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異質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2:51:00

導語:語文異質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異質教學管理論文

【摘要】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的接受力結構相對應或相耦合時,教學效果會倍增。這是語文教學的最佳狀態,如果達到這種狀態,語文教學對于教師、對于學生都將不再是單調的、重復的、高耗低效的勞作,而是一種充滿靈性的、愉快的、主動的輸出與接受。

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不斷地向教學法理論提出這樣的命題,即“自覺地選擇耗費力量最少而能夠獲得最大最持久的成果的斗爭手段、方式和方法”。[1]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后,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成為中學教育界的共識,中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越來越迫切,教學法領域里一些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原則和教改方案,推動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中學語文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獲得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即教師、教材、學生。“辯證的系統方法,是研究選擇最優教育方案理論的方法論基礎,這種方法需要分析教育過程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有規律的相互聯系。”[2]在優秀的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教材、學生這三部分不是孤立地、單獨地存在著,而是以其他兩個部分作為自己存在的參照物。許多教育家在論著中都論述了語文教師、語文教材、學生構成一個教學過程完整的鏈,揭示了語文教學的相關因素是普遍聯系著的這一規律。在此理論的起點上,我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學過程呈現出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的接受力結構之間的“共振”現象。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一旦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的接受力結構相對應或相耦合時,教學效果會倍增。我們把這種教學現象稱之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異質同構”[3]現象。許多語文教師都曾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教材的召喚結構、學生接受力結構同構共振應該是中學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

“異質同構”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狀態,如果達到這種狀態,語文教學對教師、對學生都將不再是單調的、重復的、高耗低效的勞作,而是一種充滿靈性的、愉快的、主動的輸出與接受。

因此,研究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異質同構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語文教師的教育力結構

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現教育教學目的、任務的重要途徑。它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系統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訓練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

我們提出中學語文教師教育力結構這個概念,是想與教師素質結構相區別。關于中學教師的素質及素質結構,教育理論界有許多研究成果,認為教師應具備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教育技能素質、教育科研素質、教師風度儀表、教師體魄等,并對每項素質作了細化。教師的教育力結構是指達到一定教學目的的一種知識與能力因素的最優組合。這種組合是建立在素質基礎上相關素質因素的積極整合,是一種有明確指向的能力結構。

教師的教育力結構由顯性教育力和隱性教育力兩部分構成。顯性教育力指教師的語文專業知識、技能及對教材的理解程度。隱性教育力包括行為動機、教學態度、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隱性教育力是顯性教育力的倍增器。語文教師的教育行為由課堂教學、語文實踐活動、自身語言文字示范等一系列活動組成。這些活動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即相關又相對獨立的教育環節。在每一個特定的教育活動中,都要求教師整合自身的相關素質因素,形成教育力。

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師以教材為依托,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教育,應具有以下能力組合:教材理解力、教育預見能力、教學傳導能力、教學過程控制能力,這四種力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課堂教學。當然,合力并不是四種力平均算術相加,而是在不同的教學情況下各自權重不同的組合。教材理解力是指對教材中各個知識點、能力訓練點及他們之間關系的認識、分析、抽象、演繹的能力。對教材的理解力,是以盡可能多地擁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教學預見能力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對教材中教育因素的認識,對教學對象心理認知結構的把握,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可能因素的作用的估計。教師只有對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對教學對象,對教學效果有一個客觀的估計,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計劃和教育目的。教學傳導能力指教師將經過思維整合過的教育信息傳達出去,高效地作用學生的感受和認知。信息傳導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語言表達,包括口頭語言、板書語言和體態語言。教學過程的控制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導因素的發揮,對教學實踐過程、教學目的的控制,涉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設置最佳教學情境。

我們認為,教育力相關因素的組合及應用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已經具有的從教的各項素質,并不等于能把各種教育因素最優地作用于教育對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作文教學、閱讀教學、聽說教學、語文知識教學,教師都應從最優化的原則出發整合自己的素質因素,形成不同的教育力結構,以對應教材的召喚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材的召喚結構

