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教學素質(zhì)闡述

時間:2022-09-08 03:33:52

導語:語文老師教學素質(zhì)闡述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老師教學素質(zhì)闡述

伴隨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素質(zhì)作為教學的主旋律向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舊體制的轉軌過程中,教師面臨著種種挑戰(zhàn),在廣大教師中產(chǎn)生了很大的反響,這也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素質(zhì)如何。筆者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從以下兩大方面對教師的素質(zhì)做一闡述。

一、深化課改,提升層次

新課標中明確規(guī)定了新型的教師觀、學生觀和教學觀。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無論怎樣轉變,都會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就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探討及評價還未達成共識,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式尚未建立,缺乏參照體系。盡管如此,教師要抓住契機,深層次探討符合各個不同階段和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規(guī)律,結合本地、本校、本班實際,打造自己特有的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層次,將自己由一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合格語文教師轉化為一名新形勢下出類拔萃的語文教師。

二、關注對教師的教學評價

我們通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的評價上,卻很少把注意力放在教師身上。而教師評價的成敗與否同時決定了學生評價的成?。唤處熢u價的進展與成熟決定了學生評價的進展與成熟。作為教與學的重要一方的教師,他們的教學興趣,他們的教學樂趣同樣也值得我們關注。如果教師上課沒有一點樂趣,他們又如何能把自己所教的學生的樂趣調(diào)動起來呢?

1.帶著微笑進教室,創(chuàng)造愛的意境。這需要教師在每一次進入教室之前,都要有一個醞釀過程。一個人他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愛心。愛心是一個教師達到教育教學意境的首要條件,教師一定要有愛心,才能愛他的學生。教師對班級里成績有差異的學生不能夠做到公平,對外來民工孩子更是帶著點別樣的情緒,覺得收下他們是累贅,是負擔。在無怨無悔地付出的同時也在抱怨,在呵斥……畢竟,生活在城市邊緣的他們的家長更多的是為生計在打拼,少了些對孩子學習的重視與關注、督促與引領。于是,在無形指揮棒的指揮下,教師的心態(tài)也受其影響。其實,盡心盡力了也就釋然了,教師關注的不應該那么片面,應該以自己的光和熱盡可能地去溫暖著他們,改變他們。

2.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意境。小學生的思維屬于形象思維,對感性的知識容易理解,也比較感興趣。而書本的文字是抽象的,教師的講解是理論的,這與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差距,就造成了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乏味,理解不了等被動、消極的學習現(xiàn)狀。反思我們以往的語文教學,究其根本原因,我們的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脫離了生活的大課堂,致使語文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凝固了語文課堂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語文教學因此失去了新鮮的活力,喪失了人性的魅力。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將學生的生活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要能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知識,將其帶入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中實施教學生活化,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學習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語文不能局限于課堂,從而割斷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為學語文而學語文,僅僅滿足于學會幾篇范文,而應該聯(lián)系生活學課文,走出課本學語文,形成“由點到面,橫串豎聯(lián),反復歷練,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橫向結構。這里的“生活”指學生周圍的現(xiàn)實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要為學生的字詞句篇、聽說讀寫各項訓練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生活情境,引導他們多嘗試、多體驗、多積累、多運用,多說“生活語言”,多寫“生活作文”,在廣闊天地里讀書、作文。

3.適當?shù)膶W習壓力,讓學生提起自覺學習的意識。小學生往往在學了一段時間后,就沒有了積極性,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例如,課上犯困、搞小動作、不注意聽講等,回到家里只想著玩,作業(yè)做得馬馬虎虎。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對學習不夠重視,沒有壓力感。教師不妨給學生制定學習的規(guī)則、獎罰等,通過多種手段的刺激,讓學生感到學習有壓力,不認真學習是不行的,在教師的推力下,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我在上課前會告訴學生,要對上節(jié)課的一些教學內(nèi)容進行抽查提問,如果答不上來,就要多做作業(yè)。其實,我提問的都是宏觀方面的知識,如課文講了哪些生字、有哪些人物介紹等,只要學生注意到了,都能答上來。之所以重點強調(diào),就是讓學生先入為主,在心理上引起注意,告訴自己,要認真聽,不能偷懶。

4.處處提問,創(chuàng)造融洽的交流意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jù)某個話題開誠布公地互相提問,設疑激趣,使彼此對所要討論的問題如剝筍一般,雙方的疑問越來越少,越談興趣越濃。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融洽的快樂的交流意境,上課并非是教師講學生聽,師生間應該是平等民主的。

5.感情豐富,創(chuàng)造生活化、表演化的意境。小學生學習語言與大人相比帶有很強的表演性。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經(jīng)常會一個人在那里自言自語,自娛自樂,旁若無人。因此,教師一定要使課堂表演化、戲劇化。角色扮演法多用于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設定一定的情境與主題,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練習某種行為方式或者體驗某種情境下的心理,并最終將此應用于實際生活。具體操作時,角色扮演可以是集體參與的,即由教師編寫劇本,設定主題、目標,并對各角色進行解釋,由學生揣摩和表演角色,教師做指導或參與表演其中一個角色;也可以是個別表演,由學生扮演生活中的自己,教師扮演其同學;還可以讓學生輪換扮演兩個角色,其中一個角色由空椅子代替,讓學生練習同想象中坐在空椅子上的人物談話,或者讓學生按照教師為其撰寫的草稿,扮演角色。例如,讓性格內(nèi)向、回避退縮的學生扮演敢說、敢做、主動的角色。

6.加強聽說讀寫訓練,抓緊基礎知識的鞏固。教師應采取“剝筍教學法”,把所要教的知識點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單詞到句子,從句子到對話。一步一個腳印地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嘗到學習的甜頭。教師感到上課上得很輕松,感受到教育教學的樂趣??傊處熓墙虒W的風向標,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都在于教師對教學理念的把握是否科學,教學實踐的到位與否。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勇于面對挑戰(zhàn),在思想上、業(yè)務上努力探索,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