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育中培育學生質疑能力舉措
時間:2022-10-27 09:19:00
導語:初中語文教育中培育學生質疑能力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往今來的學者都高度肯定和十分重視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睆哪壳暗慕虒W情況來看,教師對學生發現問題意識的培養還欠缺,學生形成了等待老師向他提出問題的不良習慣,并且在回答問題時還努力去遵循老師的意圖和思路。學生沒有足夠的個體學習自由,被老師的問題所牽引,被動地圍繞著老師團團轉。教師僅僅是鼓勵學生提問,并沒有交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大多數學生敢問卻不善問,提出的問題要么雞毛蒜皮,要么不著邊際,甚至讓人啼笑皆非。整個課堂看似思維活躍,實則是信馬由韁,效率低下。到了課外,勇于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同學更是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不愿提出問題。學生不愿提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心理上的種種顧慮。二是學生提不出問題。其原因有:1、“一言堂”,“注入式”教學方式的長期影響。傳統教學中,在“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模式下,課堂上學生要用絕大部分時間聽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所以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2、教師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創造必要的機會和條件。
因此,為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還應把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放到教學的重要位置上來。
一、抓住學生學習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關鍵
一般學生認為,語文一看就懂,似乎沒有什么疑難。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就要用“問題”激發他們的認識沖突。只要能善于抓住學生之間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再循循善誘,對發展他們的智力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之間因對問題的不同理解而引發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過程中知識和思維的差異。通過爭論,辯清是非,學生會對問題發生興趣,有利于調動他們發現問題的積極性。在爭論中,問題不會使學生愁眉苦臉、望而生畏,恰恰能驅使他們的思想無所羈絆,縱橫馳騁。這樣,學生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求知的熱情。
二、要鼓勵學生深入地發現問題
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要求學生理解在家庭困難的狀況下父子惜別的深情,學習圍繞中心事件詳略得當的寫法。根據教學目的,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1.本文記敘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有什么作用?3.寫人一般正面刻畫外貌,本文為什么要寫背影?這幾個問題顯示了課文學習中的主要目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課文的重點、難點上來,具有示范性,能促使學生觸類旁通,閱讀課文時應發現這樣的關鍵問題,能使學生潛心思考深入鉆研。
在正確理解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加深和加寬,啟發學生展開聯想,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合理的范圍內展開創造性想象,這就培養了他們深入地發現問題的能力,發展了他們深刻認識問題的智力。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三、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讓學生敢“疑”?!耙伞笔撬季S的動機。黃宗羲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边@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疑”是個關鍵的環節。高水平的教師常常為使學生“有疑”而絞盡腦汁,備嘗甘苦。要讓學生敢疑,必須堅持教學民主的原則,形成一種師生關系十分融洽、學生樂于提問的良好風氣。要想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培養出一種能使學生都善思好問的學習風氣。這需要各科教師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營造出一種學生樂于探索問題的氛圍,使學生覺得提出一個創造性的問題,是一件很光榮的事,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一種方式。
(二)教學生會疑。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增知識的時期,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有著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具備愿意生疑和能夠生疑的心理基礎。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加以引導,那么,培養學生生疑的能力并非很難。
1.自問生疑。善于生疑的同學多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他們對事物的認識不以只知其“然”而滿足,總喜歡問個為什么,并追根求源。實踐表明,學生提出為什么,雖出自一人之口,但反映了多數學生的思考方向,容易激起學生探討的興趣。教師如果抓住這類問題,進行啟發誘導,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點燃他們發現問題的導火索,使他們的思路無所羈絆,縱橫馳騁。
2.比較生疑。有比較方有鑒別。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區別事物間的相同或差異,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小說《范進中舉》一文在解決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這一問題時,老師先從淺處提問:范進中舉前后,眾鄉鄰、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有何不同?引導學生對比,讓學生發現更深更難的問題,然后一起探討、分析,就會比較容易地理解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從而對這個問題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回答。這種對比分析,深題淺問的方法,可以化難為易,四兩撥千斤。由此看出,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不僅有利于準確理解、靈活掌握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3.求實生疑。善于生疑的同學總是喜歡咬文嚼字,處處落實,甚至提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對喜歡咬文嚼字的同學產生反感。許多的漢語知識、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意圖,可能都潛藏在字里行間,咬文嚼字的質疑方式更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
“有疑”才“有得”,有疑是有得的開始,是解疑的前提,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結果。大凡能夠在自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才是真正會自學的學生。古人云:“學者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又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边@些話無不透辟地闡明,讓學生學會于無疑處生疑,對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發現能力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才能極其重要,意義非凡。
- 上一篇:秋冬季動物疫病防控治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縣統計局普法依法整治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