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自能識字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20 04:52:00
導語:語文自能識字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在語文實踐中,識字寫字是基礎。歷來的語文教學大綱都很重視識字教學,也都把它列為低年級的教學重點。但由于前些年大綱文字表述的變化以及“識字教學不是目的,學會讀寫才是目的”的導向影響,使得為數不少的低年級教師誤以為識字教學不重要了,“直奔讀寫”才是目的,而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閱讀理解上,識字也只是在讀中識字,一略而過,致使許多學生到中高年級出現了識字寫字囫圇吞棗,閱讀寫作扔不掉“拼音”這一拐棍,甚至讀書作文錯字連篇的現象。為及時糾正這一偏頗,九九年,借鑒“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成果和龍口市的“環境識字”經驗,我們在低年級開展了以“自能識字,主動發展”為課題的實驗研究,目的是促使低年級教師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準確把握低年級教學的側重點,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一條適合本地區實際的識字教學途徑,使學生掌握有效的識字方法,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盡快達到自能識字,自能讀寫,主動發展。
二、課題實驗目標
實驗班學生到二年級結束時具備相當水平的自能識字能力,能夠借助漢語拼音、查字典或根據漢字構字特點及構字規律獨立識字,熟練認識2500乃至3000個常用漢字,實現獨立、基本無障礙閱讀,并能正確運用其中的2000字左右,書寫工整,力求美觀。能比較流暢地簡單記寫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行文中基本克服錯別字現象和拼音音節代漢字現象。
三、理論依據
我們的試驗綜合借鑒了“注•提”實驗成果和“環境識字”經驗。“注·提”試驗歷經十幾年的研究改革,正逐步走向完善;龍口市“環境識字”研究在調動學生識字熱情,培養學生字能識字能力方面也獨樹一幟。借鑒兩項研究成果,結合本地區教師和學生實際,九九年上半年,我們確立了“自能識字,主動發展”的實踐課題,旨在樹立大語文關,走課內與課外、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之路,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有效提高識字效率,以識字寫字為契機,為學生全面打下聽說讀寫的堅實基礎。
四、實驗步驟
為使課題研究扎實深入的開展,我們首先明確了實驗的目的要求,并組織課題組教師加強學習,認真學習相關理論,學習先進的識字教學經驗,同時研究制定了實施策略,決定此項研究分兩步走:第一步,也就是第一年,研究重點放在一年級。因為一年級時識字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研究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首先加強了漢語拼音教學,想方設法使學生盡快掌握漢語拼音這一識字工具,并結合拼音音節教學提前識字。這樣在拼音一學完,學生就已認識了大量漢字。在后面的教學中,則注重加強識字方法、寫字的指導,一年下來,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于是在第二步,結合新大綱的頒布實施和新教材的使用,總結不足,我們又從新的一年級起,設立了兩個試驗班,展開了新一輪的研究,并確立了兩年期的奮斗目標。
兩個試驗班的教師都是有一定能力、有一定經驗,又富有開拓精神的年輕教師。在試驗中,我們采取了“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策略,即其中一個班主要著力于課堂教學研究,主攻方向為優化課堂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過程,提高課堂識字效率,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自能識字、創新識字能力;另一試驗班則主要在拓展識字渠道、激發識字興趣上下功夫,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在生活中、在社會大環境中識字用字,發展讀寫。同時兩個班又兼容并蓄,優勢互補,堅持兩條腿走路,以期共同達成試驗目標。
(一)優化閱讀教學結構,重視識字教學,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近年來,由于某些偏頗,使得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也往往本著“識字教學不是目的,學會讀寫才是目的”的原則,把大量的課堂時間花在了帶領學生閱讀理解上,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正確有效的識字方法,識字不夠扎實,更別說高效識字了。在試驗中,我們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以往教學的弊端,主要做法是:
1、初讀環節,嚴把讀音關
