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式轉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3:13:00

導語:學習方式轉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方式轉變管理論文

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新課程、改革教材及評價與考試制度等一系列舉措,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一般認為,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維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但長期以來,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很少,學習方式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四重”“四忽略”傾向: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忽視積極主動學習態度的養成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師生交流重一問一答,忽視研討機會的給予、思維空間的開放;作業布置重機械訓練,忽視聯系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習評價重試卷分數,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正確評估。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以此來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呢?大余縣教委作為首批國家新課程實驗區,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和實踐。首先,我們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實現以下三個轉變:第一,要轉變學生他律的被動學習現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應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要牢固樹立“課堂是屬于學生的”這一教育理念,把學習的時間真正還給學生。如語文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讓他們在預習中養成遇到困難主動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課堂上,教師的主導應“導到為止”,切不可繁瑣分析,疲勞訓練,40分鐘的課堂學習時間,應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時間。此外,讓學生自主學習,要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我們要求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當然,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應把學習方式的選擇權還給學生。據調查表明,很多學生還不能利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效率。這說明我們平時極少給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權。為此,我們要求教師不能長期硬性規定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不能壓抑學生的自主意識,造成學生習慣性地按照教師的“吩咐”去機械操作,形成學習效率的極度低下。教師應放手再放手,還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權,讓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第二,要轉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現狀,培養合作交流能力。我們認為,新課程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如何進行合作學習,我縣的東門小學、池江小學等以此作為課題進行顧認真而又細致的研究探討,并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從合作學習的形式上看,合作學習可以以同桌、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體交流的形式進行,既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有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從合作學習的內容上看,合作交流的可以是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還可就調查研究性的命題分工實施,再交流綜合,還可貴州省課外閱讀、社會實踐學習談收獲談體會……總之,方法靈活多樣,內容可涉及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終極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轉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狀,培養探究實踐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形成學生能力的最廣闊的空間。綜觀國外教育,都十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達成。而要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關鍵是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判斷、合理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的態度,使學生明確自己應有的姿態和生活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學習探究活動中,我們要求教師不僅僅提供教材或資料讓學生去理解、記憶,而應呈現一個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從多種形式、多種層面去求得答案。要使學生不僅“愛問”,而且“會問,形成較強的質疑解疑能力。同時,教師不能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好的“圈套”回答問題,而應該引導學生敢于針對課文內容、課外讀物、針對社會生活、針對教師和同學的不同觀點等等提出質疑,敢于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甚至否定權威。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哪怕是一點點創新思維的火花,教師也一定要精心保護,給予鼓勵。總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此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的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轉變過去那種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得到發展的學習方式;轉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能順利實現以上三個方面的轉變,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縣教委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些工作:一、夯實基礎促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創新和素質的提高,是落實課改理念,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基礎和根本。為了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和素質的提高,我們采取了有力措施。1、注重理論學習。結合對原課程體系和學習方式局限性的分析,我們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全縣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及各學科新課程標準等有關課程改革,特別是關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文章。在學習中做到有計劃、有筆記、有心得體會、有檢查、有考試。2、拓寬培訓途徑。一是在選派教育行政干部、學校領導干部和教師到北京、大連、深圳等地參加國家一級培訓和課改研討的同時,邀請省內外的教育專家、教授到我縣進行新課改培訓。分管教育的書記、鄉鎮長及中小學校長、教師都進行了課改通識培訓,實驗教師參與了各級各類學科培訓;二是積極選派教師到全國各地學習考察。一年來,我縣以跟班學習、交流研討等形式,選送了縣教委機關干部、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共1000余人次到北京、江蘇等地學習考察。學成回來之后,在縣內鄉鎮、學校之間實行“異地培養教師制度”,讓他們培養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骨干教師,這樣一茬接一茬,從而形成了我縣師資培訓燎原之勢。3、開展送教下鄉。為宣傳新課改理念和先進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我們開展了積極的送教下鄉活動。一是送觀念。我們把相關文件和各級領導關于課程改革的講話精神匯編成冊,印發到每個教師的手中,輔導他們學習;二是送教藝。我們把一些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吻合的優秀課例,如福建東南電視臺播放的《琥珀》、我縣優質課競賽活動的獲獎課例等制成錄相片送到各實驗學校進行播放,在組織教師觀看以后,由縣教研員進行點評,再根據我縣的實際組織教師進行討論;三是解疑惑。縣教委領導根據教師對課程改革實驗的疑惑,作輔導報告,為教師解難釋疑,澄清各種模糊認識。4、狠抓崗位練兵。一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狠抓了教師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普通話、簡筆畫和現代教育技術等基本功訓練,并做到期初有計劃,平時勤督促,期末要考核,把教師基本功的練習成績納入教師的工作業績考核。二是組織個案分析。我們以每周三固定聽課日制度,組織縣教委機關干部、教研員和縣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深入學校聽課,組織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個案分析。三是在把握好教師“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議課”等環節的同時,積極開展校內“匯報課”、“觀摩課”、“公開課”和校、鄉(鎮)、片、縣四級優質課競賽等公開教學活動,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教師相互切磋,交流經驗,共同提高。二、把握關鍵促轉變1、教學改革促轉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關鍵在于轉變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為了實現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徹底變革,我縣把2002年定為“課堂教學改革年”。其目標就是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探求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2、教育科研促轉變。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倡導和幫助學生建立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必定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成立課程改革教科研工作指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專門的學習方式改革與研究工作指導組,編制了《大余縣課程改革實驗研究課題指南》,確定了51個與學生學習方式相關的研究課題,(其中,“合作式學習方式的研究”和“‘探究式學習’課型在農村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施”等8個研究課題被省教科所立項),并在完善工作制度,加強課題研究管理的基礎上,從教育教學第一線聘請了38名兼職教研員,進一步加強了教科研力量。三、創新環境促轉變1、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與學生家長在學生時代所行的以接受式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有著天壤之別,家長未必理解和支持。為了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社會環境,我們一方面通過電視講話、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宣傳單、板報、街頭橫幅等形式,大力向社會宣傳素質教育,宣傳課程改革,宣傳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又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與廣大家長一起分析單一、陳舊、被動的學習方式的局限性和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優越性,解答家長對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種種疑惑和擔憂,并把一些實施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優秀課堂教學錄相片,在家長會上播放,引起了家長對課程改革和實施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濃厚興趣。此外,我們還以社會評價的形式,請家長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參與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中來,讓家長和我們一起共同感受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巨大促進作用。2、創新考試評價機制。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為了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十分注重考試評價制度對學校和教師教學方式改革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了考試評價制度改革與創新的力度。一是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度試行)》、《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討論稿)》和“促進人的發展為本”的新評價理念,制定了《大余縣小學語文、數學畢業質量檢測改革實施意見》,在內容上重點突出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測試,加強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形式上,(小學語文)融合了基本的聽、說、讀、寫,(小學數學)兼顧了聽算(心算)、筆算和計算器的使用;在手段上實行了“三個結合”,即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理論(動口和動筆)與實踐(動手)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二是依照新課改理念,制定了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量化標準,十分強調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落實。三是把教師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創新,以較大的權重列入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考評目標。經過近一年的研究和探索,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了創新,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的能力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僅2001—2002學年度,我縣就有97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各級教育刊物上發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而且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我縣今后的課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