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創新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04:18:00

導語:語文創新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創新教育管理論文

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總書記在1992年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呼喚著具有高素質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面對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顯得格外重要。江總書記在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因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國民的創新素質,創新能力成了21世紀國民最重要的能力。

創新,就是走前人未走的道路,干前人未干的事業。

創新教育,就是指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即不僅要授之以"魚",而且要授之以"漁",更加要導之以"創"。它是要在全面優良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迸出智慧的火花。從這種意義上講,創新教育不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種意義深遠的教育思想。

創新教育是一種超越式教育,在價值觀取向堅持以未來理想與成功為價值的"明天"教育價值觀,它不以"重復過去"為已任,旨在人文本質上創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創新教育是一種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與情商和諧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強調人格發展的獨立品質。創新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它屬于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突出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21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在創新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語文作為一門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一方面是人們交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我國豐富的人文精神的組成部分。它關系著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增強,關系著民族興衰的命運。面對新世紀的挑戰,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創新人才能,培養創新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語文要加強創新素質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當今,從信息社會的角度看課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掌握、分析、運用、傳遞信息的綜合能力。為了使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針對傳統語文教學"少滿差費"的弊端,我認為語文教學中應進行了下述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創造興趣,鼓勵創新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沒有求知欲,就沒有學校。因此,他向全體教師建議,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的火花。要使學習具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強孩子的信心,使他們獲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啟發性原則,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講教學《司馬光》、《烏鴉喝水》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這樣的啟發性問題:如果你遇到司馬光這樣的情況,該怎樣辦?你能幫烏鴉想出別的辦法嗎?結果小同學七嘴八舌,爭辨激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正是在這種熱烈討論中受到了鍛煉。對于所有不同意見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合理的則給予表揚。

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一灌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睜大眼睛發現,發現好的詞語、好的修辭、好的句子、好的描寫,每一個發現都是學生自己的收獲。特別是對語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更多關注些,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其上進,盡量捕捉其"閃光點",給予激勵表揚,使之振作精神,樹立信心,學生從細微處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這樣學生心情舒暢,課堂上學生敢于大膽開口,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在教學中產生和諧的共鳴,增進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不僅要激發求知興趣,還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在上課時讓學生發表見解,多顯示思維活動的過程,思維過程的展現與評議可以打破傳統封閉型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思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多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你是怎樣想到的?"或者問"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從而不斷地排除障礙,克服思維定勢,理順思路,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創造能力。積極鼓勵學生的自辟蹊徑的做法,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使學生的頭腦中會經常閃現出創造的火花。

二、運用求異法,旨在創新

"求異"法是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則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的提出自己新見解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運用"求異"法,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因此,教學不應求同過多,而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審視文章的立意、題材、結構和語言,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體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強調在課堂中進行多元化思維訓練,多元化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思維形式,鼓勵學生針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別人的見解,各抒己見。例如在教《司馬光》時,有位教師設了這樣一個問題:"除了這種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嗎?"這個問題激起了同學們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積極講自己獨特的見解,把整節課的氣氛推向高潮。另外,還要正確引導學生逆向思維,一些小學生由于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新見解,為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的進行探索,樹立新思維,創立新形象,在思考問題時,不僅可以從正面去思考,也可以從反面去設想。例如一些成語,強調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較固定,但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對付老虎,保全性命,難能可貴。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運用求異法,學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個性。

三、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鼓勵學生大膽幻想,以幻想目標激勵學生,然后啟發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架設通向幻想目標的橋梁。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科學的每一項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對事物的未來大膽地幻想是創新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史上的許多事物的過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未來大膽進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標為導向,激勵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運用掌握的知識,尋找各種將幻想目標化為現實的途徑,從而增進創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結尾有這樣一句話:"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蕩舟漓江的情景,內涵豐富。這時教師可抓住詞句,引導學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們蕩舟漓江去是怎樣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描述游覽的情景。有時,教師要善于利用"空白點",引發學生"補想",培養學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長城》第三段寫"聯想到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但古代勞動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課文沒有敘述。教師可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想象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修筑長城的。學生從環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開想象,深切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修筑長城的艱辛。

展開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還可以抓住結尾,引導續想。有些課文的結尾猶盡而意未了,余音不絕,耐人尋味。教師可抓住結尾循著文路展開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課文"假想"成分,引導推想。有些課文的體裁是科學小品文,蘊含著創造思維培養的許多因素和良機,教者可根據體裁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展開科學而合理的推理。小學語文課本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好課文,蘊含著培養創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機,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因素,把握培養良機,引導主體參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積極開展語文活動課教學

國家教委頒布的新課程計劃明確規定:"課程包括學科、活動兩部分","活動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實施全面發展教育中,同學科相輔相成"。因此,為給學生以更大的自由度發展個性和培養特長提供條件,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語文活動課教學,把它作為激發興趣、愛好和特長,實現個性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通過語文活動課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在小實驗、小制作中自己動手,在現時社會中去思索,發揮主動性、勇于思考、大膽創新,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促進了素質教育的開展。例如展開"五個一"系活動,即:每天一條好新聞;每周一個好故事;每月一個小制作;每學期一個小創意;每年一個小發明,并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使他們都積極參與其中,使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動課上,還將和課本上所學的內容緊密聯系,使其成為輔助教學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學了《狼和小羊》、《美麗的公雞》等這種類型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在活動課上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的。他們根據課文的內容自己的想像,任意發揮,自由表演,對參加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對表演獨特、新穎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通過此項活動,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受到了各種鍛煉,提高了各種能力,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教育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是實施素質創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所以我們必須從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出發,抓住契機,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通過自身素質,在教學中扎扎實實落實素質教育,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當然創新教育的實現需要改革的因素還很多,比如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等諸因素都將影響到創新教育的實現,上述僅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膚淺認識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