以往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起始環節——初讀環節,往往只給學生極短的時間識記生字,在公開課或參賽課上,表現尤為突出。實踐證明,學生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有效識記生字。生字讀音障礙未掃除,又怎能正確理解內容呢?而且對于生字,學生往往先入為主,有些容易出現問題的生字,如果一開始得不到及時訂正,一旦給學生留下錯誤的印象,以后糾正起來就很困難。為糾正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扎扎實實的把好識字的第一關——讀音關,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通常可安排這樣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1、自由讀課文,遇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讀準字音(對于較難的課文,第一步一般可安排范讀引路,而把自讀作為第二步);2、把生字連詞用卡片、投影、電腦等手段單獨突現出來,檢查訂正。這一環節又可分兩步:帶拼音讀,去拼音讀。檢查讀的形式也要多種多樣:如自讀、“乘火車”讀、指名讀、領讀、同位間互讀、齊讀等等。3、指名讀課文或同位、四人小組合作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檢查字音,及時發現問題,糾錯改錯。這樣一環緊扣一環,對容易出現問題的讀音如輕聲音節、多音字及其它易讀錯的音節,及時強調,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目的就是:面向全體,踏踏實實走好識記生字的第一步——讀準字音。
2、指導誦讀,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如前所述,以往的閱讀教學,這一環節往往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上。于是乎有不少教師操作時唯恐分析不細,或把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或提出過高要求,分析來分析去,以致學生興味索然,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盡快步入讀寫的初衷也未能很好實現。新大綱對低年級閱讀教學提出了下列要求:學習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句的意思;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讀課文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閱讀淺顯的兒童讀物,能大致了解內容;以及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如大綱明文規定每學年要背誦30篇以上優秀詩文,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于5萬字)。我們可以看到,對于詞句和內容,大綱只要求“了解”,而且是在語言環境中了解。這要求可以說十分寬泛,目的就是要我們將教學重點放在識字寫字以及語言的積累上,使學生從小打下堅實的讀寫基礎。
的確,低年級的課文,大多通俗易懂。生字讀音掌握了,學生讀文的障礙掃清了,只需在指導誦讀的過程中,把生字、生詞置于相應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將鞏固字音、了解字義詞義、指導誦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教學要求也就達成了。諸如《人有兩件寶》一類的課文,可謂通俗易懂。在讀音障礙掃清后,就完全可由學生自己對生字生詞以及句子、課文內容質疑問難,以達成“了解”要求。對于學生提出的疑點,簡單的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有難度的教師可結合具體語境或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解決。對于學生理解上稍有難度的課文,教師可設大問題導讀。這樣就能有效的壓縮閱讀理解的時間,而將充裕的時間放在指導學生誦讀和識字寫字上。
3、教給方法,記憶字形
如何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字形,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大難點。有關資料表明,兒童對漢字的記憶成績,聽寫總是落后于讀音和釋義,字形的遺忘率最高。因此,怎樣使學生巧記漢字,早已成為識字教學中引發探討的問題之一。閱讀教學中,在課文熟讀成誦后,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導學生對字形的記憶上和書寫上。
(1)教給識記方法
根據漢字的組成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們在教學中嘗試綜合運用了“數筆畫法”和“字理識字教學法”。如“山”字,既可教學生數筆畫記憶,又可告訴學生“山”字在造字之初字形為“”,表示群山的形狀;再比如“魚”字,除讓學生數筆畫記憶,我們還板示了其字形的發展演變過程,講清字理,幫助學生形象記憶。又如“采”字,我們引導學生這樣記憶:“采”由“”和“”兩部分構成,“”表示人的手,“木”代表一棵大樹,“采”的意思是用手在樹上采摘果實。
以上方法主要適應于部分比較有代表性的象形、會意、指示字。而漢字多為形聲字,對于形聲字,我們重點指導學生采用“大部件組合識字法”和“字理教學法”中“根據形聲字音義結合的特點識字”的方法。如教學“江、河、湖、洋”這一組字,我們除指導學生憑部件組合記憶,同時引導學生發現這組字的規律:意思都與水有關,所以都是三點水旁;字的讀音和右半部分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我們還順勢告訴學生,對于大多形聲字,我們都可以根據它的意義記憶它的偏旁,根據它的聲旁推斷它的讀音或記憶字形。
