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1 09:41: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開發創造力,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是我們時代的要求,而作為教師,更肩負著光榮的使命,即培養全面發展且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接班人更應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

過去,我們的教育是傳統的,我們一直遵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古訓。從孔子到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這種千古不變的真理下調教出來的。縱觀我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世界級的大科學家、大發明家,我們國家有幾個?為什么我們以前有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而現在科學技術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難道是中國人的智慧不夠嗎?不,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環境不好,重視了學生的知識傳授,卻忽略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形成了惡性循環,我們就不難找到答案了。

創造性思維一般是指開拓人類知識新領域的思維活動,在思維領域追求“獨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創新思維通過有創見的思維活動,不僅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且在此基礎上還能提供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物,它是智力高度發展、高度活躍的創新思維。

當前全國上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它摒棄了傳統的教育模式,重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作為教師,應該看到學生的成績只能代表學習的一個方面,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再以分數給學生下結論。盡管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還不夠完善,但我們在觀念上應更新過來。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其實在實際教學中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更是重中之重。

一、教學中要做到鼓勵激情,目標適中。

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才能因勢利導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適當的目標,又能恰到好處地調動學生的激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的《小站》時就根據“小站的設備簡陋”這一內容,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站又將是什么情景?”這時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有的大膽幻想,有的是根據自己見過的火車站來設想,這時我就表揚了他們的敢于創新,讓他們逐個到前面來說,同學們都踴躍參加。接著我又提出:“現在小站的設備先進了,我們的工作態度又將如何?”同學們有了前面的學習氣氛,話匣子就一下子打開了,然后我總結了他們的發言:一種是以前的小站,但熱情的服務卻給旅客們帶來了溫暖的春意;另一種是設備先進了卻不與旅客見面,不再動手修假山、造噴泉了。最后請同學們根據教師的提示討論一下這兩種做法的優劣。這樣通過教師的啟發,許多同學見解獨特,富有創意。

二、重視思維的過程

中國有句古語“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說,除了智力有障礙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創造力,我們要求學生有創造力并不是要他們都成為天才、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而是要通過訓練,培養具有創造性的思維。雖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樣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這種創造性思維就具備了成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學中是重思維的過程,而輕結果的。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績較差的同學,有時提出的問題卻很有創造性,而我們多數教師都讓這創新思維的火花一閃而過。認為本堂課與這個問題不相關,就不討論,這樣就泯滅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甚至可能給這位同學造成終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要認為討論、提問會影響到教學計劃的完成,又與教學任務不相關而忽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我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有位同學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樣建成的呢?本來這個問題不是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內容,回答這個問題也并不困難,但我沒有拒絕學生,而是布置一個作業:叫學生用三天的時間查找有關的資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許多同學找來了各式各樣的資料,我也準備了一張錄像片。通過看錄像片再討論,同學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對威尼斯的理解。這一課同學們可能終身不會忘記。

三、鼓勵學生異想天開

異想天開通常用來形容想法離奇、難以實現的事情。但人類許多偉大的發明都是和異想天開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有時異想天開的提問或回答是調皮、在故意氣老師。即使是異想天開,也應給予鼓勵,畢竟它是孩子頭腦中思維的結果,更是創造思維的信號。有一次,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目是寫一個小動物,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抓住小動物的特點來寫。有位同學就問我:“老師,人是不是小動物?”這樣的問題可能多數老師都會生氣,但我卻笑了笑,溫和的對他說:“你說呢?”這位同學說:“老師,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動物。”這樣的回答你不能說他是錯誤的,真是有點異想天開。我就說:“就按你說的去寫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為是地球萬物的主人,仗著人多勢眾,仗著會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著,卻把其他動物趕盡殺絕。要知道你們人也是動物,和老鼠相比,可能會嚇死它們。但是在鯨的面前,人卻小得可憐……像這樣有創新意識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給了滿分。從此以后這位同學的作文水平,說話能力大大提高,創新思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可見異想天開也不錯。

四、教師的楷模作用

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特別善于摹仿,而和學生接觸較多的教師便經常成為學生摹仿的直接對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師是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人,那么學生也會像老師一樣不自覺的學習創新。身教重于言教,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強調創新的重要,也不及實實在在的一次創新來得直接。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教師提的問題要有創意,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回答幾個答案,這些都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具備創新意識。我在教語文課時經常和學生一起搞一些活動如“腦筋急轉彎”、“故事接龍”,自己也成為參與者。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了,思維也活躍了,許多同學回答問題也有了很大的創新。這就是教師榜樣作用的效應。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不論什么課型,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只要教師自覺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我們的學生才不至于成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現連衣服都不會洗的專家。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創造力資源。但我國目前的創造力開發還處在較低的水平。有關資料表明:目前發達國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普遍達到70%到80%,而我國僅為30%左右。我國每萬名勞動力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8.4%,只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發達國家的九分之一;每十萬人中被收錄的科技論文,發達國家一般都在100篇以上,而我國不足3篇;每十萬人中申報專利數,發達國家達到100件以上,而我國不足10件。事實說明,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質上是科技知識、創新及其轉化能力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人才數量、質量及人才創造能力的差距。知識經濟的出現,21世紀的到來,為我們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一次新的歷史機遇,創新的時代呼喚創造型人才;創新的中國需要創造型人才。創造力水平、創造型人才將成為維系國家未來和民族興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