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時間:2022-01-02 11:00:36

導語:淺析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音樂美——于誦讀中領略

在傳統中學課堂的古詩詞教學環節,教師教學方式大多重文本分析解讀而輕誦讀,在分析時也是生搬硬套詩意,因此對于詩詞背誦學生也大多也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但古詩詞本身,十分具有“音樂美”的特點。詩講究嚴格的格律和聲韻,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也是極其悅耳舒適。而詞,眾所周知,更是如此,在古代便是拿來“唱”的。通過對古詩詞的反復吟誦和朗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淀語感,感受古詩詞“音樂美”的同時,更能從這種變化的韻律節奏中,體會到詩詞的感情基調和詩人在創作時特有的情感情緒。因此,從詩詞的“聲音”入手,實際上是古詩詞教學回歸詩詞本身特點,古詩詞意蘊只有在用心且出聲的誦讀中才能被真正感知。1.節奏停頓。詩詞的節奏停頓在誦讀過程中很重要。何時停頓,何時連讀,在讀的過程中如何體會情感。“以李商隱的七言詩《無題》為例:此詩以“二/二/三”的節奏來停頓:“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也有按“二/二/一/二”來停頓的,詩中會有變化。但即便不懂平仄,只要讀出感覺,停頓也就水到渠成。”[1]而又如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2.輕重緩急。古詩詞的音律富有變化,高低起伏,因此在誦讀過程時講究“平長仄短”的方法。平音輕而緩,仄音重而急,如《蝶戀花》中“山長水闊知何處”一句,在平聲部分應輕而綿長讀出登高后悵惘之感,在仄聲部分則應重讀,加強情感。在音調的處理上的輕重緩急對學生最終感悟古詩詞的情感是很有幫助的。3.開閉平仄。古詩詞的韻腳有開閉之分和平仄之分。如李清照《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押的韻腳是“i”韻,而“i”是舌面前音,發音時嘴唇相對閉合,有壓抑之感。因此通過吟誦,學生能自然而然感受到詞中悲傷凄涼的感情。又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漫卷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便下襄陽向洛陽”等句,全部押的“ang”韻,且為平聲開口呼,這種開口呼口腔大開,氣流通暢,讀起來酣暢淋漓,給人以情緒高昂,喜不自勝之感。

二、繪畫美——在意象里感知

古詩詞具有“繪畫美”。蘇軾曾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稱贊王維詩的意境十分優美。王維的詩作算是“詩中有畫”的杰出代表,但其實中學階段學的絕大多數優秀詩詞篇目都有鮮明的視覺畫面感。而這種繪畫感離不開的是意象。意象是出現在作品中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多個意象所組合起來構成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在鑒賞古詩詞時應從意象入手,品味意象特征及意象中所寄寓的感情,從而整體理解,體會意境。1.意象特點。古詩詞中意象萬千。大致可以分為幾類。“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等。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竹、蓮、梧桐,等等。動物類:鴉、子規、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等。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搗砧、飲酒,等等。”而每種意象所寄寓的感情也是不同的。比如“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李白的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如“楊柳”多表達離別不舍之情,因為“柳”與“留”諧音,如柳永《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2.意境構成。意象在古詩詞中是單獨的個體,且有一定穩定性。而古詩詞中的“繪畫美”則是通過各種意象各種形式的串連所形成獨有的畫面構成的。意象的疊加組合形成了意境,從而給人以視覺直觀畫面美感,這便也是詩詞之美所在。那么如何幫助學生體會意境?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用“畫面描繪法”。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的分析,教師可讓學生想象并用簡筆勾勒出來大致的畫面。總之,古詩詞中無論是“聲音”還是“畫面”都能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意蘊表達。從聲音的開閉長短等可以體會詩詞中的感情傾向;從畫面的色彩構圖能感受詩詞的豐富內涵。(如《次北固山下》一詩從“青”、“綠”等明顯色彩和“日”、“春”的意象中看出的隱藏色彩可以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思而不哀”的豐富意蘊。)從詩歌“音樂美”和“繪畫美”的角度出發,立足于詩詞自身特點和學生學情,這樣的鑒賞品味對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史新霞.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的“誦讀”教學[J].學周刊,2015,5:171.

作者:阮凌瀟 單位:江蘇省南通大學文學院