中學語文教材,是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實現對中學生語文素質教育的目的而編寫的。教材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協同起來。有學者認為,教材在中學語文課程中處于核心的地位。[4]2000年秋季開始使用的調整后的中學語文教材淡化了技術操作的訓練,改變了某些純工具性的作法,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在選編課文時注重思想性、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這是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的具體體現,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培養和提高中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創新精神、審美情趣和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材料。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基本體現了“文道統一”的原則,體現了語文知識學習與語文能力訓練的統一,形成了一個有鮮明學科特色,循序漸進的系統的教學結構。

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者依據大綱的要求,將語文知識結構和語文能力結構進行了科學的分解,將其化為蘊含在課文中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然后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序列,編排在各冊、各單元、各篇課文之中,由點及線,由線及面構成一個多層次對外開放的系統。[5]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給中學語文教師和學生,特別是給語文教師提出這樣一個任務,是否能夠從教材中抽象、提煉出實現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的,中學生應該掌握的語文知識結構體系和語文能力訓練結構體系,并把這種結構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這是全部問題的關鍵。筆者在《論初中語文教材基本結構的教學》一文中,論述了初中語文教材蘊含的基本結構及其基本結構的各個層面,即每篇課文、每個教學單元、每冊課本、全套教材都存在著教學內容結構和形式結構。并進而認為結構化、整體化、簡化、格式化是教師掌握教材的鑰匙和通道。[6]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訓練結構是一個有待學生實現的召喚結構。在這個召喚結構中,語文知識結構和能力訓練結構是顯性的,思想教育結構、審美教育結構、創造力教育結構是隱性的。

教材中顯性的召喚結構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與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應知應會的共性聯系在一起。比如中學語文知識的教學,是獨立于聽、說、讀、寫能力教學之外自成體系的部分,是語文能力培養和智力發展的基礎,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階段。從初一到高三語文教材中循序地安排了語文知識內容,從讀寫知識、語法知識、邏輯知識、文學知識到文言文知識。這些知識在教材中呈現出顯性的結構,既有系統性,各類知識之間又有內在的聯系。語文教材中這些知識系統不是集中編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冊之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教材要有結構的概念,要整體把握,對語文知識教學的進程、目的有全面的考慮。

語文教材中隱性召喚結構具有無限的、開放的、與學生個性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特征。對教材中隱性的審美召喚結構、創造力培養召喚結構、思想教育召喚結構的把握最能體現教師的功力。

教育部制訂的試用修訂版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試驗修訂版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都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要“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是語文教學一個鮮明的任務,然而教材中并沒有專門列出哪篇是培養審美情趣的教材,審美因素是什么,在第幾章第幾段。從2000年秋季開始使用的教材,注重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教材中的選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每篇文章都蘊含著美的鮮艷與深刻,幾乎涉及了美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如自然山水、自然現象的壯麗秀美,人的社會實踐的本質力量,人內心的品格等,這些美都是以語言文字為信息載體的。教材中審美的因素和語文能力教育的因素互為依存。不是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和挖掘。

教材中審美召喚結構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對視覺藝術品的欣賞。這種特殊性質在于教材中審美召喚結構更多地依靠學生接受力結構中的審美想像去實現。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審美認知心理結構是由審美期待、審美感知、審美想像、審美理解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成的體驗系統。實現教材中的審美召喚結構,要靠教師體驗、想像去感悟、發現。教師發掘教材的審美召喚結構,必須以學生能體驗的以及可能體驗的為原則,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情感記憶和想像性思維,去感知語文教材中隱含的情感、形象、審美趣味及審美理想,進入審美境界。“當教師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質怎樣進入人的生活,當他們能夠有意識地來完善、擴展這種美的體驗的方法時,他們也就踏上了教學藝術之路。”[7]

