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時代語文教學實踐及思考
時間:2022-12-04 09:18:49
導語:數碼時代語文教學實踐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共享單車帶來的教學聯想
如今上下班的路上,多虧了共享單車的保駕護航。不想走路了,拿出手機,掃一掃,單車護送你一路輕便到家。優惠便捷,確實愜意。網絡信息時代,有網絡就有資源,有資源就有樂趣,似乎皆大歡喜。而筆者突然想到,共享單車愜意了,誰再去光顧自行車零售商?自行車零售商的生意一落千丈,廣大二手車車主的飯碗更是不保。數字時代,何止自行車零售商遭遇滑鐵盧?移動新媒體對傳統紙媒的沖擊,嘀嘀打車對出租車行業的顛覆,“淘寶”紅火給實體店帶來的落寞,翻譯軟件的精準給外語專業學生帶來的彷徨……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已經有人、有行業被甩在時代的后面。在教育領域,我們看到,學校的圍墻已不再堅固,這里不再是封閉的港灣。當代,任何學生在任何地點只要通過網絡就可以進行在線學習,與名校名師進行互動交流,盡情享受信息時代帶來的教育福利。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筆者不禁有了思慮:前方的教育將何去何從?未來,還需要語文教師嗎?
二、語文教師的處境
上世紀80年代,朦朧詩人北島曾寫了一首詩,題目叫《生活》,詩只有一個字:“網”。這首詩被譽為全球最短的詩。詩的藝術性姑且不論,單“生活是一張網”的比喻,就讓人遐想無限、感慨萬千。如今,“網”真真切切的就是我們的生活。從數據上分析,我們更能直觀感受這種沖擊力。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8年初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53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網民平均每天在線時間超過3.7個小時,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38億。在這個報告中,有一些現象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網民年齡結構上,“核心群體”是10-39歲的青壯年,占比為73.7%;在職業結構上,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達25.0%。[1]信息技術的進步,已經讓我們每個人步入了“數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語文教師面臨的授課對象,是把生命中近1/6的時間消耗在互聯網世界的群體。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網絡即便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2]對這樣一群把自己的存在感放置在異次元世界的學生,我們還企圖用單調呆板的傳統授課模式吸引他們領略文字的千古神韻,培養溫潤優雅的文學情懷,他們顯然不會領情。不難想象,在未來的課堂上,如果語文教師不正視學生依賴數碼終端這個事實,不及時調整語文教學的方式,繼續采用過程單調、內容粗淺、目標狹隘的教法,就會與學生的思維模式脫節,學生就會在課堂上心猿意馬,或者直接拿著iPad學習慕課。更有甚者,學生覺得教師上的課無聊無趣,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會理直氣壯地申請換課或者換老師。
三、語文教師可走的路
偉大的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陶行知先生改造和發展了杜威的理論,提出“生活即教育”。劉國正也提出“語文生活觀”,強調在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是發展智力,進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須以“聯系生活”為前提。[3]如今的生活已經被信息技術包圍,“非數碼即非存在”的學習方式已闖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不再是以前的學生,語文課堂也不再是以前的課堂,“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面對這樣一個時代,語文教師該如何作為呢?1.尊重并引導學生體驗網絡。業界痛心疾首教師在課堂上越俎代庖,振臂高呼“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現實的課堂教學卻常常仍然只有教師一個明星,在講臺上自編自演只屬于自己的獨角戲。個性張揚、思維活躍的現代學生哪里忍受得了教師的“霸道”帶來的課堂寂寞!更何況互聯網時代下的學生從來都是不羈的浪子,他們的心中是國王般的驕傲和高貴,哪里會欣賞教師的唯我獨尊和自以為是!在數字網絡時代,語文教師尤其不能自負,必須關注學生的聲音,帶著學生的網絡體驗一起玩轉課堂才是明智之舉。學生整天處于在線狀態,與其讓他們漫游在網絡邊緣,不如引導他們直接運用網絡“做語文”。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語言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信息時代的生活浪潮滾滾向前,一日千里,引導學生在網絡的世界看語文,語言文字的學習也必然搖曳多姿、鮮活生動。例如對古詩文的學習,網絡也能為學生帶來新鮮和刺激。在帶領學生學習《蜀道難》一詩時,學生的“網絡貢獻”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詩中有“側身西望長咨嗟”一句,學生在誦讀中覺得“咨嗟”中“嗟”讀“jie”別扭,讀起來有氣短壓抑之感,和李白飄逸豪放的詩風很不相稱。筆者啟發學生:網絡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資源,許多同學都是沖浪高手,我們何不在網絡的世界一探究竟。果不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網絡中探尋的學生竟然覓得了碩果。學生通過多種手段查閱資料,對比分析了諸多數據,最終信服于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陳友康教授的觀點。陳教授認為,“側身西望長咨嗟”一句的“嗟”應讀“jia”,因為從韻部看,這個字屬于“麻花韻”,與前面的“殺人如麻”的“麻”和“不如早還家”的“家”押韻。“jia”是古讀,還原為古音,讀起來非常和諧。學生還補充到,“嗟”字與“微風燕子斜”、“青山郭外斜”的“斜(xia)”屬于一個韻部,念成古音,它就與前后文押韻,和諧優美。另一些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對同學循循善誘:“嗟”字讀今音也不算錯,但顯示不出水平,更重要的是讀起來極其拗口,破壞了詩歌的韻律美。[4]筆者親自核實了學生查閱到的資料,字斟句酌,證據確鑿,忍不住大呼痛快,高度贊揚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學生備受鼓舞,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大膽探索與創新,積極給百度百科編撰詞條,為語文學習有困惑的師生提供了學習參考。