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語文教學“加減法”的運用

時間:2022-03-16 04:40:00

導語:分析語文教學“加減法”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語文教學“加減法”的運用

語文新課程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我認為新課程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和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在語文課堂實踐中采用了“加減法”。

一、添加興趣,刪減約束

亞里士多德:“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莎士比亞也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以這樣說,一旦學生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學習起來便感到其樂無窮。只有產生一種迫切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他們才會急于去研究,創造力才能得以發揮。為了適應新教材提出的要求,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不同的教學情境,使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

1、課前造勢,先聲奪人

前蘇聯有研究表明,學生注意事物的積極性呈波形,開始的三、五分鐘注意力未能集中,因此,開場戲成為一堂課老師與學生的最初交流,是將學生注意力從課間娛樂的放松中牽回來的重要一環。如果只以簡陋的一句“本節課我們來學習ΧΧΧ”,這樣的話一開始就錯過了這個好機會,導致學生很長時間才能注意聽講,事倍功半。我的措施是先聲奪人,利用開場戲好好造勢:可用以情動人開戲,讓學生在心靈的共鳴中一起步入文章。例如:在教學《秋天》時,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就設計了以下導語:“一提到“秋”,碩果累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落葉蕭蕭等景象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會給人豐富、充實的想像,也會給人愁苦、蕭條的感受。請同學們想想,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繪抒寫秋景的?比如說,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繪秋景的?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繪秋景的?而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蕭條的?”隨著這一串提示,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學們背誦了一首又一首的詩文,喚起了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千姿百態的秋景仿佛就呈現在眼前,這時再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朗誦郁達夫的《秋天》,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秋景的。

2、課中設疑,激發興趣

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話:“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可以這樣理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才能有所進取。因此,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設疑、釋疑、解惑,定可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陷入“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這樣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在上《最后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

①韓麥爾先生做了什么事?是何原因?

②平時鎮上的一些人又做了些什么?

③小弗郎士面對這些有何想法?說明了什么?

④外國人在這塊土地上做什么?

⑤同學們認識這段歷史,今天的我們該做些什么呢?通過這一組問題的思考解答,理解了課文的核心內容,很好的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時而深刻的思索,時而深沉的悲哀,時而強烈的憤慨,時而昂揚的報國熱情。這種圍繞課文核心內容層層深入的設疑,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課尾恰當留疑,留有余香

任何課文學完后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學生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課尾留疑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問題,并和同學討論或向教師請教。比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后,可以結合中華古詩文背誦活動,設計如下問題:自古以來,月亮在中國人的意象里就是一個美好、團圓的象征,中國人尤其喜愛月亮,詩人對月亮更是情有獨鐘,請你利用網絡和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或到圖書館查找一下,人們還常用哪些詞來稱呼月亮?注明作者、出處、原詩句,也可以輯錄有關詠月的詩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

反之,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地位還是“至高無上”,學生就不敢多想,更不敢奢望、幻想和想象,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開發,因此教師要信任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心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一員,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減少一些約束,減少一些強制,使學生充滿自信,把求知當作愉快的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創造潛能,激發他們自主探求知識的積極性。

二、增加引導,裁減灌輸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換,共同發展的一個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教學中應多增加一些引導。例如: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就安排語文活動:讓學生當一回小記者。在上新課前,布置學習小組,分工合作,去采訪我校的有關領導。這樣學生認真地準備了訪談提綱,鄭重其事地進行采訪,有的甚至還準備了錄音機、攝象機,最后將材料整理,寫出感想。所以,到上本課時,我就問學生,當記者有何體會。當學生大談體會時,我便說,采訪只是記者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將采訪來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寫出來,并且發表。作為記者,你要考慮,讀者喜歡看什么樣的新聞。這樣,學生就會思考,歸納出新聞的三大特點:真實性、時效性、簡潔性。下一個問題出來了:讀者看了一則新聞,他會了解哪些信息?新聞的要素就出來了。接下來學生自然要探討如何去寫了。這時我采用了三個引導性的問題:這篇新聞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應怎樣概括?如果用一段話或幾句話概括,應怎樣概括?如果詳細地介紹,又該從哪些方面來敘述?讓學生帶著自己剛才的歸納去讀《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樣整個教學內容就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之中完成了。最后,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把我校剛結束的體育運動會以消息的形式報道出來。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抽象的知識,而且發展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不難發現,填鴨式、滿堂灌的應試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識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試卷上,就算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這是一種別動的學習特征,難以適應新的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增加一些方法指導,減少一些知識的灌輸,讓學生跳出這個別動接受灌輸的怪圈。

三、多加質疑,減少結論

“疑”能產生動力,“疑”孕育著發現。新課程的觀念是: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觸景生疑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例如魯迅《祝福》的教學,在教學中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同學們研讀課文,證明老師的這種看法。“祥林嫂——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是一條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線索,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研讀課文,探討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1.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沒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過時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歸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同學們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溫暖的春天;小說表現了祥林嫂生命中“沒有春天”的悲劇,此中蘊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于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這個“問題”,就串起了《祝福》的整個閱讀品析過程,串起了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結構、語言等內容的探究欣賞。

少一些結論,并不是不要結論。實際上,學生的學習往往經歷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這樣一個認識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忽略的壓縮或省略學生的思維過程,直接得出結論或被他人提供的答案,這種折本求末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注意的不是讓學生如何得出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沿著不同的思路去尋找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當學生得出結論之后,還要接著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還可以怎樣想?”等等問題。讓他們沿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繼續想下去,學習不在乎知識本身,不在乎掌握一些結論,而在乎將知識作為創新和學習的階梯。

四、加探究,減驗證

探究是學習的有效途徑,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進行感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訓練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認識內驅力。語文教學中應多讓學生探索,自行研究。例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大自然的語言》,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緯度會影響物候現象的來臨?為什么緯度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第一要素?為什么經度也會影響物候現象的來臨?課文中說“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那么,在熱帶和寒帶區域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這些問題,僅僅憑課本中的說明,學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以便在師生平等的合作與討論中作出解釋。在此,學生身臨其境,參與了知識形成的實踐,顯然他們所得到的知識遠超出課本知識的本身,而不僅僅是一個結論,久而久之,自行探究就會變成自覺探究。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這句話本身包含了創新。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做好“加減法”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讓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不斷地談素、實踐、創新。

參考資料: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湖北教育出版社

2.策略與途徑:新課程實施解讀趙宏強、宋軍生吉林人民出版社

3.走進新課程朱慕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鐘啟泉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學習論與新課程學習理論研究李志厚廣東教育出版社

6.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周小川北京大學出版社

7.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傅道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8.課程理念的更新彭鋼等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9.語文課程標準研修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10.課程的反思與重建任長松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