對于部分生字尤其是一些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已失去其原來形體特征的字,我們則通常采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換筆畫”等方法。如“動”由“云、力”組成,“澆”可把“燒”字換偏旁然后再根據其形旁意義記憶,“爾”是“你”字去掉“”旁,“尋”字下半部分換成“火”即成“靈”字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廣泛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學生形象記憶字形,如“猜字謎”、“編故事”、“編順口溜”、“編兒歌”等。
(2)培養獨立識字能力
大綱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我們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在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識記方法的基礎上,鼓勵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收效甚夥。
(3)激發識字興趣
新大綱十分重視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極易受影響,注意的持續性也不強。在掌握生字讀音、熟讀乃至背過課文后,再指導記憶字形,若只采取單一的形式,往往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要想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十分注意字形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除前所述注重生動形象的識字方法的指導外,課堂上我們常常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創設有趣的識字情境,來鼓勵學生識記和鞏固識字成果。如有時我們把生字卡做成果實狀,把它們掛在“果樹”上,用“摘蘋果”的游戲吸引學生,積極記憶字形;有時我們在黑板上順手簡筆繪一“百花園”,把生字卡做成鮮花形,做“采花”游戲,調動學生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記憶字形。在學生記住字形后,還常用“找朋友”等方式,或要求學生找正確讀音,或要求學生找正確部件,或要求學生找出正確的組詞,把字的音、形、義有機結合,來強化記憶效果。
(4)加強指導,把好寫字關
大綱要求,低年級寫字要達到“正確、端正、整潔”,力求美觀。在學生對生字準確記憶的基礎上,如何指導把字寫“正確、端正、整潔”,乃至美觀,也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識字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課堂上,我們注重加強指導示范,加強練習與評改,收效也很大。
在指導示范時,我們注意突出重點、難點,并加強示范引路。如“大”字“撇”和“捺”易寫歪,“末”和“未”易搞混,“竹”字的兩部分有區別,字的部件大小寬窄組合特點等,都需教師特別強調,范寫引路。對易寫錯的字,則采取有效措施重點加以強調,譬如用醒目色彩凸現易錯部分。而對于一般的字,我們則鼓勵學生自己觀察練寫,針對個別出現的問題個別指導。這樣有重點地進行寫字指導,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避免了學生課下進行大量重復機械的練習,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我們還從學生剛學習在田字格中寫字時起,就注意引導他們仔細觀察生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指導學生把字寫得勻稱、美觀。
我們還注意學生寫字習慣的養成教育,培養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并要求學生寫字時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激發學生寫好字的興趣,我們還很重視寫字的評改環節。除當堂進行作業評改,我們經常組織開展寫字競賽、評展活動,學生練習寫字的熱情很高,有的學生還象模象樣的練起了書法。
(二)樹立大語文觀,在生活中創設識字氛圍,拓展識字渠道
課堂上提高效率,指導學生扎實的識好字、寫好字,并不等于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因為人對事物的感知,都要經歷反復識記的過程,才能牢固記憶。學生識字也是如此。如果課堂上學過的字不在課外強化認識、應用,經過一段時間,很容易被遺忘。但為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我們采用了學生易接受的形式,經常讓所學生字同學生見面,使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提高識字和正確運用字詞的能力。
1、在學校和班級中創設一定的識字氛圍,鼓勵學生自主識字。