開放環境下的學生更看重話語權,他們敏感任性、行為獨立,經常標榜“自己選擇的路,跪著爬著也要把它走完”。當老師不獨霸課堂,而樂于和學生對話、將選擇權還給學生時,學生不僅不會輕視課堂和教師,反而會對課堂更有責任感,更懂得利用網絡為語文學習帶來活力。2.運用網絡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溫儒敏強調,“語文課最基本的內容目標,是培養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才能把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帶起來,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帶起來”。“提高語文教學最管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讀書,是培養讀書興趣,這是關鍵,是‘牛鼻子’。”[5]這樣的觀點也呼應了《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6]閱讀是一筆無價的財富,只有學生讀得多了,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強,閱讀的習慣才能逐步養成,人生的眼界才能得到拓寬,才能形成獨立的思想和品味。學語文必須鼓勵學生多讀書,學生多讀書不但不是浪費時間,反而是語文學習最值得花的時間。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在遨游網絡時抓住機會多讀書、學讀書、讀好書。作為一線教師,筆者真切感受到,當代學生要么忙于應試舍不得花時間讀書,要么花了時間讀了沒意思的書,不會讀書。如今,學生的閱讀空間不局限在課堂上,博客、QQ、微信、資訊等平臺都為他們提供了閱讀素材。語文教師何不在語文課和學生的“網絡生活”之間疏通一條語文通道,借此調動學生閱讀的熱情,培養學語文的能力。學生依賴網絡,語文教師可借助網絡中的新鮮資訊,吸引學生“奇文共賞”。以專業的眼光引導學生評析網絡資源下的語文符號,借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筆者所任教班級里,有幾名學生迷戀網絡小說《悟空傳》。在練習記敘文寫作“敘事要有波瀾”這一專題時,筆者特意邀請這幾位學生分享小說的魅力所在。幾位“高手”就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侃侃而談,同時津津樂道故事之下蘊含的人生哲理及寫作技巧。在同學間的相互感染和鼓舞下,學生們摩拳擦掌,都想在閱讀、寫作的天地華山論劍,班上學習語文的風景蔚為壯觀。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方向,在紛亂的網絡資源中積極思考、靈活巧用,為學生搭建起網絡生活與語文學習之間的橋梁,網絡可以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沃土,也可助教師一臂之力。3.運用網絡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動態。網絡有料、有聊、有趣,為語文學習開辟了敞亮的場所。然而,我們在認可網絡的價值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如有的學生心智不夠成熟,對自我缺乏有效的督促,沉迷于網絡游戲中不能自拔。這不但耽誤了學習,更貽誤了青春、損害了身心健康。教師要時刻不忘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留意學生的網絡生活,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為學習服務,遠離不良的刺激和誘惑。為使學生善于用信息技術發展語文能力,語文教師需激勵學生掌握使用網絡教學平臺的技能,教會學生對信息進行整合、篩選、提煉、。同時,需為學生開通交流通道,對學生的問詢給予及時的回應和指導,努力做好學生在網絡課堂的引路人,引領學生在網絡世界學“大語文”。一次,筆者發現學生在社區作文中描述媽媽生自己時的狀態,她寫到“經歷漫長的折磨和痛苦后,堅持順產的媽媽在耗盡了最后一絲力氣后終于生下了我。在生之前她還在不斷念叨‘這孩子可真折磨人,待在肚子里死活不出來’……”看到這些句子后筆者哭笑不得,給她勾畫出來并打上了大大的問號。學生很快好奇地詢問“問號”的寓意。筆者趁勢布置她查閱關于女性生寶寶狀態的資料,訪談身邊熟悉的生過寶寶的女性,再來對照自己的描寫。過了幾天,該生在社區BBS里寫了一系列母親生寶寶這一主題的訪談和思考。并在后續的寫作心得里寫到:“不真實的描寫不但不能打動人,還會鬧笑話。善良中的激情,溫和中的鋒芒,絢麗或質樸,靈動或真誠——首先,請真誠。”筆者由衷地感慨,這樣的經驗不正是教師想“灌輸”給學生的嗎?而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領會于心了,這相比教師被動的絮絮叨叨,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不知要深刻多少倍。網絡記錄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足跡,見證了師生共同的成長。很多教師都有一個共識,絕大多數學生都是追求進步并非常在意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和引導的。在數碼時代,課堂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教師的引導從臺上輻射到了臺下,從現實真切過渡到了虛擬幻境,需要語文教師發光發熱的舞臺更廣闊了。
四、結語
未來的社會將更大尺度地追求個體精神之獨立和思想之自由。被時代淘汰的,永遠是跟不上時代的人。語文教師最懂田園牧歌、山高水長的情韻,語文學科最會神游歷史、關照現實,語文課堂最愛思維碰撞、個性飛揚,語文最能給學生帶來青春的詩意與自由:學生怎會拋棄語文?在人人圍繞數碼轉的時代,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方向,尊重并引導學生體驗網絡,給予學生充足的選擇權和話語權;運用網絡拓展和深化學生的閱讀,為學生搭建起網絡生活與語文學習之間的橋梁;積極關注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動態,將課內與課外、臺上與臺下緊密結合起來等,是語文教師可以越走越寬的康莊大道。當數碼能為我所用,語文教師何愁沒有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
[2]王濤.關于數字時代歷史教學的思考[J].歷史教學,2016(4).
[3]陳友康.《蜀道難》魅力新解[J].名作欣賞,2005(3).
[4]溫儒敏.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J].課程•教材•教法,2016(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
作者:周家翠 單位:貴陽市第一中學
- 上一篇:社團活動對語文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中職語文影視資源教學實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