中學生的接受力結構

在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只能是某特定學校中特定年級的特定學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強調的:“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8]沒有對學生具體的認識,任何教師的教育行為都將是盲目的。異質同構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認識學生,認識和把握學生的接受力。接受力是學生學習能力,即中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感受、獲取語言信息,加工并利用信息以閱讀作品和表達思想的一種個性特征。構成中學生的接受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前期學習過程中已獲得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學習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態度。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在基本方法和態度的導向下化為相對的認知結構。中學生語文學習的接受力的實質是結構化的知識、能力和方法。我們看到,學生的接受力既是學習的結果,又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中學生對語文學習,在自己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一個接受力結構。這個接受力結構是他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全部觀念和知識組織。主要有三部分組成。1.語文知識的組織。它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一系列語言、文字等信息組成的一個結構性精神存在。不同學段的學生這種已形成的精神存在不斷改變和復雜化,這是學習接受力的基礎。2.語文學習的規則和習慣。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則是語文教師教學規則對學生的內化,因而有大致相同的狀態,而語文學習習慣因學生個性的差異而千差萬別。3.語文知識的表征。即語言文字信息在中學生的頭腦中是如何表示的以及如何外化表達的。同一知識可能有不同的儲存方式和外化途徑、通道。中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而構建的中學時期的學習語文的認知結構是他個人的知識、經驗、智力活動、情感活動相融的結果,因而形成年級層次和個別差異。

中學生的接受力不僅有年級的差異和個體的差別,而且是不斷發展的系統。這一點十分重要。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生理快速發展的階段。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有組織的語文知識,而且要促進學生的接受力結構向更高的水平構建。構建的過程是分層遞進的,中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語文的方法構成學習的起點,根據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學生的接受力的構建過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認知發展過程,使學生不斷形成新的“最近發展區”。

研究學生的接受力結構是異質同構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條件,研究班級的每個學生認知結構和班級集體的認知結構水平,以確定他們的實際學習可能性和發展的水平。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可能性是值得關注的,要動態地區分、認識他們學習能力的長處和短處,以及發展前景。

異質同構教學的動態發展性

動態發展性是異質同構教學最顯著的特征和一般原則。異質同構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情境,一種教學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實質不在于我們使用這種或那種教學方式、方法,而在于每一種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中都能將三種不同質的結構耦合起來。惟一的、萬能的最優化教學過程是不存在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必須隨著教學情境的各種變量的不同而為具體學生創設最優化的方案。

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進行異質同構教學與無意識進行異質同構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方面,可能是相似的。異質同構教學是將各種質的結構耦合的過程,是一個思索的過程,是教學操作行為的指導理念。至于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何種形式來表現這種邏輯結構,要根據更加深刻的因素來確定。這更加深刻的因素就是教師對教育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教師的師德和對學生情感,則是一個變量因素。

教材的召喚結構對于教師而言,一般是已知的、分層次穩定的,教師在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中,應針對學生的接受力結構。教師不能試圖超越學生現有的接受力結構。

在異質同構教學三要素中,除教材的召喚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以外,教師的教育力結構和學生的接受力結構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尤其是學生接受力結構具有成長性。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教材這些外在影響和教育力量只有通過學生個體的內化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從而不斷形成新的接受力,從而表現出學生接受力結構受到外在教育因素的影響不斷發生變化的特征。這種變化應相應地引起其他的兩種結構的變化與調整,以達到新的同構。

注:

[1]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190.

[2][蘇]尤·克·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問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20.

[3]“異質同構”是完形心理學的理論核心,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學派認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視知覺組織活動和人的情感以及視覺藝術形式之間,有一種對應的關系,一旦這幾種不同領域的“力”的作用模式達以結構上一致時,就有可能激起審美經驗,這就是“異質同構”。我們在文章中借用這個詞。

[4]莊靜肅等.語文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79.

[5]教材是相對封閉的系統還是相對開放的系統,主要是由教材使用者的教育觀念決定的,而不是由教材本身決定的。

[6]中小學教材教學.1999,5,1-4.

[7]周南照譯,克萊德·E·柯倫.教學的美學[J].教育研究1985,3,48.

[8][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