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文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6:05:00
導語:閱讀人文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大綱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課不但是一門基礎學科,而且也是一門人文學科。因此,小學語文課理應承擔起促進發(fā)展、提高素質(zhì)、弘揚人文精神的責任,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本文所列舉的幾個教學片斷,都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成功地滲透了人文教育。
“它會對‘我’說些什么呢?”
師:“我”和小獅子愛爾莎最后分別的時候,“它好像也覺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蹭我。”想象一下,如果愛爾莎會說話,它會對“我”說些什么呢?
生:主人,我真的要走了。謝謝你幾年來對我的精心照料,我永遠忘不了你。
生:主人,如果沒有你的照料,我可能早就死去了,我會永遠記住你的。
生:主人,我不能再保護你了,你今后外出可要小心啊!
生:主人,我知道你讓我回到了大自然是為了我,我忘不了。
生:主人,你已教會我怎樣捕獲食物。放心吧,在大自然中,我一定會生存下去。
(《小獅子愛爾莎》)
教育家布盧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強調(diào)在這個“盒子”里可以找到?jīng)Q定一個人人生性質(zhì)的力量。這則教學片斷中,教者在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由課文結尾想象此情此境中“如果愛爾莎會說話,它會對‘我’說什么”。學生的發(fā)言,盡管角度不同,但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jīng)領悟到了洋溢在課文字里行間的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感。這種情感感悟使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為人的意識、精神的培育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人文價值,達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啊!我也弄不明白。你們想想為什么?”
生:列寧來到白燁樹下,為什么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
師:啊!我也弄不明白。你們想想為什么?
(生讀書思考)
生: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
生:列寧不愿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
生:列寧怕小男孩難堪。
生: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
《灰雀》)
《灰雀》一文,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朋友,蘊涵著濃濃的人文精神。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教者有著極佳的教學洞察力,教者巧妙地借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fā),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想一想,‘我’更加明白了什么?”
師:課文結尾說“我”更加明白了戰(zhàn)士們退伍時為什么舍不得那些雪猴。想一想,“我”更加明白了什么?
生:雪猴的聰明、可愛、活潑讓退伍的戰(zhàn)士們舍不得。
生:雪猴通人性、善模仿,讓退伍的戰(zhàn)士們舍不得。
生:戰(zhàn)士和雪猴結下的情誼,讓退伍的戰(zhàn)士們舍不得。
生:戰(zhàn)士們舍不得那些雪猴,其實是忘不了與雪猴之間發(fā)生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忘不了與雪猴建立起的深厚的感情。
師:雪猴對邊防軍人為什么會那么友好呢?
生:因為邊防軍人平時愛護雪猴,把它們當朋友。
師: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呢?
生:我們要自覺地保護野生動物。
生: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
(《雪猴》)
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挖掘課文內(nèi)容,悟出了“我們要自覺地保護野生動物”“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這一蘊涵人文思想的內(nèi)涵。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了環(huán)保意識,達到了在更高層次上“讀懂”課文的目的。因此,這幾個閱讀教學片斷已經(jīng)跳出了單純的文面讀寫意義而升華到一種人文理念的層次,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 上一篇:閱讀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閱讀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