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語文教學中的文本深度閱讀
時間:2022-07-22 06:28:00
導語:詮釋語文教學中的文本深度閱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于對閱讀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出現了閱讀“過分自主”,缺少教師有效引導的現象,導致了學生的閱讀感悟十分膚淺。膚淺的閱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影響閱讀教學質量。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教是為了不教”,其實也就是說,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數量的閱讀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這種能力如何形成,既然是通過對若干個文本的深度分析來形成的。如果我們對每個文本總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學習、訓練,那么學生就始終無法形成這種技能。
閱讀教學需要深度閱讀。深度閱讀,是指個體在閱讀文本中,能夠潛心會文,對閱讀材料有更深層次意義的理解,即能對文本加以個性化的、合理的感受、理解。語文“深度閱讀”的實質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參與語言文字的閱讀過程,教師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和積累語言的同時,探究文本的精髓,讓學生完成創造性的意義建構,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閱讀的深度是學生主動體驗獲得,這是一個層層遞進過程,是在學生發展思維、豐富語言和情感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的。
深度閱讀需要教師深度引導。學生是不成熟的閱讀者,由于他們的知識、經驗及閱讀能力有限,自主閱讀時,對文本的感悟相對較為膚淺,這就需要教師的深度引導。通過引導將學生膚淺的閱讀引向深入。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感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深度閱讀要重視對語言的分析、揣摩、感悟。文字作品是由文字堆積而成,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思想的載體。閱讀就是解讀“文字密碼”,獲得內在意義。
閱讀教學則是在引導學生破譯密碼的同時,學習作者編制密碼的方法,從而培養語文素養,受到思想教育。選入教材的課文皆是文質兼備的美文。從思想內容上看,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意義;從語言上看,文字優美生動,蘊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或者描摹細致,或者遣詞造句準確生動,或者言簡意豐……然而,無論是學文,還是明理,最關鍵的都要通過品讀語言才能實現。膚淺地品讀語言,只能獲得淺層的收獲,深度品讀語言,才能有豐富的收獲。正如上述成功案例,學生深度品讀感悟語言文字,領悟了文本的內涵,學到了表達方法,提升了語文素養。
深度閱讀需重視細節分析。一篇優秀的文字作品,固然必須具備思想之深刻,境界之高遠、格調之高尚、敘述之生動、描寫之形象、議論之深刻等因素,生動、逼真的細節描寫也是極其重要的。閱讀一篇作品,如果不能對其精彩細節進行分析,那么我們所看到的這部作品也就只是標本室的骨骼標本。強調“深度閱讀”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要重視對文本細節的研讀。通過對細節的分析,來提高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鑒賞能力,為作文寫作提供參考。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粗線條的太多,作過細分析的太少。舉個《我與地壇》的例子來說。這篇文本中,母親每次在“我”動身前的無言幫助,“我”離去后母親久久的凝望,母親在地壇中找“我”又怕被“我”發覺的小心謹慎,母親為找不到“我”而擔憂以及找“我”時的吃力……這些細節,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對母親無盡的追思和深沉的愧疚,無一不彰顯著母親偉大無私的真愛。這偉大的母愛,不僅感染了史鐵生,也感染了無數的讀者。正是基于此,我們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這些細節描寫使《我與地壇》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學中對這些細節描寫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再去研讀其它文本,其結果必然是夾生飯。
深度閱讀需要語文教師使用文本,要敢于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大部分教師都是注重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唯恐遺漏一點。其實所謂面面俱到,實際上是什么都不到。學生學習是一點點的積累的,循環鞏固,以致成就。一個善于循環教學的教師,應該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研讀教材,把課程標準的知識能力要求列出一個體系并且落實到具體的文本中,一篇文本強調某一知識能力點,這樣做,學生才能扎扎實實地有所收獲。語文閱讀教學拒絕淺薄,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實現語文閱讀教學中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才可能給文本以厚重,才可能給生命以啟迪,才能用思維與精神的深度讓學生走向博大。
- 上一篇:透析高中英語課怎樣導入
- 下一篇:深究電力安全事故案例培訓的作用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