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導讀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5 08:57:00

導語:質疑導讀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質疑導讀法管理論文

導讀是語文教學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謂導讀,是指教師運用某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深入思考,發掘問題,主動領悟,逐步提高閱讀能力。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里說的“相機誘導”,亦即“導讀”。在一般情況下,導讀的實現是憑借質疑的手段進行的。眾所周知,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應。有了這種反應,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了。這個道理古人早已懂得。明人張洪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由此可以看出:質疑—思考—領悟這一思維過程,不僅反映了人的思維規律,也是課堂導讀的基本活動程序。顯然,課堂導讀的核心是激發思維,常用的手段是質疑。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之高效率地獲取知識,訓練閱讀能力。

筆者常用的導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1.啟興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有動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凡是使人興趣盎然的東西,特別能激活人的思維。教學中,運用質疑的方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認真讀書,達到導讀的目的。

學習《荷蓧丈人》一課,教師借助導引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題注釋《論語·微子篇》,“微子”是什么人?同學們看過電視劇《封神榜》,商紂王有三位忠臣:微子、箕子、比干。《微子篇》第一章寫道:“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引自《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2頁。孔子很贊賞這三個人,稱他們是殷商時代的三位仁人,即成仁取義之人。盡管紂王無道,把微子廢掉,但他們以死相諫,關心、參與政治的精神孔子十分贊賞。這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而隱士的主張恰恰是逃避政治。因此《微子篇》中寫了許多孔子和隱士發生沖突的故事,很有趣。本課寫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同一位隱士發生沖突的事。

學習本課,請同學們圍繞以下問題閱讀、討論:(投影出示)

①“丈人”在文中指什么?

②丈人為什么要批評孔子?

③子路見丈人罵孔子為什么還要“拱而應”呢?

④丈人對子路的態度為什么前后明顯不同?

⑤孔子為什么命子路“反見之”呢?

導引語緊扣課題有機延伸,點明課文的難點:孔子“入仕”的政治態度,并用質疑發問提挈全文的主要內容,喚起學生的閱讀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直接興趣,學好課文便有了基礎。

2.尋路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葉老說,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憑借質疑引導學生摸清文章的脈絡、作者的思路,使之體會課文構思的精妙,領悟課文謀篇布局之道,以為讀書寫作的借鑒。

秦牧的散文《土地》選材廣泛,聯想豐富,怎樣引導學生認識文章的思路,體會其“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呢?既然作者的匠心在于圍繞中心合理地選材布局,導讀尋路的突破口也應從材料入手。先引導學生看書:課文中選用的與土地有關的材料(事)共有多少則?學生找出共有13則,再引導學生給這些材料加上標題,按序號進行排列,最后啟發學生依照性質將這些材料分類:1~4則寫珍愛土地;5~8則寫保衛土地;9~13則寫建設土地;最后一小節贊美土地,點旨明題。至此不難看出,文章的思路是以“土地”為線索,按照珍愛土地—保衛土地—建設土地—贊美土地的順序安排材料的。從選材看,古今中外,事情繁雜,似不連貫,是“散”的,但依據線索,圍繞中心組織材料,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最后揭示中心,體現了“神聚”的特點。導讀中若能利用板書,會使思路顯示得更加清晰。

3.對比

對比是人們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主要方法,也是語文教學導讀常用的方法。質疑對比,容易迅速使學生認識事物的特征,抓住問題的本質。質疑對比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同一事物前后對比。如閱讀《明湖居聽書》,為了認識白妞說書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質疑:白妞出場前后,戲園里的氣氛有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由出場前的“熱鬧哄哄”到出場后的“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都聽得見響!”說明了白妞演唱的巨大吸引力和在觀眾心目中的影響。另一種是兩種事物的對比:描寫黑妞和白妞演唱的技巧用了什么方法?學生很可能回答:用了比喻的方法。可以再引導對比:兩者運用比喻描摹表演聲音的情況完全相同嗎?如細讀課文便會發現:寫黑妞是以聲喻聲,“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寫白妞則是以形喻聲,“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這時,學生就會理解作者把只可意會而難以言狀的聽覺形象轉化為易于體會的視覺形象表達出來,目的在于使讀者感受真切,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更鮮明地突出了白妞高超的演技。

4.探微

課文中常有一些類似“閑筆”的地方,對表現中心有直接關系,但往往容易被學生忽視。導讀,應抓住這些學生不注意的細微之處,借助質疑,激發思維,來一番“咬文嚼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范愛農》一文有兩處省略號,用法很微妙,學生一般不注意。一處是魯迅到報館去詢問王金發送五百元的事──

一個名為會計的便不高興了,質問我道:

“報館為什么不收股本?”

“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另一處是許壽裳寫信催魯迅往南京──

愛農也很贊成,但頗凄涼,說:

“這里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我懂得他無聲的話,決計往南京。

教師質疑:這兩處省略號都表示語有不盡嗎?學生會回答:都表示語有不盡。再引導:那么產生語有不盡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處省略號對表現中心有何作用?細讀課文可以看出,兩處省略號確然表示語有不盡,但第一處的“語有不盡”是因被對方截斷而未說完,第二處是因說話人(指范愛農)不愿說下去,根源在于下文所說的“無聲的話”,形象地表現了范愛農當時凄涼的心境,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依然如故的悲慘局勢,從而突出了文章中心。這種導讀,往往令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可以發揮以小見大、探微而顯旨的作用。

5.求變

將已有的知識結構借助質疑變換一個角度認識,可以引起新的思考,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識。

學習《〈指南錄〉后序》,為了使學生深入認識文天祥出使北營的緊迫形勢及“紓禍”、“救國”的動機,抓住“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質疑:戰、守、遷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三者是什么關系?部分學生會脫口而出:并列關系。再引導研讀本小節內容,學生就理解了三者是選擇關系,即或迎戰、或防守、或轉移都來不及了,從而突出了當時形勢的緊迫性和文天祥以國事為重的出使動機,確定了導讀全文的認識基礎。

學習小說《藥》同樣采用此種方法,引導認識作品主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絕大部分學生確認是夏瑜。再深入質疑:“既然夏瑜是小說的主人公,為什么要放在暗線的位置?”這一導,經過思考學生便會認識到作者構思的意圖和作品的主題:把夏瑜放在暗線的位置,便于突出老栓及其他群眾(包括夏母)的麻木、愚昧和對革命的不理解,更鮮明地反映了時代特征和小說主題。

運用“求變”的方法導讀,學生接受知識快,印象深,還可以訓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鉆研課文,發掘問題,有利于開拓學生思路。

誠然,語文教學的質疑導讀方法不止以上所述幾種。人們常說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師,根據不同的教材和學生,可以采用多種導讀的方法。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應當立足于“導”,在質疑的針對性、啟發性、科學性上多用心思,講求效果。①針對性。即質疑要從學生理解教材的實際出發,針對一般學生自以為理解而沒有問題的字、詞、句、段巧妙設疑,激發思維,改變學生常有的那種松弛的心理,使他們的思維處于一種積極的活躍的狀態。如以上所述的“探微”、“求變”。②啟發性。即質疑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設計問題要有一定難度,且有助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發揮舉一反三的作用。如對比黑妞的以聲喻聲和白妞的以形喻聲,以進一步激發學生認識運用“移覺”方法,多角度地描寫演唱技藝的作用。那種“對不對”、“是不是”的問答式方法是起不到這種作用的。③科學性。即質疑要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要有利于學生鉆研教材或集體討論,促使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主動地思考、探索、解決新的問題,并且把思維的觸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如以上所說的“啟興”、“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