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形態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7:29:00

導語:閱讀新形態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新形態教學管理論文

人類正步入對話時代,對話正逐漸成為人們的生存狀態。對話教學是對話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回應。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

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對話”,一是學生與“文本”教材的對話;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前者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和批判,后者是師生雙方敞開心靈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

案例

《白鷺》教學片斷

《白鷺》是一篇出自文學大家郭沫若筆下的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教學第五節“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一點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則嫌白,深一點則嫌黑。我首先留給學生適度的時間與“文本”對話──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然后師生對話交流。

師:你們潛心讀文,與課文“對話”,一定有很多收獲,老師希望與你們交流,分享你們收獲的快樂。

生:我非常喜歡白鷺,流線型的身段,雪白的蓑毛,鐵色的長喙,青色的腳,多么像一幅天然的畫!

師:你真會感受!

生:白鷺外形精巧如畫,作者語言優美如詩“那……那……那……那……”的排比后式,語意貫通。語言流暢,節奏明快,讀來瑯瑯上口。

生:李思的評價很精彩,我愿意“錦上添花”──頌讀這一節。

(童聲讀得聲情并茂,受感染的同學們今情不自禁地輕聲讀起來……朗朗的讀書聲中,老師會心地微笑點頭)

生:(兩分鐘過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我能背下來了!

師:如此精彩的語句,值得儲蓄,讓我們一起背下來,好嗎?

(生齊背)

生:老師,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也是一幅優美的畫,這是我課前畫好的白鷺,送給你!

師:(微笑著雙手接過畫)謝謝李彬同學。咱們一同欣賞這幅畫。(說完,把畫張貼在黑板上)

生:耶!(孩子們異口同聲)

生:畫得惟妙惟肖!

生:白鷺活啦!

師:白鷺長得美,作者寫得美,李彬畫得美,大家評得美!

生:老師,我發現這段話似曾相識,好像在哪兒讀過!

師:噢,是嗎?在哪兒讀過呢?

生:(恍然大悟)前些日子,您推薦我們讀戰國時代楚國辭賦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其中有描寫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郭沫若先生描寫白鷺青色腳的語句可能是從這兒轉化來的。

師:感謝陳夢同學“似曾相識”的提示和喚醒,感謝林憶南同學開啟的記憶和聯想,使我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全體起立,為他們“活讀書,讀書活”鼓掌!課文中,郭老巧于用古,化舊為新,值得學習!

生:老師,我不同意“巧于用古、化舊為新”的看法,袁枚說過,詩有三偷──偷句、偷意、偷勢。我認為,郭沫若先生描寫白鷺腳的語句有偷勢之嫌。

(同學們先是面面相覷,接著是哄堂喧嘩)

師:我想談一下“偷勢”的個見解。“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當我們吟詠宋代詩人林逋的這兩句詩時,有誰會想到這實出自五代南唐江為的“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當我們拜讀莎翁名劇《奧賽羅》時,有誰會想到那是出自于意大利欽蒂歐的《夫與妻之不忠實》?藝術不是無源之水,任何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有繼承,又有創新,成功的引用、化用應該是在原句基礎上的另出新意,得其神韻而自有境界。

生:老師,聽您一席談,我佩服江為勝過林逋,佩服欽蒂歐勝過莎士比亞,佩服宋玉勝過郭沫若,因為前者是首創,后者是革新。

(學生熱烈鼓掌)

師:(走過去,真誠擁抱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學生)

我佩服你!有思想,有個性。讓咱們以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共勉吧──“我堅決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力。”

(掌聲響起,經久不息)

生:我想來一次“偷勢”

師:祝你成功!

生:同學們都說媽媽為我編織的毛衣合體,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則嫌短,寬一點則嫌肥,窄一點兒則嫌瘦。

師:媽媽心靈手巧,女兒心靈“口”巧。

解讀

“對話”,作為閱讀教學的新形態,昭示著民主和平等。民主、平等是對話”的第一法則。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前提下,師生雙方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上文案例中,從知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只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從情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學生與教帥一樣,有獨立的人格,有自由意志,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達自己的空間。師生關系民主平等,親密無間,如形和影的自然親和,似聲與響的相得益彰。

“對話”,作為閱讀教學的新形態,凸現著創造和生成。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的交流,真誠的溝通,互相借鑒,互相啟迪,從本文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合作的氛圍中,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識被他人所喚醒與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認識與知識,整個對話過程充滿創造色彩。

“對話”,作為閱讀教學的新形態,張揚著個性和人性。案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自由、開放的對話突破了一人獨白,他人獨聽的”萬馬齊喑”的局面。建設性、創造性的“沖突”得到認可與欣賞,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的個性得以扶植和張揚,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時間流”中,能夠清晰地覺知師生關懷問辨,循循善誘,相互熏陶;教學相長,心智啟迪,情懷儒染,靈魂交融師生浸染于一種豐富、和諧、光明、溫馨、純潔、疏朗、博大的氛圍之中,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在這里,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這里,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在這里,創生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