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悟性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0 01:11:00

導語:課堂悟性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悟性教學管理論文

提要悟性是指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對感知課文、分析和理解課文內容甚為重要。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的內容,通過情境感悟法、詞句聯系法、同體文章比較法,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領悟文章的內涵及主旨等。總之,悟性對學好語文極為重要,這種能力,還可通過各種方法培養。

***

悟性一詞,是德國古典哲學里的術語。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悟性是生動地、直觀地感知周圍世界的形象、畫面、現象和事物,并進行邏輯思維分析從而獲取新知識的思維活動。《現代漢語詞典》則概括為“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領悟能力。

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文字表達內容,有時“拙辭或孕于巧義,庸詞或萌于新意”,有時表里不一,上下各異。其實,有價值的作品往往是“藏鋒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人們在閱讀作品時,要對作品思想上和藝術上的底蘊處、精妙處進行品味、玩賞,對那隱含在語言深層的用意仔細揣摩,并進行邏輯思維,進而辨得曲折是非,理解其內涵、主旨。學生若具有了領悟能力,教師則可以不必喋喋不休地分析、挖掘,學生自可獲取深層的知識。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這種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時,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加以培養,這里僅談如下三種。

(一)情境感悟法。教師在教學中設置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一定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此情此景與課文內容的聯系,從而領悟出課文的內容。以解題為例,解題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是講授每篇課文首先接觸到的問題。解題包括對文章標題的理解,對作者有關情況的闡述,對文章時代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介紹。在這個環節中,可以利用情境感悟法培養學生的悟性。如教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文,要向學生交代泰山位置,描述泰山特點(五岳之首,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山高、路陡,世界文化歷史名山之一等等);介紹本文作者,也是登山者李健吾的一些情況,特別要指出他已是55歲的人了,而登山那一天正好下雨,他卻登上了頂峰。教師設置了這一些情境后,讓學生去領悟。自然地,他們就會領悟出:作者那種迎難而上的豪情,而在雨中登山,登的又是歷史文化名山,那么,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肯定要選雨中景,景中又必須與文化歷史有關。到此,教師則可進而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課文時,把握好下面幾點:

選材上:與雨有關,與文化傳統有關。

構思上:雨貫穿全文,寫冒雨登山所見所聞所感。

主題上:贊頌祖國河山,悠久的文化傳統,抒發勇于攀登、迎難而上的豪情。

對這篇課文,學生若能通過對解題中這些情境的感悟到對課文選材、構思、主題上的感悟,也就掌握了全文脈絡、重點,為以后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開了一個好頭。

(二)詞句聯系法。葉圣陶先生在《談教學的著重點》中指出:“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對一篇文章深奧一些的地方,對那些“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在學生未必能夠領會的情況下,“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luō@①哩luō@①嗦,能夠使他們開竅就行”。這里的“開竅”實際上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讀書的領悟能力,也就是對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的領悟能力,那么,教師的指點則是使學生抓住相關內容,聯系上下文詞句,使深奧一些的地方也能因學生的開竅而達到領悟。

魯迅先生文章中的許多詞句,隱含的內容深奧而又豐富,學生往往似懂非懂,甚至不懂,教師恰當的指點、引導,則可以讓學生領悟到“隱藏”的信息,或從朦朧走向清晰。

《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魯迅是懂了,可學生不一定懂。教師先指點學生找到“段政府就有令,說他們是暴徒;接著又有流言,說他們是受人利用”的語句,但這語句表面上并沒有告訴學生“緣由”何在。再引導學生找到并誦讀“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及“她們是欣然前往的”等句,學生悟到了這些與“暴徒”、“受人利用”并不一致,可見段政府是在誣蔑學生,如果說執政府前大屠殺是有形的,那么,這誣蔑則是無形的,有形的屠刀加無形的誣蔑,這就是我們民族之所以“衰亡”、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通過這樣的引導、分析,學生基本上理解了句子的內涵及作者難以遏止的憤慨。長此以往,學生在遇到一些難懂深奧的語句,就會自己聯系上下文有關內容去理解,漸漸地也具有了讀書能力。

(三)同體異文比較法。現行高中語文課本基本上按同體裁組合單元。對體裁相同的文章,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學過的相同體裁的課文中獲得的知識,適當地、有目的地運用比較法,以舊知參解新知,領悟新內容。如高三冊四、五單元均為小說,各篇都有許多的可比較點,就人物形象而言,《母親》、《藥》、《夜》就可以進行比較。

《夜》在《母親》和《藥》之后,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已經知道尼洛芙娜是一個威武不屈的革命者的母親形象;《藥》中夏四奶奶則是一個落后的不覺悟的母親形象,那么《夜》中的老婦人呢?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她們個人的遭遇、思想發展過程列表進行綜合比較:

(附圖{圖})

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角度去比較,通過比較,領悟作者塑造這些形象的意圖。

學生可以根據高爾基塑造母親的意圖——通過母親形象,反映了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工農革命運動由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魯迅塑造夏四奶奶的意圖——辛亥革命時資產階級革命者連自己最親近的人均沒有發動,更不可能發動廣大群眾參加革命,人民群眾對革命毫不理解,更不可能有所覺悟;參悟出葉圣陶塑造老婦人的意圖,作者要通過老婦人的形象,揭示出人民群眾并沒有被血腥的屠殺嚇倒,

他們已經覺醒。

這樣的同體異文比較,可以培養學生從所知帶未知、從舊知悟新知的能力,進而理解課文的深層內涵及作者的寫作目的。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若能以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為主,則可以通過許多辦法提高學生領悟能力,以上所談,只是本人嘗試時的一些做法。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口加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