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7:08:00
導語:閱讀教學改革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教學容易出現“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種項目一齊上”、“從頭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結果,常常是面面不到。為此,近幾年來我堅決擯棄了逐段串講串門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緊扣一詞,教活一課
小語課文,常常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這些關鍵詞語,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點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備課時找準一篇課文的關鍵詞就可以緊扣這個關鍵詞來教活整篇課文。
《田忌賽馬》一課,結尾處有“轉敗為勝”一詞,這一關鍵詞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提示了課文的思路。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個關鍵詞語分以下幾步設計:
1.讓學生自讀全文,找出能概括課文內容的關鍵詞(“轉敗為勝”)。
2.再讓學生找出哪些段落寫田忌賽馬的“敗”,哪些段落寫“勝”,進而給課文分段。
3.分析“轉敗為勝”的經過和原因。
這樣抓住一個關鍵詞來教,僅30分鐘就教完了全文,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重點詞語,一舉數得。剩下來的時間,便進行片斷練習。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整體感強,學生學了印象更深刻。
在小語教材中,可緊扣一詞來教活一課的課文有不少。有些課文,課題就點明了關鍵詞。如《精彩的馬戲》,可緊扣“精彩”一詞來設計;《珍貴的教科書》,可緊扣“珍貴“一詞來設計;《富饒的西沙群島》,可緊扣“富饒”一詞來設計;《全神貫注》一文,可緊扣“全神貫注”一詞來設計。以一詞帶全篇,全篇皆活。
二、抓住一句,串聯整篇
一篇課文,是由諸多句子連綴而成的,這諸多句子,在課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關鍵句,或揭示題旨,或點明中心,或概括內容,或凝聚情感。抓住這些關鍵句,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領子,以一句串聯全篇。
《海底世界》一課,篇末有單獨成段的總結句。這個總結句,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內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層次和思路。備課時,我抓住這個總結句分以下幾步設計:
1.自讀全文,畫出概括全文內容的一句話:“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2.從這句話中畫出兩個重點詞語:“景色奇異”、“物產豐富”。
3.找一找,課文哪些自然段寫海底“景色奇異”,哪些自然段寫海底“物產豐富”(課文正是分以上兩部分內容寫的)?
4.想一想:海底“景色奇異”,“奇”在什么地方?海底“物產豐富”,課文寫了哪些物產?從哪些地方看出“豐富”?
這樣抓住一句話來教,就把全文聯結成一體了,有如用一條紅線串聯起無數珍珠。
在小語教材中,能抓住一句串聯一體的課文也有不少。《草原》一課,有“蒙漢情深何忍別”的句子,這“蒙漢情深”就是提摯全文情感線索的關鍵句;《落花生》一課,有“人要做有用的人”這樣的句子,這是理解課文喻意,捕捉課文中心的關鍵句;《千里躍進大別山》一課,有“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句,抓住這一句,就抓住了課文的綱。教句子,不在多,而在于精。精教一句,勝過泛教十句。
三、精導一段,撥通全文
一篇課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組成的。有些課文,有明顯的重點段,抓住重點段精心指導,就可以撥通全篇;有些課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結構,段落之間無輕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導,其余各段則需略加指點即可弄通。
《再見了,親人》一課,前面三個自然段,分別寫志愿軍與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話別。三段的寫法大體相同,都是通過回憶某些事來抒發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學時,我只精教第一段,并從第一段中總結出一種寫法:記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則讓學生自學,了解這兩段記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然后朗讀幾遍。這樣教,時間省了,學生的收獲反而更多。
在小語教材中,能精導一段撥通全文的課文亦有不少。低年級的許多童話課文,故事情節大都有三次反復的特點,教師可重點指導一段,其余則只需稍加點撥。中高年級也有不少課文,其內容的段落結構相似。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按春、互、秋、冬四季一一道來,各段的寫法大體相同;《我愛故鄉的楊梅》,寫楊梅的形狀、顏色、滋味的那三段,寫法大同小異;《將相和》一課,三個故事都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記敘。因此,教這些課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一講串間,而要精導一段,撥通全文。
四、突破一點,舉一反三
在小語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有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但也有一些課文沒有明顯的關鍵性的詞、句、段,教這些課文是否非逐段串講串問不可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俗語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教這些課文,頭腦中應有“突破一點,舉一反三”的設計策略。當然,這“一點“的選擇是要留些腦筋的,要考慮教材的特點,要考慮編者的訓練意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綜合敲定。
教《景陽岡》一課,我考慮到課文內容易懂,但文中許多詞語學生不熟悉,不理解。于是我便選定理解文有詞這“一點”來突破。我只示范教課文第一句話:“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縣地面,離縣城還遠。”我在“行”、“地面”兩個詞下面打圈,要求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學生猜出“行”是“走”的意思,“地面”是“這個地方”的意思。接著我告訴學生一種方法:猜讀法。聯系上下文猜一猜,就能猜中一些生僻詞語的意思。接著我要求學生自讀全文,每人至少猜五個詞語,多多益善。結果學生猜出了諸如“店家”、“大蟲”、“自謀”、“說時遲,那時快”等幾十個詞語的意思。
選擇突破的“點”,要因課而異。《養花》一課的“趣”;《荷花》一課的“美”《火燒云》一課的“變”;《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的“情”;《飛奪瀘定橋》一課的“勇”;《會搖尾巴的狼》一課的“裝”;《西門豹》一課的“言外之意”;《獄中聯歡》一課的“對聯寓意”;《第一場雪》一課的“景物特點”;《晏子使楚》一課中的“機智對話”;《冬眠》一課中的“善于觀察、思考、發現”;等等,皆可成為設計的“一點”。可以說,任何一篇課文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一點”。抓住”一點”突破,并形成訓練層次,可以全盤皆活。這樣教,看似小小,實則多多。
- 上一篇:語文講讀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閱讀主體性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