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式

時間:2022-09-08 03:25:50

導語:提升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式

語文課是門帶有強烈人文色彩的工具課。“強烈的人文色彩”是指語文課涉及面非常之廣。翻開語文課本,諸如歷史、文化、哲學、政治、倫理、邏輯甚至自然科學,它都有所涉及,可謂內容博大,包羅萬千。語文課的這一特點,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語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一定要引導學生挖掘出課文中的人文內涵,使他們學會正確地理解把握歷史及文化現象,學會正確地分析看待人生及社會,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但另一方面,語文課涉及內容廣泛,又恰恰說明它帶有工具學科的特點。

一、創立“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有其相應的模式。語文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生活與作文的聯系,給學生以“四多”,這給我很多啟發。創立“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當今快節奏大容量的學生學習生活中,定能給學生更多的幫助。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學生的思維存在著“反向運動”的規律:如果教師為遷就學生而放慢節奏,那么學生的思維節奏可能更慢,最終陷入“疲軟”的狀態,形成“少、慢、差、廢”的格局。事實上,人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通過“大容量、快節奏”的操作,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高效率”是可能的。曾記得有一教授指出,決定智力的不是腦細胞的數目,而是細胞與細胞的相互聯系,智力的高低,決定于這些細胞聯系的有效性。據他計算,腦細胞之間的聯系是一個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他說,古往今來均沒有人充分利用腦子,即使是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星,大腦細胞間的聯系使用率也不過在10%左右。這就意味著,人的大腦潛力是巨大的。也說明,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改善學習方法,優化學習過程,取得比通常狀態下好得多的成績,完全是可能的。那推行“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完全可能的。實施“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加快閱讀速度。閱讀一篇2000字的文章,留下5—10個思考題,是30分鐘的效果好,還是5分鐘的效果好呢?實驗表明,更多的時候,5分鐘的閱讀效果更好。也就是說,閱讀所費的時間與閱讀效果之間并不一定總是成正比例的。限時閱讀,往往能將學生的閱讀心理調控到最佳狀態。

2.提高寫作速度。作文教學中,存在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給1小時做篇作文,完成率80%-90%;給2小時,完成率75%;給一天時間,作文的完成率大致會降低到50%-60%。也就是說并不是給的時間越多,作文做得越快,文章寫得越精彩。

3.改革教學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簡而言之,就是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師生角色的變化,也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二、改教本為學本,變講堂為練堂

素質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素質教育必須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知識的激活與內化,離不開主體的實踐。因此,語文素質教育在教材建設上,必須改“教本”為“學本”;在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上,須變“講堂”為“練堂”。讓學生有機會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具體講:

1.讓“講讀課”名不符實。這是教材處理的一種策略,也許有許多老師認為“講讀課”就應當大講特講,就要慢咽細嚼。其實沒有必要講得太多。因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新信息量并不是太多,應當充分利用學生舊有信息量,設計適量的新穎有趣的問題讓學生操作,在實踐中“溫故而知新”,實現知識的順利遷移,然后稍加點撥和講解,學生會學得活潑,學得有效。必要時,教師才幫助做些歸納和總結之類的工作。

2.讓“自讀課”名符其實。許多老師出于良好的愿望,把自讀課也作講讀課處理,有的甚至每一課用2課時去精講多練,我認為此法不當。縱觀1—6冊的自讀課,難度大大低于講讀課,新信息量大大低于講讀課,所以根據此情況,老師們結合學生語文實際,根據單元要求,或組一套思考題,讓學生當堂作答,或提出幾個問題,供學生讀讀議議,一堂課解決問題。這種處理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還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讓“自讀課”名符其實,是語文素質教育處理教材的又一種策略。

3.讓“講師”成“導師”。莫做文章“講師”,要當讀寫的“教練”,這是當今許多老師的新的理念,這對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無疑是一種飛躍。但用“教練”來比喻語文教師的角色,有可能導致把學生當作“訓練”機器的可能。況且語文教材的人文色彩重,文化信息量豐富,很多地方只需欣賞、鑒賞就可以消化、吸收、內化,并不一定要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