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8 08:57: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新課程標準指出:進行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現代的教育理念認為要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應該構建一個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語言的探研活動中來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應該讓學生動起來,做到“動腦、動口、動手”。一、動腦。動腦主要包括兩方面:“質疑和創新”。1、質疑就是善于提出問題。“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李政道教授對自己的學生說過:“最重要的是要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由此可見在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質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教師應創設質疑氛圍,鼓勵學生質疑,開啟思維之門。教師要根據文章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要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同時,教師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培養質疑的能力,如緊扣課文質疑,抓住重點詞質疑,抓住課題與內容的聯系質緞,從文中看似有矛盾之處質疑等等。2、創新就是創造性思維。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主動地在探索過程中獲取新知,產生某種感悟、體驗。對于學生的出乎意料的回答或別出心裁的思考方法,教師要細心體察,耐心誘導。對于一些正確的獨見之處更要及時加以表揚。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更要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創造條件。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并聯系身邊的生活實際,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二、動口。動口主要指“讀和說。”1、讀。讀主要指朗讀。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安排學生讀書,要以多種形式反復進行朗讀的訓練。尤其是閱讀教學中,讀書更應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活動,課文應當主要放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沒有朗朗的讀書聲的閱讀課不是好的閱讀課。教師備課時要備讀,為學生安排好各種方式的讀書時間。要引導學生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或營造氣氛,指導朗讀,可以教師范讀、帶讀,學生指名讀,小組讀,輪讀,分角色讀等;為了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用心去讀,一般采取默讀。讀書要理解地讀,動腦子去讀,防止“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讀書要人人讀,反復讀。2、說。主要指口語訓練。包括敘述、轉述、復述和議論。小學階常見的說話訓練有:A、看圖說話。看圖說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聽說訓練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多用于低年級。B、觀察說話。觀察說話是直接觀察事物后進行的說話訓練。包括觀察人物、觀察事物、觀察景物等。C、創設情景說話。要設法把學生帶入某種假設的情景,以引起說話的動機。如模擬購物,打電話,借書等。D、討論、辯論。討論、辯論多用于高年級,話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內容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他們有一定啟發作用或教育意義的。E、復述。各種形式的復述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記憶力。復述不同于背誦,它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全部或部分地敘述課文內容。復述一般可分為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創造性復述三種。三、動手。動手包括寫、畫、做。1、寫。寫包括低年級識字課上的書寫生字。在低年級識字課上,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的生字進行書寫練習,提高識字效果。寫還包括在課堂上的小練筆,這一般在中高年級中進行。主要指讓學生就問題的一個側面,用較為簡潔有力的話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2、畫。畫主要是指讓學生根據語言訓練情景的需要,把課文的有關內容用手中的筆畫出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趙州橋》一文的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動手畫一畫那大小五個橋洞的樣子。同時,畫又是指“畫點批注”的閱讀方法,常言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只有把課文中重點的字、詞、句用手中的筆標出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3、做。做主要指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做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手工,以及一些小的科學實驗等。例如“八只鐵牛”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一做水的浮力及鏟沙拔鐵牛的實驗,這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當然了,除了“動腦”、“動口”、“動手”之外,語文的課堂教學還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設計一些有如:“小表演”、“小演示”、“小話劇”之類的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總而言之,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生機盎然的,趣味生動的,而不是死氣沉沉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會活躍起來,主觀能動地參與語言訓練,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培養語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