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校園內的標語、宣傳欄、黑板報或自己的學習用品、書刊雜志,從中尋找熟字朋友;課間時常和學生一起做“生字開花”游戲;語文活動、課外活動經常開展“組詞接龍”游戲;還有在班級的板報上專設“漢字百花園”專欄等等,濃厚的識字氛圍縈繞學生的學校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識字熱情,鞏固了識字成果。
2、鼓勵在家庭中,在社會生活中識字
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會,大力宣傳識字教學目標,動員家長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創設識字氛圍,幫助學生盡可能多的識字。比如說和孩子一起給家中的物品、擺設做標志牌,在指導認識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戲,把認識事物與識字相結合;看電視、書報時有意識的讓孩子讀一段,不認識的字及時記下并給予熱情指導和幫助,把識字和閱讀緊密結合;帶孩子走出家門,有意識的詢問孩子認識哪些字,不認識哪些字,并鼓勵學生記寫生字,主動記憶,把識字和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周圍事物有機結合……我們還鼓勵學生在家長的指導與幫助下,廣泛搜集字謎、自創字謎、自創自編識字順口溜,增強識字的趣味性,也在識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在讀寫實踐中識好字、寫好字、用好字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鼓勵學生加強應用,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認字、寫字、用字。課外閱讀中,我們常常比賽誰在書中認識的字最多,誰讀會的詞語最多,誰最先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甚至有感情;寫話練習中,我們要求盡可能的用漢字,盡量不用音節代替,還讓學生賽一賽看誰寫的話最多;我們還在學生中開展“爭當識字大王”和評選“識字先進小組”活動,激發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并在識字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我們鼓勵學生自辦簡單的手抄報或剪報,將繪畫和識字寫字以及讀寫實踐有機結合。另外還有“一日一字比美觀”活動、“一日一字教大家”、“一日一段小練筆”等活動。
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將識字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由書本滲透到社會生活,有效的提高了識字效率,為學生的讀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取得的成績
試驗迄今為止歷時近兩年,與其他班級相比,試驗班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學生的識字熱情空前高漲,在學習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識字認字;在生活中,同學們樂學好問,注重積累,閱讀水平也逐年提高。
2、試驗成果得到肯定。2001年4月,試驗教師出市級識字教學公開課;同年九月,試驗成果選入市教研室組織編寫的論文交流集。
3、自能識字,創新實踐,主動發展
在學習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學生不但能用上在課堂上所學的識字方法,而且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在識字過程中,創新的火花時時迸現:學習“心”字,一位同學編了這樣一個順口溜加深記憶:“一個小茶碗,盛了三顆豆;兩顆撒出來,一顆在里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習“工”字,一名學生說,“工”就是“二”加“1”;有學生這樣記憶“哭”:下面的“大”是一個人,上面的兩個“口”象這個人的眼睛,口下的一點就是那個人“哭”掉下的眼淚;對如何記住“辦”字,一個學生這樣作答:“我這樣記住它:天上雷聲急,用‘力’擠出雨兩滴”。學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著實令人欣慰。還有的學生能夠用自己知道的字謎甚至自編字謎識記生字。學生還建立了自己的識字集錦本,隨時記下認識的每一個生字,并對其進行組詞造句,有的學生還為其配上了精美的圖畫。
學生不但能獨立閱讀拼音文字,而且能獨立閱讀短小的非拼音文字,遇到不認識的自學生能主動請教,或自己查字典。到現在為止,學生的閱讀量已遠遠超過大綱要求,古詩文背誦不少學生已超過了60首。
學生學會了簡單的寫話作文。多數學生養成了寫日記、摘記的習慣,行文中極少運用拼音音節,而且行文中極少運用拼音音節,行文也比較流暢,內容日益豐富。
在新一輪實驗研究進行的同時,我們除了在試驗點加緊實驗,還由點及面,及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利用公開課、經驗交流會以及各種展示活動推廣到街道其他各校,也及時匯總各校一些創新性做法應用于實驗班,收效很大。
-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護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識字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