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個性解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9:00:00
導語:語文個性解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展語文能力的需要。提倡個性化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把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為一種積極因素加以利用,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所謂個性解讀就是在讀書過程中,學習的結論不是老師直接給的,也不是拘于教科書中的現成答案,而是經過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來的,是個體對閱讀材料的獨立的認識和見解的過程。鼓勵學生閱讀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獨立自己見解,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的共識。如我國先哲孟子強調“心之官則思”,又如法國近代教育家盧梭指出:“為了使一個青年能夠成為明智的人,就必須培養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在他采取我們的看法。”早在15世紀的蘇格蘭W·德拉蒙德說過:“不愿思考推理的人是頑固的,不會推理思考的人是愚昧的,不敢思考推理的人是奴隸。”在閱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有獨立的見解,我們要創設條件,優化教法,讓學生敢想、會想、肯想。一、解放思維,使學生敢想在弘揚學生主體的實踐中,對如何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不少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對如何鼓勵和保護學生的思想自由卻少有涉及。只有允許思想上的自由,才會有心靈上的解放,才會有真知灼見的出現,而被禁錮的思想是產生不了獨立的見解的。這是已被無數的歷史事實所證明的。要使學生敢想,老師就必須熱情鼓勵和細心呵護學生的思想自由,對他們不能有意或無意地哪怕是丁點兒的傷害。正如美國學者奧爾科特所說:“真正的教師保護著學生,不使其受他人的影響。”鼓勵和保護學生的思想自由,首先,在教學中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考。如教學中老師的反饋不要過早,以保證學生能在不受老師的影響下作深入的思考;老師對學生的答問不要過早表態,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以保證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比較,從而認識各種見解的價值。其二,在學生的認識發生錯誤時,老師更要明確:“對每個人來說,自己的任何思想都是寶貴的”,對學生不指責,更不嘲諷,而是小心翼翼地把他們往正確的方向引,由他們自己糾正不正確的想法,自己悟出正確的見解。二、教思維方法,讓學生會想宋代學者陸世儀說過:“悟處皆出于思,不思無由得悟。”意思是說獨立的見解是想出來的,不去想就談不上什么見解。教給思考方法,讓學生會想,學生的獨立見解就會如不竭的山泉汩汩流淌。1.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去想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是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可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如《挑山工》一課,在引導學生比較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走路方式、速度和結果,從而理解課文的中心(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堅持到底)后,老師可啟發學生:還可以從什么方面去比較,可以得出什么樣的認識?如果從登山的目的去比較,就會得出另一種認識。挑山工以挑貨上山為謀生手段,當然得一個勁兒往前走,而游人是以登山為休閑方式,當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為方式也就不同。2.從發散思維的角度去思考發散思維提一種多向開展的思維,它不墨守陳規,不拘泥于一種想法,而是廣開思路,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從不同方向進行探索,對問題作出多種答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一句魯迅先生說的話:“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作為問題的思考起點,進行質疑:“這句話可以從哪幾個角度來思考?”引導學生就這句話沿著不同角度進行思索:(l)從字面來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2)從語氣來看,說這句話時,魯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樣的?(3)從上下文看,這句話揭露了什么?表現了什么?(4)從表達手法來看,“四周圍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誰會“碰壁”?為什么要這么說?(5)從說話對象來看,面對一個孩子純真的發問,魯迅先生能將反動派對他的迫害,明明白白告訴她嗎?用什么方法可以讓她意會呢?(6)從時代背景來看,這句話有什么特殊含義?如此發問,學生理解這句話有了一種多側面、多方位的思維出發點。又如《月光曲》一文中,聽了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動地問道:“……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嗎?”可“貝多芬沒有回答”。此處就可以設問: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請多角度進行思考。即提示學生從性格人品、心理感受、特定氛圍、觸發靈感、進入創作情境等方面進行思考。這類發問往往能激發學生在理解語言上發表一些新穎、獨特的見解。3.從非邏輯思維的角度去想愛因斯坦根據自己的科學實踐,深有感觸地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這直覺和靈感就是非邏輯思維。小學生也可以運用直覺思維。直覺思維不像思維那樣嚴謹,沒有經過明顯的推理過程就直接提出結論。在直覺思維過程中,主體不能明確它是怎樣進行的,也不能用語言將該過程和得出結論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來。但是它在認識事物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學生許多不同一般的見解都是直覺思維的產物。如《落花生》的點精之筆:“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在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寫法的匠心所在之后,可引導學生作逆向性思考:“做一個既講體面又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有什么不好?”這樣反思能賦予文章以新的意義,在理解與借鑒上會有所突破。這是因為逆眾與開拓往往得互為因果的。又如《我的戰友》一文中有一段:“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教學時,有學生問:“烈火燒身一聲不吭,難道他不疼嗎?他是怎么忍受得了的?”在我的點撥下,經過一番討論,同學們認識到文章這樣描寫有以下作用:(1)顯示了頑強的毅力、堅強的革命意志;(2)表現了顧全大局,為了革命利益不惜獻身的崇高精神;(3)點明了這節的開頭的“為了……為了……為了……”這組排比句正是英雄這樣做的力量源泉,體現他高度的政治覺悟。對學生直覺思維得出的見解,還要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能把見解清楚地表達出來。小學生直覺思維,經常無意識地運用聯想的方法,如看到冰河解凍,就會想到冬去春來,想到萬物復蘇。因此要經常引導學生聯想,以利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三、激欲勵志,讓學生肯想興趣是個體力求深入地認識某種事物或樂于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但是,興趣不是先天的東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響下啟動、發展起來的。激欲,就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英國學者約翰遜說過:“人生是從需要走向需要的進程,而不是從滿足走向滿足的過程。”要使學生勤于思考,對事物有獨立的見解,就必須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保持對新知的渴望。讓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首先是要啟發學生樂于質疑,“欲求真智,必先疑之”,凡事都問個為什么,凡事都創根問底。有問不完的為什么,就會永遠有刨根問底的勁頭。其二,“思考即生活”,要鼓勵學生把思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享受思考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其三,要鼓勵學生以思考為榮,以有自己的見解為榮,“除了思想以外,我別無財產,但這就是使我滿足的巨大財富。”勵志,就是磨勵意志。美國著名學者愛默生說過:“世界上最艱苦的事是什么?是思想。”思想的果實是甜的,但思考的過程卻是苦的。沒有刻苦的精神,思考就會深入不下去,甚至半途而廢。在學生想不下去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再給時間讓他們思考。獨立的見解是智慧的花朵,只有苦的砥礪,它才能孕育和開放。總之,只要我們創造條件讓學生敢想、會想、肯想,學生就會逐步有自己的獨立的見解并樂于表達出來。在不同見解的交流碰撞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像種子那樣萌芽成長成參天大樹。
- 上一篇:地方立法主體劃分論文
- 下一篇:西方國家選舉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