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問題意識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7 03:46:00

導語:語文問題意識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問題意識教學論文

有這樣一件事:1998年底,一個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到上海市訪問。接待人員安排他們在一所很有名望的重點中學聽了一堂高中一年級的物理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目的明確,教法靈活多樣,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雙邊活動相當活躍,配合很默契。第二天,接待者請來訪團人員談談觀感時,回答令他們始料未及:“既然老師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特別是學生又沒有問題提出,這堂課上它干什么呢?”在語文課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老師的提問花樣百出,什么“復習問”、“新授問”、“鞏固問”、“齊問”、“抽問”,一環套一環,一問追一問,老師總是裝著一腦袋問題走進課堂,由主導的“灌輸”變異成了主導的“追問”,學生從主體的“被灌”變成了主體的“回答”……著名的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說過:“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時像個句號。”聯系上面的現象,我們應該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的教學不養成學生提問的習慣,教會學生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能力,反而只是按照老師講的,書上說的,本子上記的去死記硬背呢?這種只注重對具體解題的指導,而忽視對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換句話說,只重視“答”的訓練而忽略“問”的培養與指導的現象,在教學中是普遍存在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學生不善提問,不敢提問,不敢勇敢地挑戰權威的老師,權威的課本,從而失去了大部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創新能力”是當今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而“創新能力”來自于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應從課堂教學開始,怎樣才能把課堂變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呢?我覺得應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能力”開始。一、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實踐證明那些具有創造才能的學生,往往都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都具有“多疑”、“善問”、“勤思”的思維品質。同時,科學家的研究也表明:孩童的創造性思維遠比成年人要強得多。小學生正處于創新思維發展的最佳時期,教師要結合他們的特點,加強問題意識的培養,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1、創設問題情境,活躍學生思維,誘發勤思。勤思是提問的前提。在課堂上,教師應精心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并通過適當的,巧妙的點撥,引導,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他們在創造性的思維中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2、要喚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保護他們的好奇心,鼓勵多問。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日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對于課堂上總愛提問的學生,老師應時刻把褒揚的話語掛在嘴邊:“你問得真好!”;“你的問題真有意思!”;“你真愛動腦筋!”,這些溫暖的話語送給學生定會使他們心花怒放,無令而往。對于有惰性或生性膽小羞怯的孩子更應及時地多加鼓勵:“勇敢些,老師相信你能行!”;“啊,你真了不起!”,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或者一個翹起的大拇指都會使他們信心倍增,“問”趣盎然的。二、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問題能力在學生大膽設問質疑的同時我們會發現這種情況:學生的問題多了,然而提出的問題漫天飛,不著邊際,毫無價值。那又如何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學生的問題能力,問題價值呢?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授之以漁,使學生質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想讓學生學會質疑,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老師每次是怎樣設疑的。如讓學生明白學課文一般是按這樣的步驟進行的:(!)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2)品析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5)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這樣的步驟是老師提問的根本,讓學生反復體會老師是怎么設問的,為今后的自主提問提供了基礎。2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設疑“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必須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如在教學淺顯易懂的課文時,可讓學生做小老師,模仿老師的樣子備課、上課,使他們的問題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和發展。我們會發現,起初不盡如意的問題設計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3引導學生對結果質疑當我們把“結果”看得高于一切的時候,便忽視了很多重要的東西,包括在過程中所能掌握的各種技能、學到的廣泛知識、訓練的思維能力以及一些難以預料的新發現。而當我們把目光重新放回“過程”上時,我們的孩子將會擁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全面的能力,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靈活的創造性。學生喜歡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會認為書上寫的,老師說的“結果”就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鼓勵和培養學生敢于懷疑的思維品質。每篇課文學完了,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會對所學的“結果”有疑問之處。我們應鼓勵學生勇敢地挑戰老師,挑戰書本,把自己的不同見解或疑問說出來,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或查閱有關資料去尋求答案。在教學《雪兒》(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第7課)一文時,我發現第一自然段里的“家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這句話是個病句。我便問:“同學們,你們看看書上的這句話有問題嗎?”從學生的表情里我看到了這么一句話:“書上還有錯的嗎?”,“教科書是人編的,難免有出錯的時候,請同學們課后討論一下,到底錯在哪里?”我引導說。下課后,結果沒等我去問,幾位同學便興奮地捧著字典來了:“老師,我們知道了,這句話里的‘就’也就是‘僅僅,只’的意思,與‘只’重復了!”“真了不起!”我及時肯定了他們的答案與做法。這一質疑解疑過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理的品質。總之,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問題能力”,關鍵在于我們教育者的觀念要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內涵要變。作為“主導”,教師的任務不應是“提問題”的主導,而應設法去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要想法設法讓學生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走進課堂,即,要讓學生變成提問題的“主體”,而不是回答問題的“主體”。要使每個學生的思維充滿個性化放射狀的發展。而決不能把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死點。教師在回答學生問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要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說得好:把學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這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真正規律,讓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