息的能力,而記憶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這類題型使考查出現了嚴重失誤。

二、零敲碎打,破壞了語文知識的系統性

自古以來,語文學科就是充滿人性、最有趣味的學科。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西方,特別是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不是從整體上宏觀上去把握,而是從局部和細節入手,對每篇課文,采用“庖丁解牛”式的方法,條分縷析,不厭其詳,把生動活潑的有機完整的文章講得支離破碎,味同嚼蠟。這種教法也反映到了考試上來。尤其是所謂“標準化”考試,據說這種考試出題,主要是從“題庫”中檢索拼題,只要請一二位專家審題就行了,不必興師動眾搞“大會戰”。這種信物(電腦)不信人的做法實在不太高明。國外曾有人把語言輸入電腦,讓電腦“創作”文學作品,盡管事先有第一流的文學家或語言學家為它編排程序,但結果還是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很難設想,這種從“題庫”中拼湊出來的試題到底能不能用來考查語文知識的內在規律?到底有多大實用價值?以1995——1997年全國試題為例,這三份試題先后考查了古代人物稱謂(95年)、“文房四寶”、“殿試”中榜者的叫法(96年)、劇中人物角色的名稱(97年)等。試問這些知識在語文知識體系中究竟占多大份量?記住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考不考這些又有多大關系?考查這類瑣碎無用的知識,只能破壞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只能沖擊對實際能力的檢測。因此,高考語文試題的編制,應當從語文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出發,把考核實際能力放在首位,毫不留情地砍去一些瑣碎無用的知識考題。

三、舍本逐末,導致了語文教學的逆轉性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這兩個字中的“語”就是指口頭語言,“文”就是指書面語言。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作為應用學科(工具課)的語文,它著眼于熟練的技能技巧,而這些技能技巧卻是在實踐中長期下苦功夫得來的。因此,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在考試中,作文理所當然地應占舉足輕重的地位。衡量一名考生乃至任何一個人語文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標準和最終分界線,只能是作文(書面表達能力)。一般說來,文章寫得好,聽、說、讀自然也不成問題。但是,在標準化考試中,作文總分只占總分的三分之一多,這樣的考法,顯然是輕重倒置,舍本逐末。不僅如此,這種標準化也嚴重干擾了對作文的考查,一份試題中往往是兩篇作文,把寫作能力“科學”分解,分類計分,很難考出考生真實的寫作水平。有時作文題刁鉆古怪,深奧難懂,作文給分也只能是主觀隨意了。如1995年作文是根據兩幅漫畫,讓考生以“我更喜歡漫畫《》”為題,寫一篇評論文。這兩幅漫畫的題目分別是“為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這是讓寫一篇比較性的文藝評論,遠遠超出了中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筆者所碰到的考生,包括語文學得最好的學生,幾乎沒有誰能弄清漫畫的寓意,寫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但是這一屆高考語文分數普遍很高,可見這篇作文并沒有能夠拉開考生的檔次。

四、面面俱到,失去了語文考查的真實性

標準化考試,據說是一種具有統一標準的、按科學順序組織的、對誤差實行嚴格控制的考試。從形式看,這種試題量大,覆蓋面廣,除作文外,涉及到拼音、文字、標點、詞匯、語法、修辭、文學文體常識,現代文、古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翻譯等方面。但這種包羅萬象的試題弊病有二。一是名日科學,實則不科學。這些所謂“知識點”并不一定反映了語文知識體系的內在規律。名家正告,語文教學(應當包括考試在內)越“科學”就越不科學。因為語文是軟科學,或者說模糊科學,語言的運用不能完全定量定性。那種試圖把語文知識“系列化”、標準化的做法,是一種幼稚可笑的做法。二是面面俱到,失去重點。評價試題,不僅要看各項數量指標,還要看整體的效度。與其面面俱到,不如突出重點,增加考查的可信度。實踐證明,對付這種標準化考試,不突出訓練,決不能取得好成績,即使語文能力很高的學生,不經過專門訓練也成績平平。這種標準化試題,不但不能“對誤差實行有效控制”,而且常常出現考生語文能力高低難辨甚至高低顛倒的情況。以筆者所帶過的95屆1班高考語文成績為例,全班25名考生,100分以上的有4人,其中語文學科較好的1人,較差的3人,而全年級語文學得最好的2人分數平平,僅比平均分高1分。

綜上所述,高考語文標準化試題,違反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全盤否定了傳統的語文考試,生搬硬套自然科學的考核方法,給選拔人才造成很大損失。當然,作為一種考試方式,標準化命題的客觀性,對于檢測某些簡單甚至復雜的學習結果不無好處,但當務之急是立即對這種考試進行徹底改革,以確保語文考查的真實性。前不久,筆者見到一份中央黨校專升本的語文入學考題,這份考題雖然失之偏頗,但考點精煉,重點突出,使人耳目一新。這份試題分為三大塊,總分100分。第一塊是“簡答題”,20分;第二塊是“古文翻譯”,20分;第三塊是作文(一篇議論文),60分。由此想到未來的高考語文試題的改革,不能僅僅依靠現代化手段,而應當借鑒傳統語文考試的成功經驗,簡化試題結構,突出作文這個重心,編制出體現語文特色的令人滿意的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