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8:36:00
導語: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語文教學中,筆者就特別注重朗讀教學。由于自己的普通話比較好,故在講析課文之前,總要認真地向學生有感情地范讀幾遍課文,然后讓學生仿照朗讀課文,這已成為習慣,頗受學生歡迎、領導青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畫卷,變成了優美動聽的歡歌、變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能把學生帶進五彩繽紛的世界,使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學習興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讀,能夠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學習興趣,目標就無從談起,而朗讀卻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沒有朗讀的課堂,經常是“滿堂灌”、“滿堂問”,課堂氣氛的沉悶可想而知。朗讀有如一味“興奮劑”,撞擊著學生的耳膜,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激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朗讀的抑揚頓挫,有如旋律和諧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試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樂尚且被眾人所喜愛,雅俗共賞的朗讀又怎能不受學生歡迎呢?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經常讀一些文章給他們聽。令筆者驚奇的是,每個學生都出奇地安靜,哪怕是那幾個最調皮的學生,而且盡管只讀一遍,他們卻能快而準地說出各題的答案。由此可見,朗讀是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朗讀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有感情的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
朗讀,是一種作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翰墨轉化為有聲語言,變更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加入的龐大的頭腦活動歷程。它與默讀的生理活動要領比較如下:
朗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較朗讀步伐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鍛煉,對語感的培育也大大降低了。
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光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明確,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作為培育學生頭腦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頭腦本事強了,他的概括本事、表達本事、構造語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本事作用于語言上,學生一定會說得趨于簡明、流通、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語言上,學生就能漸漸取得發音清楚、音量適中、熏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說來,朗讀本事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本事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本事前進這一點。另外,由于朗讀時要求采用平凡話,這自然會增進學生說平凡話的本事。
所以說,朗讀是培育語感的一種好要領,應有效地增強訓練。放聲朗讀文章,可以增強語音的以為本事、語義的以為本事和語法的以為本事。如果對精致的文章重復地朗讀,會增強對語言范例的敏感和鑒別本事。反之,聽到不準確的讀音或詞不達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會從情緒上感到不適,并加以傾軋。
三、有感情的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一篇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內容,首先就是朗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文章的內容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印象,產生立體感。在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讀教學。特別是中學段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反復朗讀,體會思想感情。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讀,遍數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讀中就清楚明白了。這里所說的朗讀,不是指懶于動腦筋的走馬觀花似的朗讀,而是指勤于眼、口、腦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讀。
四、朗讀啟真,潛移默化,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
引導學生對形象的教材的整體把握和領悟,培養學生審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這就是通常所講的“以美啟真”。在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對課文的重點部分、精彩片段進行反復吟誦,而這樣的反復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在高聲朗誦、低聲吟詠中,通過聲音把語言文字方面的特點、技巧表現出來,引導學生入境入情,逐步領悟教材真諦。例如在教《熱愛生命》一課的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對生命的熱愛,要求學生邊讀邊體會,時而語速緩慢、語氣低沉,體會主人公每前進一米都要付出驚人的毅力,時而語氣加快,語氣越來越堅定,讀出了主人公對生命的渴望。學生在朗讀中悟出了語速、語氣的變化,再反復朗讀,聲音伴隨著表情,顯得聲情并茂。在學生情緒高潮階段,筆者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時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歡文中的人物嗎?為什么?這時候,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情感的激發中迸發而出。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鑒美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時得到發展。這時,教師已沒有必要再去花時間解釋詞語、分析句子,甚至討論文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讀欣賞,組織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礎上,教師要掌握“火候”,善于組織“高潮”。在朗讀欣賞階段,可以組織交流。例如:筆者在教《背影》一課時,要求學生說出自己認為文章好的地方?為什么說它好?學生說“父親為我買橘子”這部分寫得好。因為“蹣跚”、“攀”、“縮”這些詞用得貼切,突出了父親的愛。這時,筆者說“我認為這里可以這樣讀……你們的呢”,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讀出了“父愛”,于是,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讀。這種通過朗讀欣賞,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到高潮時,學生情緒高漲,進入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好的朗讀本身就是課文極好的解釋,在瑯瑯的讀書聲中,課文優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暢的體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能否較好地把握朗讀的各個環節,對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將起到“以車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讀,能夠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國著名的中學特級教師陳老師在講讀《土地的誓言》一文時,范讀全文感情真摯,語調抑揚頓挫,富有表情,節奏快慢有至,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土地的熱愛之情。
總之,朗讀的作用不可忽視。朗讀是培養學生精讀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含義較深的語句、段落,可以在反復的朗讀之中讓學生體會和品味。朗讀是培養說話的基礎。朗讀得正確、流利,說話也一般比較流利;能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說話也一般比較有感染力。朗讀有助于語言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朗讀技巧講究節奏、停頓,吐字、發音,語流、語態,對于養成學生高雅的氣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讀有助于交談、發言、復述、演講、論辯、主持、協商等多方面語文能力的形成和優化。朗讀不僅僅只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僅僅只是課堂教學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占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和技能訓練。朗讀課作為一種課型,在得到充分的運用之后,以分析為主的課型將得到改造與遏制,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將得到環節上的簡化與內容上的深化。
摘要:朗讀是培養說話的基礎。朗讀有助于語言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本文論述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興趣;求知欲;語感
- 上一篇:語文學習效果提高論文
- 下一篇: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