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15 05:43:00

導語:閱讀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教學研究論文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這個過程中,請教師們不要忘記為閱讀教學打開一扇窗,讓新鮮的、豐富的、充裕的空氣得以流入課堂,讓輕松的、活躍的、和諧的氣氛永駐教室。這扇窗就是語文課外閱讀,打開了這扇窗,學生就能領略與觀賞到窗外那更多更美的風景,外面的世界無限精彩。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由此可見,為閱讀教學打開一扇窗,大力展開課外閱讀,增強感悟,培養語感,積累知識,提高素質已成為當務之急。課外閱讀的這扇窗該如何打開?怎樣使學生養成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良好習慣?在實際工作中,我采取以下的四點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發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想讀

興趣是人們探索事物的一種積極的知識傾向,它能使人產生一種強烈向往的心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去認識事物。那么,如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例如在教完《草船借箭》這一課后,同學們深深地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折服,這時,我拿出了《三國演義》,對同學們說:“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這本書中還有許許多多,請一睹為快吧!”此時,學生們的閱讀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下課之后,爭先恐后去閱讀這本古典名著。這就是我們常用的“一篇帶多篇”、“片段帶整篇”的方法,旨在為學生指引閱讀方向,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選擇合適的書籍,讓學生可讀

英國詩人柯勒律告訴我們,閱讀者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這樣才能“像挖寶礦的礦工,把礦渣甩在一邊,只撿純凈的寶石”。本著“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則,我排列出閱讀課外書的參考書目和先后次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其中,低年級著重閱讀《安徒生童話》《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話》《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說等,側重培養想象能力;中年級著重閱讀《成語故事》《兒童小百科》《愛的教育》《歇后語故事》等少兒故事和科技常識等,側重培養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級著重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中國上下五千年》等比較通俗的古今中外歷史故事、名人傳記等,側重培養鑒賞評價能力。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點到面,既有階段性,又保持連貫性,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的知識的同時,又能逐漸鍛煉和養成自學的能力。

三、指導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會讀

從嚴格意義上講,課外閱讀應該是一種獨立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獨立自由地確立目標、選擇讀物、指定計劃、控制進度、檢查效果。但由于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強了宏觀調控和方法指導。從時間上來說,每周設立一節閱讀指導課,一節課外閱讀課,每天中午保證有半小時以上閱讀的時間。從指導內容上來說,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朗讀練習和講故事訓練,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并幫助學生選擇材料;指導中年級學生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讀文章,并嘗試寫好片段賞析式的讀書筆記,不少于30篇;指導高年級學生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發表獨特的見解,進行感情朗讀和復述,寫好讀后感,不少于40篇。

四、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愛讀

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激勵學生更好地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我孜孜探求語文教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開展了朗誦會、名著導讀、故事會、開心詞典、讀書筆記展評等實踐活動。每個活動我都實施三個步驟:閱讀準備、進行活動和評講。如在朗誦會之前,我要求學生認真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好好自行練習。活動時,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篩選,每組兩名優勝者參加全班朗誦。同學們表現出很濃的參與意識,熱情很高,也發揮了較好的水平。在這一系列的講述、競答、品評、交流等活動中,實現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使學生發現不足,尋找差距,從而促進內需,變“要我讀”為“我愛讀”,切實感受到閱讀是人生一大樂事。

實踐表明,為閱讀教學打開課外閱讀的這扇窗,能豐富學生的詞匯,提高他們的讀寫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當然,課外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開好這扇窗,管好這扇窗,力求充分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