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激趣策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8:40:00

導語:初中語文課堂激趣策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課堂激趣策略分析論文

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當、精彩的開端。它猶如文章的“鳳頭”,雖小巧玲瓏,卻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情境中。因此語文老師要善于設計富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的導語,“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詩詞導入,如教《孔乙己》時,從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說:“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紹興是我國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故鄉。今天紹興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個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來客,招徠四方錢財”。大家知道這人是誰嗎?他就是魯迅筆下的文學人物孔乙己。今天我們就去看看20世紀20年代孔乙己的悲慘命運,聽聽他的傷心故事吧!可由故事導入,如導入《愚公移山》時,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學生耳聞“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梁壓彎……”的優美旋律,目睹“望望頭上天外天,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的老人形象時,會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心。總之,導語的方法多種多樣,不拘形式,可因“材”設計。

設置問題,趣味起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問題是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一個或幾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段落等,語文教師應根據“課情”、“學情”因勢利導找準切入點,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如我在教〈曹劌論戰〉時,緊緊抓住“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文眼”,啟發學生探究曹劌的“遠謀”和魯莊公的“鄙”的具體表現。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眾說紛紜),我沒有按部就班,逐段賞析,而是以“本文描寫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生活情景,你認為哪兒的生活更有趣?”這一主問題“投石問路”,引導學生探究少年魯迅的生活軌跡,結果自然是“公婆論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見分歧的契機與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按見解的對立沖突將全班學生分為“百草園派”和“三味書屋派”兩大陣營,請學生陳述各自的理由,說說你認為有趣的人與事,教師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賞析精彩語段的內容與寫法。待雙方的唇槍舌戰到了山窮水盡之時,我相機誘導,請學生辨析剛才雙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細細想來是沒味的?這樣的探究,沒有限制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均能暢所欲言,為自己所持的觀點尋找理由,從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創設興趣,源于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一經與生活相聯系,必然生動活潑,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貼近生活,走進學生心靈,使語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上《金色花》后,我要求學生制作精美卡片,寫上溫馨祝頌語回家送給媽媽,以表達自己對**的一片深情。學完《傅雷家書》后,我要求學生聯系實際,用心體會并說說自己所感受到的父親深沉的愛。學習《香菱學詩》后,我請學生談談香菱學詩對我們語文學習的啟發,學生經過討論后,得出了“要多讀”、“要有選擇地讀”、“要刻苦地學”、“要大膽創作、敢于想象”、“要有名師指點”等借鑒意義。學習《孔乙己》后,我讓學生假設推斷:假如毒打孔乙己的丁舉人生活在我們這個法制社會,能逍遙法外嗎?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們這個和諧溫馨的社會里,能憑自己的特長找到一份好工作嗎?然后請學生模擬影視中開庭審理案件的方式,對“孔乙己被害”一案進行公開審理,讓學生以職業介紹所工作人員的身份為孔乙己推薦一份合適的工作。學習《音樂之聲》時,我啟發學生將瑪麗亞與《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的性格進行勾聯比較,興趣發言異常踴躍。學習《背影》時,我啟發學生:你有沒有和作者相同的體驗?請談談你當時的反應與心理活動,鼓勵學生坦誠敘說自己與父母曾經有過的不理解與矛盾,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總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進了生活這一活水,語文課堂必將呈現蓬勃生機。

總之,興趣雖然屬于非智力圖素,卻是學好語文的先決條件。因此,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語文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