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2:50:00
導語:語文素質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已經頒布。這個課程標準是在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在某些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的基礎上,又以鮮明的理念、明晰的目標、全新的框架和有效的指導大大前進了一步,使人感到面目一新。
一、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代表了現階段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
20世紀90年代,對語文課程性質基本上有三種看法:堅持工具性,堅持人文性,堅持科學人文相融。三者沒有完全達成共識,但觀點已經相當接近。堅持工具性者,不排斥人文性;堅持人文性者,不排斥工具性。2000年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就已經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漪老師認為,大綱對語文性質的闡述有突破性的進展,但也有同志認為這一表述不盡理想。現在課程標準又加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句,應該說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是至今為止最為恰當的,也是語文教學界絕大多數同行所認同的。
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在這里,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過去教學大綱已經提出了。“是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卻是這個課程標準新提出來的。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語文課程不僅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在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也能使學生得到發展,不僅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奠基,而且為一輩子做人打下了基礎。
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語文學科的多重功能,反映了許多學者和教師的意見。有的同志指出:“學會語言就是學會思考,不僅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且因為像許多語言大師所相信的那樣——學會一種語言就是學會一種世界觀。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互為依存的。語言模塑思維模式,思維反構語言模式。”“中學語文教學,正是要進一步磨礪中華少年對中華語言音形義尤其是語法形態的敏感性,使一代新人在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獲得更清晰的表達人類尤其是中國人最精微美妙的義理與感觸,從而具備更完善的思維模式。而中學的語文教學正是奠定一個中華人在這方面的語文根底的最關鍵的階段。”(辜正坤:《語文教學與中華的命運》)這些話可以作為課程標準關于語文學科多重功能的一個注腳。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現在語文教學的多重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的語文教學僅為應試而教,有的語文教學走上純工具訓練的羊腸小道,有的語文教學僅限于講解課文內容,有的語文教學脫離生活。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不過最主要的弊病是忽視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因此,課程標準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突出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課程標準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規定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把過程和方法列入教學目標,是過去教學大綱所沒有的;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更是過去教學大綱所沒有的。例如,“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上述種種,體現了課程標準新的導向,這就是:在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的同時,特別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根據時代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強調學會略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包括網上學習)的能力;突出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和寫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標。又如,要求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的變革與發展,努力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的營養。又如,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寫作、有創意的表達;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這些新的要求,是課程標準在注重更新觀念,借鑒國外課程理論,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樣做,有力地增強了課程標準的現代意識,有利于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
三、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近十年來,在美國興起的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過程不是對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積累,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種作用中,包括了主體對知識客體的選擇、分析、批判和創造。
其實,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接受理論早已指出:作品意義和價值只有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是讀者和作者共同創造的。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實際上,閱讀也需要傾吐,可以說閱讀是伴隨著傾吐的吸收。猶如吃飯,吃飯自然是吸收,但必須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隨著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營養。由此看來,在語文教育中,毫無疑問,必須十分尊重學生這種自主性。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個題目的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他寫“下水”作文,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有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給教師的建議》)。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要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學習。當然,重視探究性學習,并不意味著接受性學習不重要,也不意味著記憶、理解等層面的學習沒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學習是探究性、創造性學習的前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課程標準特別提倡綜合性學習。在階段目標、教學建議、評價建議中,綜合性學習都是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并列的。這在過去的教學大綱中,是從未有過的。
四、課程標準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一)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要求我們注意以下三點:
1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正如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所指出的,“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又在“教學建議”中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可見,離開教材思想內容的純工具訓練,是課程標準所反對的。
2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不是靠教師的空泛分析或“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應該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循環往復,“潤物細無聲”,使學生的人文素養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3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前面講過,“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社會上批評中學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一道閱讀練習題常常只有一個答案。學生作文嚴重雷同,千篇一律。以后的語文教學千萬不要重蹈這個覆轍。
(二)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段話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發:
1語文課程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就是歷次教學大綱也都提出的“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至于語法、修辭、邏輯等語文知識,能輔助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也應該指導學生適當掌握。
2培養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也就是說,從閱讀中學習閱讀,從寫作中學習寫作,從口語交際中學習口語交際。語文知識既然只起輔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此,課程標準規定,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光課外就400萬字以上;每學年的作文次數和作文字數,比過去教學大綱的規定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大力提倡強化課外語文實踐活動。而對語文知識,規定的教學內容減少,教學要求降低,而且語法、修辭和文體知識都規定不考試。
3重視開辟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課內與課外,例如,教科書、圖書館、電視,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等。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漢語言文字有什么特點呢?據季羨林先生分析,西方的思維模式以分析為主,中國的思維模式以綜合為主,因此西方語言是有形態變化的語言,中國的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在古代研究漢語語法的書幾乎沒有。古代漢語“由于沒有形態變化,一句之中,字與字的關系有時難以確定,可以有多種解釋,靈活圓通,模糊性強。學習和理解這種語言,不能靠語法分析,而主要靠語感,靠個人的悟性”。現代漢語雖然仍然沒有形態變化,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逐漸清楚,理解的靈活圓通性逐漸減少了。理解起來,靠語感的成分漸減,靠分析的成分漸增。不過現代漢語的綜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義性依然存在。學習漢語,還得重視語感(季羨林《漢語與外語》)。為此,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是十分正確的。這一觀念比過去的教學大綱大大前進了一步。
周揚先生等指出了漢語言文字的六個方面的特點及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例如,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容易引起具體意象;漢字一般是單文獨義,一字一音,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獨特的規律;漢語有四聲,使中國詩歌節奏鮮明、抑揚頓挫(周揚、劉再復《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國文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漢語言文字的特征,用心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聯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應該多誦讀,讓學生細細體會我國文學作品的音韻美。
整體把握的能力,與現代漢語的綜合性有關。由于現代漢語有綜合性,所以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整體把握。我體會,整體把握似應指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這與零敲碎打的分析是針鋒相對的。現在有些地方的語文教學,還在搞“尸體解剖”“碎尸萬段”,一篇課文化作幾十道題,搞煩瑣的零碎的題海訓練,這種做法顯然應該盡快拋棄。
當然,強調培養語感,強調整體把握,不是說不搞一點分析。分析還是必要的。問題是分析要科學;局部分析還要與整體把握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分析,才能受歡迎。
最后,應該指出,這個課程標準除了具有鮮明的理念和明晰的教學目標以外,框架是全新的。有些部分,例如評價建議,幾乎是全新的嘗試。如此等等,都值得我們充分注意和認真學習。
- 上一篇:新教材練習設計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異質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