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效教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21 11:29:00
導語:閱讀有效教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愛美的情趣,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我們的教學對象正是一群天生愛美的兒童,我們的教材更是從不同側面顯示著、蘊含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或藝術之美。因此教學理應充分地體現美、利用美。教學實踐已表明,無數成功的教學,一切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體現了一個“美”字,“美”也無處不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發展。幼小的心靈需要美的滋潤,兒童的智慧活動需要美的激活,教學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動。一句話,孩子的發展不能沒有美。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體現美的有效性呢?以“美”為突破口,從“美”著手,也就是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語言三方面思考,具體地說:
一、充分顯現“美”的教學內容。
翻開現代語文課本,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頁頁美麗的插圖,細讀內容:兒歌、韻文、古詩、寓言故事……語句優美,展現的是一個個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我們應怎樣來充分顯現美的教學內容呢?
1、創設情境品味意境美
“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晶?!蓖庠诘淖匀伙L景與內在的心靈相互疊印,相融為一,這即是意境。創設情境可讓學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學古詩《憶江南》時,一幅幅與詩風格相近的書畫作品映入學生的眼簾,一首首委婉優美的古箏樂曲飄入學生的耳廓,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已自然地進入了情境。教師讀后,讓學生再運用齊讀、串讀、比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朗讀,然后讓他們抒發自己的感受,體會江南風光的明媚及詩人對江南風光的贊嘆和眷戀。這樣,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就能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到詩中所蘊涵的意境。
2、通過“美讀”把握形象美
如《司馬光》一文,記敘了司馬光小時侯砸缸救人這件事。我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思考:當其他小朋友都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司馬光怎么做?再通過反復讀、表演讀等手段體會人物心理:司馬光為什么不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嗎?“司馬光沒有跑,他拿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币痪浔憩F出司馬光胸有成竹的樣子,要讀的稍慢些;“缸里的水流出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被救出來了?!弊x得稍快、用力一些;最后一句前半部分讀得稍慢些,好象懸在心上的石頭放了下來,后半部分語調高些、語氣高興些。這樣才能體會到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著、勇敢、果斷的優秀品質。通過美讀,學生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沉著、勇敢、果斷的司馬光的形象。
二、恰當運用“美”的教學手段。
教學中能否達到“美”的境界,主要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現教材之美。教學手段實際上是一種媒介,通過它再現、強化、傳遞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運用美的教學手段,給學生一種美感,那就得讓學生能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從而在其間產生一種愉悅之感,因為美感總是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具體感受的。沒有兒童感知的興奮,就談不上美的感受。
《升國旗》這首兒歌蘊涵著一定的愛國思想教育。這課的教學我分三步走:1、看圖導入,感受形象。課始,我出示一幅色彩鮮艷的國旗圖,問:這是什么?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爭先恐后舉起了手。2、借助錄象,進入情境。認識了國旗后,我又播放有關國旗的錄象,讓學生形象地、多方位地了解國旗,達到愛國旗的思想教育。3、模擬升旗,體會感情。當課接近尾聲時,我通過模擬升國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愛國旗、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教學中,以“美”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過圖畫、音樂、戲劇這些藝術的直觀與老師的語言描繪相結合,來再現教材描寫的、表現的、蘊涵的美,讓兒童經歷作家創作時,或編寫者撰寫教材時進入的那個情境。這樣,教材所表現的、所闡述的、所涉及的相關情境,就通過圖畫中的色彩、線條、形象,音樂的節奏、韻律,表演中的角色、情節等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學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兒童的感知覺,又必然豐富了兒童的表象,激活兒童的思維、聯想、想象、情感的活動,可謂“一舉多得”,其益無窮。
三、善于運用“美”的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美的教學內容,美的教學手段都要憑借富有美感的教學語言去體現。教學語言對兒童的感知的活動、思維的活動、情感的活動都起著主導與調節支配的作用,兒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語言撥動的。在教學中具有美感的教學語言,往往是再現了教材描寫的情境;或是聯系了兒童生活經驗,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或是利用兒童聯想、想象,把他們帶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導兒童對美的實質的理解、對教材語言美的鑒賞,連同對教材表現的“美”與“丑”的評判。也就是說,富有美感的教學語言,要么讓學生感受到美;要么讓學生聯想到美;要么引導學生去追求美;要么啟發學生領悟到美。
現代小學語文第二冊《樹林里》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在教學時,盡量運用美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體會。一開始,我說:“小朋友,你們喜歡動物嗎?今天這節課老師要帶大家到樹林里去看看,樹林里有哪些可愛的生命?”“動物”、“綠色的樹林”、“可愛的生命”都是一年級小朋友很喜歡的東西,“到樹林里去看看”更是他們十分向往的事。這樣,既聯系了兒童的生活實際,又把他們帶入向往的境界。當學完全文,引導學生齊讀時,我說:“小朋友,你去過樹林嗎?你聽過嗎?用心聽過這些美麗的聲音嗎?為了聽,為了看,為了欣賞樹林里的生命的美麗,我們只有融進了樹林,才能聽到樹林中許多美的聲音,認識樹林中許多可愛的朋友。讓我們帶著美的感情再來體會一下生命的可愛。”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親身感悟,一把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火種在學生心中點燃了。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敝W語文特級教師李吉林指出:“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钡拇_,美感的產生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親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熏陶和感染無疑會起到激勵和喚醒的作用。
以美為境界,讓兒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養,可走出一條實施素質教育的路來。因為美能激智,美能發辭,美能冶情,美能育德??傊烙兄趦和烁竦暮椭C發展。以“美”為境界,從“美”著手,具體地說就是選擇“美”的教學手段,運用“美”的教學語言,顯現“美”的教學內容,從而讓學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熱情地創造美,最終達到教學的完美境界。
- 上一篇:多媒體古詩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閱讀自主說明文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