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視域下的中學語文論文

時間:2022-09-29 08:23:11

導語:審美教育視域下的中學語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美教育視域下的中學語文論文

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初中語文教材選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從思想內容方面看,如體現人情美的《散步》、《秋天的懷念》、《我的母親》、《背影》等,體現高尚情操的《愛蓮說》、《陋室銘》、《真正的英雄》、《偉大的悲劇》等,體現景物美的《春》、《濟南的冬天》、《三峽》、《紫藤蘿瀑布》等,體現愛國主義感情的《藤野先生》、《黃河頌》、《最后一課》等。這些課文都能夠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情感熏陶。從結構方面看,搖曳多姿的篇章美,波瀾起伏的情節美,璀璨奪目的語言美,都會讓人產生美的遐想和啟迪。可以這么說,課文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美的典范。學習語言,不僅為了培養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創造力。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1.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徹底更新觀念,要高度重視美育,真正意識到沒有美育,就沒有全面的素質教育。

然而,當前許多中學語文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審美教育。面對一篇篇美文,他們往往用刻有“考”字的手術刀,進行肢解,使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變成了殘枝敗葉。學生厭學,更何言美?可喜的是,仍有相當部分教師重視美育,上海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可謂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總是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美的熏陶。作為審美教育的主體,語文老師要加強美學方面的修養。贊可夫說:“如果老師也能在自己對生活的審美知覺上,對藝術的理解上,一步一步地有所提高,那該是有多么好啊。”讓我們用上面的話來鞭策自己,加強自身藝術修養和美學涵養。此外,教師的言傳身教都應該是美的典型,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細無聲中受到美的熏陶。

2.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美。

因為美是采取一種自由感受和體驗的方式進行的。君不見古人誦讀文章時搖頭晃腦,一副陶醉的樣子,顯然是沉浸在美的氛圍里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才會“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才會品味出作品的真正內涵,從而進入審美境界。由朗讀再現形象,由形象觸動學生的情感。因為“審美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自然,學生會在讀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師要教會學生讀,特別是讀語言優美、含蓄、雋永的文章。

3.注重情感教育,感受美,渴望美。審美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情感教育。

教學中要運用飽含激情的語言讓學生如春風化雨般享受美,欣賞美,并獲得一定的審美能力。于漪老師特別擅長這一點。如她講《春》時,一開始,于老師就說:“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接著于老師讓學生背誦描寫關于春天的一些詩文,如杜甫的《絕句》、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創設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春天氛圍,使學生陶醉于“春”的審美愉悅中,激發了學生對美的向往。根據審美教育融理于情,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特點,教師應采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化教學,將音樂、體育、美術、多媒休引入課堂,創設美的氛圍,使學生傾心投入,從而“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在一種充滿審美情趣的氛圍中盡情鑒賞審美對象,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4.引導學生走入社會和大自然,讓學生在社會和大自然中感受美。

社會和大自然總是美的,而我們的學生卻總是缺少發現。蘇霍姆林斯基曾帶領學生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感受美。筆者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也常常組織學生春游踏青,秋日登高,冬日賞雪,走出課堂,去領略大自然的美。還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觀察日記,深入接觸沸騰的生活,用眼、用耳、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無窮無盡的美。同時,教會學生識別生活中的美丑,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做一個求知、向善、愛美,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學生。

三、結語

總之,大語文教育為實施美育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語文教師在深刻把握審美教育內涵的同時,要利用審美教育的本質特征,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從而開創素質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孫芬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高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